梅雨诗词5首:熟尽黄梅雨意深,梅子黄时雨(宋·贺铸、杜甫、柳宗元、宋·程垓、宋·方回、宋·杨无咎、宋·戴复古)

暧昧的梅雨,诗词中的梅雨到底是哪个时间段?别和当代梅雨混淆

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梅雨或者梅子黄时雨,以梅雨为体裁和陪衬的诗,非常多,在意境和诗美中,梅子雨是那样一种霏霏脉脉,带着青色或者黄色的清意与忧伤。但很多人不清楚,这古代诗词中的梅雨到底是指哪个阶段。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比如这首贺铸写的词,被认为是写梅雨之典范,一句梅子黄时雨,将人生青春过去,流年伤感都用景色和意境表达出来。

他看见一个女子的背影绕着池塘远去,那寂寞的青春是谁陪着她呢?虽然有月桥花院,但是锁在闺阁里老去的青春,有谁真的爱惜?

只有他,看见她落寞的背影伤感,因为他爱她,却改变不了两个人各自孤独的命运,所以感觉闲愁万种。若问那闲愁是些什么,它就像眼前河边雨中迷蒙的青草,像晚春飘飞的一城杨花,像打在梅子树上催黄梅子的丝丝细雨。

这是岁月感伤和情感的无奈。这里的梅子黄时雨也成了咏愁的名句。

但是从现实中来讲,如果这首词有现实的背景,只可能是在晚春。晚春时节才有满城的柳絮,清新却迷蒙的雨中芳草,而梅雨可以解读为不断催熟梅子的春雨。因为梅花早开早谢,任何滋润梅子成长的雨都是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唐·杜甫《梅雨》

让我们从宋朝跳回上个朝代唐朝。杜甫的这首专门写梅雨的诗,点明了南京地方,是四月夏雨,可以催熟黄梅。而且这个季节烟雨迷蒙,滚滚长江流去,蒙蒙细雨满天。

那茅草房因为不细密,所以容易打湿,而空气中云雨低迷,这是典型江南烟雨季节。只有河水中的龙蛟是欢喜的,仿佛制造着旋涡。实际写的是江河水满。

杜甫的梅雨是定在了四月初夏。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唐·柳宗元《梅雨》

而唐朝的柳宗元,曾经担任广西柳州刺史,也就是古代南越之地,他的“梅雨”仿佛更早,因为在苍茫的晚春,这里的梅树结子,迎来了成熟最合适的春雨。只是这地方,好山好水,却偏僻,雨雾中不但让人感觉凄凉,更是这昏天黑地的梅雨仿佛将衣服的颜色也毁了,是长霉坏掉了吗?这可是南国的晚春啊!

历史学家考证历史上的气温,唐朝比宋朝要偏暖,所以唐朝的江南四月可能正是梅子黄熟的成熟季,柳宗元的也就更好理解了,谁叫他在四季温暖多雨的广西呢,晚春梅熟可以理解。因为那里唐朝梅花十月开花。

萧萧梅雨断人行。门掩残春绿荫生。

翠被寒灯枕自横。梦初惊。

窗外啼鹃催五更。

——宋·程垓《忆王孙·萧萧梅雨断人行》

但宋朝就让人感觉混乱了,这里的梅雨,是晚春早夏的雨,那绿树的绿荫刚刚长成,但是因为这场雨,让人有春寒的感觉,而且他也没有睡好,一大早上就被布谷鸟惊醒,急忙上路。

这里的梅雨不是梅子黄时雨,是梅子青时雨。

蓑笠千村外,乾坤五月中。

若无梅子雨,焉得稻花风。

深贮陂塘满,交流畎浍通。

还知周廩积,敢叹阮途穷。

——宋·方回《梅雨连日首》

方回的这首诗非常笃定,说的是江南农历五月的雨,多少农民带着斗笠在雨中种植水稻。若没有这种连绵的梅雨,哪里会有将来稻花的香气和稻田的丰收?

这梅雨来得正好,那低洼的池塘都已经贮满了水,只需要打开一个口子,这水就能流到田野里。我应该知道积累粮食这个古老的道理,这么辛苦的劳作,这么好的雨,谁敢说自己穷途末路不勤奋呢?

这里可以看到,在宋朝的农村,梅雨固定是芒种节气左右开始下的夏雨,仲夏利于稻子插秧成长的雨水,可以推断此时也正是宋朝梅子成熟发黄时。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宋·杨无咎《齐天乐·疏疏数点黄梅雨》

(附:齐乐天·疏疏数点黄梅雨全词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这里的梅雨又和五月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五月的雨,就叫黄梅雨,哪怕天上只下了零星的小雨,但不妨碍这个端午有梅雨衬托。

在半阴半雨的天气里,吃粽子,喝菖蒲酒,身上穿着有艾虎图样的衣裳,头上插着符钗,手臂绑着红色的长命丝,闲下来在窗边摇着扇子,看看阴晴不定的梅雨天,不妨碍在家里过着传统端午。

屋角鸣禽弄好音,楼头夏木绿阴阴。

镊空白发愁根在,熟尽黄梅雨意深。

苔榻有泥妨客坐,稻田足水慰农心。

老夫已作丰年想,鼓腹思为击壤吟。

——宋·戴复古《喜梅雨既晴》

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田园,树木都已经绿叶成荫,这是梅雨初晴的时段,黄梅已经全部成熟,这雨功劳巨大不在梅子上,却是稻田之中水满。哪怕家里因为梅雨潮湿一片,连地上,椅子上都长了青苔,客人来的时候无处落脚,但是做为热爱田园的诗人加农民,这样的雨,对丰收有好处啊。那么宋朝江南地区种稻谷,往往是在芒种之后,仲夏之时,也就是梅雨是农历五月应对农时的雨。

这里就有了些区别,也就是宋朝农民眼中的梅雨是指的农历五月的夏雨,或者因为雨季漫长,梅雨季会延迟到农历六月。

而在文人笔下的梅雨,可能从梅子结果的春雨以直到成熟的夏雨,都叫做梅雨。

而当代气象学上的梅雨,和诗词以及古代农业粗放的划分又有不同,是特指每年公历67月份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它有严格的“入梅”和“出梅”的科学指标。

那我们怎么感受梅雨呢?如果你是农业工作者,肯定要遵循科学的天气预报,做好农业管理,这里的梅雨预报,比看田间梅子黄了,更加精确。

那热爱诗词的文友,则可以宽泛些。也正是诗词中梅雨的暧昧广义,那从晚春到盛夏的雨,都是你的梅子青时雨,梅子黄时雨,只要你写得足够动人!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

  • 【诗词鉴赏】芒种节气话梅雨,12首有关梅雨的诗词,浸润在梅雨里的诗意!

    芒种到了,江南一带便进入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 ...

  • 黄梅季节说雨水

    黄永玉 书法 我读中学时,同学中流传这样一对联句,就是"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三对五.星对月.白对黄.兰对梅.地对天,天衣无缝,俨然巧对,印象深刻,也滋生了我对古汉语的兴趣.农 ...

  • 梅子黄了,梅雨来了。。。

    江南的梅子黄了,江南的梅雨来了.春去夏来...江南有一段梅雨期.进入苦夏最后的一段喘息的机会.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 ...

  • 梅雨诗词五首:熟尽黄梅雨意深,梅子黄时雨

    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梅雨或者梅子黄时雨,以梅雨为体裁和陪衬的诗,非常多,在意境和诗美中,梅子雨是那样一种霏霏脉脉,带着青色或者黄色的清意与忧伤.但很多人不清楚,这古代诗词中的梅雨到底是指哪个阶段. ...

  • 南宋著名书法家​杨无咎,行书歌赞梅花诗十首,清新脱俗 ,好字

    前言: 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杨无咎行书歌赞梅花诗十首欣赏: 精品书法艺术分享交流圈 圈主:清雅阁书画 154成员 进入圈子 书者介绍: ...

  • 杨无咎梅花十首,仿佛能闻到花香

    杨补之(1097-1169),南宋著名书画家,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一生未仕.工诗善画,以墨梅著称,祖承创墨梅法的北宋花光和尚(仲仁),然变水墨点瓣为白描圈花,自成一家,其传派 ...

  • 杨无咎《梅花十首》,仿佛能闻到花香

    杨无咎 杨补之(1097-1169),南宋著名书画家,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一生未仕.工诗善画,以墨梅著称,祖承创墨梅法的北宋花光和尚(仲仁),然变水墨点瓣为白描圈花,自成一家 ...

  • 南宋杨无咎:书法​《​梅花诗十首》

    南宋著名书画家杨无咎书法<右柳梢青·梅花十首>,辽宁省博物馆藏. 杨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一生未仕.工诗善画,以墨梅著称,祖承创墨梅法的 ...

  • 南宋 杨无咎行书《柳梢青·梅花十首》

    傲雪凌霜,爱它梅蕋,才借春光.步绕西湖,兴馀东阁,可奈诗肠.娟娟月转回廊,悄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踈影,落在寒窓. 雪艳烟痕,又要春色,来到芳尊.忆昨年时,月移清影,人立黄昏.一畨幽思谁论?但 ...

  • 杨无咎书梅花十首,仿佛能闻到花香

    南宋著名书画家杨无咎 <柳梢青·梅花十首> ▼

  • 南宋著名书画家杨无咎,行书《柳梢青·梅花十首》

    南宋著名书画家杨无咎 行书<柳梢青·梅花十首> 辽宁省博物馆藏 ▼ 傲雪凌霜,爱它梅蕋,才借春光.步绕西湖,兴馀东阁,可奈诗肠.娟娟月转回廊,悄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踈影,落在寒窓 ...

  • 南宋著名书法家?杨无咎,行书歌赞梅花诗十首,清新脱俗 ,好字

    ·行书用笔技巧及新湖速度简述:行书用笔首先要学会提按用笔.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的力量,更要有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