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三阴交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交”,交会。足部三条阴经经脉恰好在该穴交会,故名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取法】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临床取穴时,先定内踝尖,采用一夫法(横指同身寸法)定3寸,在胫骨内侧后缘进针。

【穴性特点】

本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穴,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化浊利湿,调和气血,滋补肝肾等作用,可治疗脾胃病和妇科病。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故为治血和补阴之要穴。

【主治概要】

1.三阴交为脾经穴,可用于治疗本经病变,如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现代研究发现针刺本穴能抑制胃液分泌,与足三里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酸作用。

2.本穴为足部三阴经交会穴,妇科病症又与肝脾肾的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在功能上与冲任的关系密切,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因此针刺本穴治疗各类妇科疾病,诸如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多种病症。

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本穴为治血之要穴,故临床上常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有实验表明针刺三阴交可使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其效应与注射糖皮质激素效应相似。

4.该穴能使膀胱壁肌肉收缩、尿道括约肌收缩或舒张,治小便不利。

5.该穴具有良好的补阴作用,阴虚诸证均可选用此穴。

6.研究表明针刺三阴交可增加子宫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故孕妇禁用。

【临床应用举例】

1.习惯性便秘 便秘是以大便干燥、粪便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排便困难,同时可伴有下坠感、便不尽感、直肠胀感等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

毫针刺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足踝部,取双侧穴位直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出针后穴区埋揿针24小时,埋针期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3~4次,致局部酸胀,每隔3日治疗1次。

2.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痛较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冷,影响正常工作及学习,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多为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

毫针刺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根据辨证施用不同手法(或补或泻) ,穴位常规消毒,于三阴交穴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根据辨证虚实施行补泻手法:气血瘀滞型采用平补平泻法;寒凝血瘀型用艾灸或温针灸;气血两亏或肝肾亏虚型则用补法。透刺:针刺双侧三阴交透悬钟,行捻转泻法,使酸胀感向上传导,以上传至小腹效果最佳。得气后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日或隔日1次,每临经期开始治疗, 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以风团、瘙痒为表现的慢性皮肤病,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医学称之为“风疹”、“隐疹”。一般认为主要由变态反应所致,部分也可由非变态反应所致,但临床上大多数患者难以找到明确的过敏原。

(1)毫针刺法:选取双侧三阴交穴,行提插补泻手法,多补少泻。兼阳虚畏寒者加肺俞、脾俞、肾俞;兼腹痛者加足三里、天枢;兼烦躁失眠者加神门、印堂。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法:取三阴交穴,每个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1毫升,两穴交替使用。

4.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急于排尿而又不能排出,属中医学“癃闭”范畴。其发病责于膀胱气化失司,又与脾的转输、肾的开阖、肝的疏泄等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根据引起尿潴留的原因将其分为梗阻性、神经源性、药物性及精神性四大类,后三者统属非梗阻性,临床以梗阻性和神经源性尿潴留最常见。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导尿,但易导致疼痛不适、尿道损伤及外源性尿路感染等副作用。脾、肾、肝三经脉气交相贯通于三阴交,取之可达三脉并调、振奋气机、通利膀胱的目的,针刺三阴交善于治疗非梗阻性尿潴留,如术后尿潴留、产后尿潴留、脊髓损伤性尿潴留、脑血管意外后尿潴留等。

毫针刺法:选用33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双侧三阴交0.5~1寸,得气后留针5~30分钟,其间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其间伴以鼓励性语言,以促使小便。临床中发现留针时间因人而异,患者年龄愈小需针灸时间愈短,一般儿童尿潴留针灸5分钟之内即显效;而成人留针时间需10~30分钟。

5.小儿遗尿 即3岁以上小儿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泌尿系统疾病,尿量正常,智力正常,日间能控制排尿而入睡后不自主排尿。主要是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常因小儿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然调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卫生习惯而发生。中医学将小儿遗尿症分为肾气虚和脾肺虚损两型。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补脾肾,治小儿遗尿之本。

穴位注射法:采用2毫升注射器1具配5号注射针头,严格无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取双侧三阴交直刺,得气后回抽无血推注药液,每个穴位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2毫升(1毫克/毫升) ,每日1次, 8次为一疗程。运用抗胆碱药阿托品或654-2,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能调节膀胱括约肌的舒缩,调整小儿的神经功能,提高小儿的主动排尿意识。穴位注射起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使用药物剂量较小,具有安全、简便、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等优点。

6.跟痛症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中老年发病率最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慢性劳损及退行性所致跟部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炎性反应。“肝主筋”、“肾主骨”,三阴交乃肝、脾、肾三阴经在下肢交会之所,经气汇通之处,针灸三阴交善治发病部位及疼痛局限于足跟底部的跖肌腱起点的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肾虚性跟骨痛等跟下型跟痛症。

毫针刺法:取30号2寸毫针垂直刺入患者的患侧三阴交穴1.2寸,得气后再行重插轻提的补法,针尖部略朝向足跟部,使针感达到最大强度,以人所能耐受为度。此时患者自觉有一股向足跟部的冲胀感,针法持续1分钟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5次为1疗程,休息2日再行第2疗程。治疗期间患者最好适当休息,少负重走路,互相配合效果更佳。

(0)

相关推荐

  • 顽固性失眠朋友的福音 穴位一针入梦

    治疗顽固性失眠:一针入梦 [穴位]睡眠穴 [取穴]手背第1.2掌骨之间,合谷穴和三间穴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上. [主治]顽固性失眠 [操作]用1寸毫针捻转进针,可刺0.5--0.8寸. 心脾两虚者用 ...

  • 实用一针疗法:

    ​一针治愈疾病的针灸绝技 (1)     一般三棱针刺尺泽穴一次即愈.如胃炎.水食不进,进则呕吐,点刺出血后一小时后停止而痊愈. (2)     尺泽治鼻出血100例.针到病除 取左尺泽一穴用28号毫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