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十六)
缑氏往事之十六:学雷锋
小时候,我们学习雷锋,准确地讲,是件费脑筋的事儿。
教室侧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大张纸,算是表扬栏。同学们的名字,并排成一列,写在纸上。每个名字后面,或多或少,都贴着几朵小红花。
那小红花,是我们老师用红纸剪的,其形状说不清是桃花还是梅花,总之,在同学们眼里,漂亮至极。有人做了好事,就口头汇报给老师,假如再有人作证,则最好不过;老师经过简单调查核实后,便可奖励一朵小红花,贴在表场栏里对应姓名的后面。
那小红花对我们而言,弥足珍贵。荣誉感高于一切,是亘古不变的至尊真理。为了得到它,我们也是绞尽脑汁,不惜代价。
这真应了单口相声艺术家方清平的段子。他说,小时候到了学雷锋日,街上的老太太都不够用。如此说来,他想必是城里生活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学雷锋做好事,尚不流行扶老太太过马路,一则村庄周围的路都比较窄,二则机动车辆也极为稀少,倘若强要去扶,必显得怪异。
我们那时,多是帮军属家庭打扫卫生。尽管村里有好几户是军属家庭,但我行动总是不够快捷,不能快速冲进去,抢不到扫把,也抢不到铁锨。况且,主人通常只允许打扫院子,不准去房间里扫,怕弄乱了屋子。区区一片空地,这种传统好事,实在难以轮到自己。我便索性回自已家里取扫把,可往往等赶到时,院子已经被打扫完了。
大点的学长们,是给军属家里打水。他们拎着水桶和扁担,去远处的水井里绞水,然后抬回来,倒在军属家的水缸里。这对我来说,只有看的份儿,根本不敢,因为相当危险。多次见他们把空水桶绑好,推进井口,然后放开辘轳把儿,任由它加速旋转,甚至能听到水桶扑通一声落水的声音,极为惊心动魄,但他们却每每为此哈哈大笑。当然,如果有大人看见,定是不分青红,赏赐他们一通吓斥。听说他们有一次又这样玩时,水桶掉进井里了,惹得军属家一阵埋怨。
这些好事都与我无缘,要么太抢手,要么太危险,我必须得另辟蹊径。
农田就挨着村庄,经常有家畜去里面破坏庄稼,我判断把家畜赶出农田,应该算好事。于是约了好友,下午放学,写完作业,就到村口呆着。然而,总是太迟了点,往往天都快要黑了,农田里啥也没有,一切计划都成了徒劳,满怀希望出发,心灰意冷回家。
有人说,帮老爷爷推车,是标准的好人好事案例。于是我们相约好,在马路附近候着,边玩边商量着找机会。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帮陌生人,因为陌生人无法帮我们作证,要帮就帮本村的老爷爷。终于,有位本村的爷爷赶着牛车过来了,我们慢慢靠过去,但马上被爷爷撵开了。他说,小心点,孩子们,别碰到你们。
如此,只剩下拾金不昧一样可以执行了。走在路上,直盯着路面,总想捡点东西交给老师。不奢望有分分洋之类,遇上个小刀橡皮也好啊,但地上除了垃圾,能捡的都被别人捡走了。使了很大的劲儿,眼睛都要瞅花了,才捡到一枚扣子。
别人的小红花都很多了,我的才有几个,为此极度不开心,终于被母亲发现了。她问我缘由,我说,做不到好事,得不到小红花。母亲笑了,她说,你去帮我把碗洗了吧,我说,在自家洗碗能算好事吗?母亲说,肯定算。
第二天,我告诉老师,说我帮妈妈洗碗了,老师表扬了我,给我贴了一朵小红花。
后来,我经常帮妈妈做家务,不但得了很多小红花,还被评为了三好学生。
明天就要过年了,按民间说法,新的一年就要正式开始了。《缑氏往事》系列,在过年之前,更新至第16节。有朋友问过我,一共多少节,我也不知道,按我预计的,30至50节吧,可能会将《舌尖上的缑氏街》及《心尖上的缑氏街》里的内容拆开,一起并入《缑氏往事》,敬请持续关注。
半个月以来,公众号浏览量上升,粉丝增加也不少。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也是朋友们给予我文字的最高褒赏。我深信,夸赞不能靠求,唯有好的作品,才能换来读者心甘情愿地点赞。所以,我会不停地努力。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