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T【端午节】特种邮票
【2001-10】端午节
2001.06.25发行 全套3枚 发行量1700万套
(3-1)T 80分 赛龙舟(2700万枚)
(3-2)T 80分 包粽子(1700万枚)
(3-3)T 2.80元 避五毒(1700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40枚(5×8) 版别:影写
设计者:尚予、黄里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民间俗称“五月节”。因“端”与“初”同义,“五”与“午”同音,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五月初五日称“端午”。
端午节,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其起源说可谓众多。其一是恶月、恶日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如民间传说中的纪念介子推说、纪念伍子胥税、纪念屈原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挂香囊、系五色丝、插菖蒲和艾叶、避五毒、饮雄黄酒等。由于这一系列防病、治病的辟除邪气的风俗习惯的传承,把端午节又称“天医节”。我国的蒙古、朝鲜、回、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纳西、水、京、裕固、锡伯、羌、畲、拉祜、普米、仫佬、仡佬、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也有欢度端午节的习俗。不过,各族过节的具体方式与内容与汉族有同有异。
2001年6月25日,为了迎接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到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
(3-1)为“赛龙舟”。画面描绘了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古称“龙舟竞渡”,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为端午节最为盛行的活动。这一天,披红挂绿的龙舟,随着铿锵的鼓点,粗犷的号子,飞舞的桨叶,在大江大河中旌旗招展,乘风破浪,你追我赶,其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3-2)为“包粽子”。画面描绘了插菖蒲和艾叶、五颜六色的粽子和挂香囊等端午节的习俗。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我国粽子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南方包粽子用的最多的叶子就是箬竹叶,也叫棕叶,是植物箬竹的叶子,北方则是用芦苇的叶子多一些。现代粽子的馅料更为丰富,荤素甜咸,各有千秋,供节日馈送和食用。
端午节的早晨,各家各户将菖蒲、艾叶插在门上、屋檐下,有辟邪、防病、保安康之意。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尤其是在南方),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故而疾病甚多,因此民间习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插菖蒲和艾叶,可借助它们挥发的芳香气味,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
挂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有人在夏季来临之时,把艾叶编成虎形;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于发中或佩于胸前祛瘟辟邪。同时,也有将其解释为象征屈原的品德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的。
(3-3)为“避五毒”。画面描绘了一只身背雄黄酒、桃木剑、“艾符”等的老虎,四周为“五毒”(蛇、蝎、壁虎、蜈蚣、蟾蜍)的形象。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端五这天,人们还要用彩纸将剪成剪纸,或贴于门、窗、墙、炕;或系在小孩臂上。要用线穿住“五毒”的头,并在每个毒虫的头上刺一根针,以示毒虫皆已被刺死、吊死。还要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要用五彩丝线结成索,叫做“长命缕”,挂在儿童的脖子上、或者系在手腕上、挂在睡觉的床边。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所以按照传统习惯,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在大门上,以防五毒。饮雄黄酒,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都有的旧俗。
本套邮票以中国传统木刻版画构图,色彩鲜艳,生动逼真,体现了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