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出汗,经常汗流浃背?问题在脾胃!3个中医健脾方,固表止汗
一到夏天,炎热的天气出汗在所难免,但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却有点不一样,那就是频繁出汗,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动不动就汗流浃背,更有甚者,刚擦了汗,紧接着又出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要注意了!这是身体健康所发出的警示。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提到“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明确指出,出汗太多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导致出现精神倦怠,脸上苍白,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失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汗出过多,这是身体健康发出的“警示”!
在祖国医学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对汗出不止现象的描述,《内经》曰“不分寐寤,不因劳作,自然汗出,名曰自汗。”历代医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总结认为,体内阴阳失调和腠理不固是导致汗多的关键。
而临床所见,汗出过多的患者常有虚、实证之分,但无论虚,还是实,长期不重视或经久不愈,必然损及气血营卫,甚至牵连其他脏腑。比如,刚开始是实证所引起的自汗,长期发展下去会因实致虚,多致虚实夹杂;而虚证所引起的汗出过多,则根于五脏气虚,诚如《杂病源流犀烛》 所言:“然皆五脏之气先虚,而后汗出,非汗之出,分属五脏也。”长期多汗,就会导致津液亡失,气血亏损,或由于津液阴耗则虚火丛生,虚火又迫津液外泄,从而导致病程缠绵而病势更深。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汗液中,约98%为水,其余1%-2%才为少量“毒素”,若出汗过多,则容易导致人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血液变浓稠,引起头晕头痛、中暑等症。
因而,经常汗出不止的人,实际上是体内脏腑出现问题形之于外的表现,若不予以重视,汗出过多,又会进一步加重脏腑损伤,久而久之,久汗则气阴两伤。
其中,汗出不止的病因病机尤以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个中理由主要有二:其一,脾胃主运化,饮食物和水液的运化需要赖于脾胃的功能,故祖国医学中亦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一说,若脾胃运化失常,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其他脏腑得不到充足气血濡养而出现异常,比如导致心血不足,则可出现心悸、失眠等表现;导致肝血不足,则可见烦躁易怒、头目眩晕、口干口苦、两胁隐痛等表现。
另一方面,脾胃有问题,体内的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气随津泄,不仅自汗缠绵不愈,还可兼见短气懒言、神疲乏力等症状。严重者,脾气下陷,可出现饮食减少、食少难消、时常腹泻、脘腹坠胀。
其二,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土可以伏火,而脾属土,厚土以伏火,则虚火得制,如果没有了虚火迫津液外泄,则汗出自止。
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内经》曰:“治病求本”,长期汗出不止,其病因关键在于一开始不重视,导致久汗伤津,波及气血,气血虚损,脏腑失常。故治疗也多从调理气血津液入手。
而因气血津液皆化生于脾胃,故此可通过调理脾胃以止汗,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随证选用,或者几方合用,以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其中,参苓白术散一般用于脾虚夹湿,该方既能渗湿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而已耗损之气血津液得补,又能益气固表,培土生金,实卫以止汗。补中益气汤则多用于脾虚失于固摄兼见气陷之自汗证。而香砂六君子汤则善于调理脾胃气虚,湿阻痰聚,故多用于后期的调理。使得脾气健旺,津液得以固摄,则自汗可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这些经典方剂用于脾胃病所致的各种症状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出汗异常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加上不少人长期待在空调环境下,更是认为出汗可以很好地帮助“排毒”。然而,汗出过多,实则为脾胃失调,气血津液等运化失常所致。而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论》亦有言,脾胃伤则百病生。因此,当出汗异常,甚至兼有其他症状时,应该积极重视。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