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不认为自己坏,我就不坏”:坏人心理永远比好人的更强大

在九年之前,中国山东籍的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一次演讲致辞当中,莫言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莫言儿时,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所以家中的生活也比较艰苦,一家人总是勉强能够糊口。终于在一次过年的时候,莫言家中凑了一些食材打算包饺子,这让家庭成员们都为之振奋。

然而饺子刚刚出锅,家人围坐一起时,一位乞讨的老人来了。

莫言回忆道:家人心善,又因为当时心情好,所以并未驱赶老乞丐,而是让莫言去厨房端一碗红薯干来给老乞丐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乞丐看到红薯干之后居然怒不可遏,说道:“你们吃饺子,让我一个老人吃红薯干?你们还是人吗?”

一家人登时愣在那里,不知应该作何反应。愤怒、失望以及惊讶交织在一起,无处发泄。年幼的莫言也是一样,他被震惊了。

震惊的同时,善于观察的莫言发现,老头在说话时丝毫没有任何不正常的情绪,而是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了这些意思。

我们在今天回过头来看,其实老乞丐成功地对莫言一家进行了“道德绑架”。

尽管在当时人们并没有道德绑架这一概念,但是这种事情却并不少见。所谓的道德绑架,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基于道德的逻辑混乱,也是一种扭曲的、错误的道德。

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所谓的“坏人”,大概是存在这样几种情况的:第一种,属于内心善念尚存的一类人,他们有可能会在恶行之后改正。第二种,属于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坏人的群体,并且会在心中安慰自己。

其实他们在做坏事时也会感到不安,但是他们会以一些扭曲的理论和想法来为自己进行“开脱”,从而帮助自己去做坏事。

还有最后一种人,就是始终生长在错误价值观当中的人,他们的世界完全是“黑白颠倒”的,就像是莫言所说的老乞丐一样。

著名的纳粹党首领阿道夫·希特勒是全球闻名的恶人,以屠杀犹太人的行为而臭名昭著。

假如他是第二类人的话,那么在挑起战争以及屠杀的过程当中,他会在内心不断地欺骗自己,告诉自己是为了达成某种行为而做这些事情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他是之前分析当中的第三种类型,也就是始终处于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当中的,他会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逻辑的,没有什么值得去质疑的。

坏人与好人

很多宗教的教义以及社会当中的主流价值观都认为“善恶终有报”,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在社会生活当中,这种看法有时是不那么准确的。

所以在经历了生活的洗礼之后,我们内心是否会产生疑问:究竟应该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呢?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美国宾州大学的教授,他认为人们应该要做一个好人。

因为他在自己名为《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著作当中将社会交往中的人分为了三个类型,分别是给予者、获取者以及获利者。

三者分别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者乐于助人,善于换位思考;二者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三者重视互助与共赢,看重利益和交往的平等性。

格兰特认为,尽管作为给予者,经常会受到一些伤害、失去一些东西,但是人们总是会成为一名给予者。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商界巨贾,经常会将很多的财产捐助出去,而这种捐助是没有任何回报的。

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有人认为回报总不会立竿见影。

当然,关于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异议。斯坦福大学的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就觉得坏人在权力的争夺当中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一旦涉及到权力的争夺,那些坏人就会倾向于去发挥自己最大的实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点,有时看似你能够在一场争斗中赢得权力,但是最终却会失去很多东西。

也许当你成为一个坏人,并且认为自己赢得了一场“战役”时,你也失去了自己很珍视的东西。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