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崖后人杨根源书法)
一直在读杨维桢,故一直关注散落在民间的杨维桢文字,而宗谱是重点关注对象。至今搜罗到的杨维桢撰谱序(记)有:一定还有其它湮没不见的。目前限于目力,只锁定在这些地方。我基本浏览过杨维桢作品,对部分作品还有过较深入的研究,因而对他的文风、身世还是比较了解。故每得手一篇杨文,大致可判断其真伪。譬如前几年,我曾在富阳蒋金乐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一张图片,是富阳燉煌郡洪氏宗谱上杨维桢的谱序片段,一直想找机会找到蒋金乐老师,让他帮忙弄到这则谱序。后来借助水浒研讨会,又认识了富阳的朱健文老师,于是向他提起了这则我念念不忘的杨序。朱健文老师在朋友圈一个小动作,这篇让我牵挂了两三年的杨序终于到手。但很遗憾,这篇署名杨维桢的谱序是假的。朱健文老师知道我在研究杨维桢,所以但凡看到关于杨维桢的文字,他都会拍照给我。最近,朱老师又发来一则署名杨维桢的《延陵东安吴氏元辑世谱序》,让我看看真假。初看我认为假不了,后来细查了一下,竟又发现是假的。洪氏谱上的杨序,假得一目了然。这从作序时间及署名上就可以看出。此序作于1346年。这一年杨维桢51岁,处于十年不调期间。但谱序结尾署名“礼部主事杨维桢”,则纯属子虚乌有,与史实严重不符。杨维桢十年不调,谋官未果,何来这个“礼部主事”?杨维桢又何曾做过“礼部主事”?定是后人根据杨维桢曾被朱元璋征召到南京编纂礼乐书一事,而随意想象添加的。另外,看此序的内容,泛泛而论,都是些普通话,了无新意,与杨维桢的史家身份极不匹配。吴氏谱上的杨序,假得很有水平。一是时间,至正丙申(1356),这一年正好是杨维桢调到建德路做推官的年份,而署名恰好是“建德路总管府推官铁崖杨维桢”。再看文字内容,这篇谱序写得很有水平,现身说法,且文中有一句“今之学于吾者众矣”,也与杨维桢曾经的授徒生涯符合。但是,我后来再查,竟查到这篇序言竟是抄袭之作,是抄写宋濂的《俞氏宗谱序》(见宋濂《文选集》)。除了将“俞氏”改成“吴氏”,全篇改动的字数都极少,抄得够认真的。抄袭者当然不是杨维桢,而是当时做家谱的人,当然他一定很崇拜杨维桢。家谱的事,有时候还真难说得清它的真假,尤其是谱头部分。为了给族谱增色,古人常做这种丢人现眼的荒唐事。借某个名人,往自己家族的脸上贴金,拉大旗作虎皮,虽然对谱牒没有本质的影响,却给后世带来文史研究的诸多不便。其实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之谜“施彦端字耐庵”,也是江苏施氏谱做手脚的结果,在“施彦端”下面用小字注上“字耐庵”,岂止手法拙劣,连马脚都暴露无遗。富阳出现的两则杨维桢假序,反过来证明古代富阳人对杨维桢的崇拜。至少在元明时代,杨维桢“诗坛泰斗”“文章巨公”的地位,“尤号名家”的声誉,是实实在在的。不论谱序真假与否,让杨维桢的名字出现在众多的谱牒上,也算是对这位“江南第一才子”另一种形式的纪念吧。杨维桢的名字,诸暨人都知道。至于说到杨维桢的艺术成就,大概没多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其实他不是靠写字出名的,我们现在所谓的“体崖体”,并不是指他狂放不羁的行草,而是指他自成一家的诗歌创作。他的诗叫“体崖体”,也叫“铁雅诗派”,是元末明初江南地区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杨维桢的名气,得益于他的诗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做天台县长、不做钱清盐场司令后,他在杭州独创了“西湖竹枝词”,后来还出了本诗集。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使得杨维桢的名气在杭州一炮打响。如果放到现在,那一定是震动和影响整个中国文坛的。二是他主持了在江苏昆山的玉山雅集,长达数年,那是整个江南文人的大聚会,杨维桢是雅集的“领袖”,是诗坛的“坛主”。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因素,故后来江南一带凡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诗会、论坛,基本都留下了杨维桢的足迹。想想也是,搞一次活动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铁崖先生老杨同志来主持,或没有铁崖先生老杨同志来当评委,这活动是无论如何上不了档次的。做家谱写谱序,道理也差不多,最好请名人,最好请“文章巨公”杨维桢。可老杨同志去世好多年了,怎么办?好办多了,随便弄篇文字,结尾署上杨维桢,后代谁会知道这件事!就算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以下为富阳燉煌郡洪氏宗谱杨序(假)
续修富邑燉煌郡洪氏宗谱序
夫家谱之作,岂独录姓名、纪世代已哉?盖所以明支派、辨嫡庶,使崇功报德者因祖以及其后裔,尊祖敬宗者因身以溯其先灵,长幼有序,亲疏有等,岁更数十载而源流不紊,更数十传而本末分明,此谱之所由作也。今富春栖鹤中南山洪氏,系徽籍桂林坊之苗裔。读其谱牒,疑者阙之,信者传之;宗中之有硕德重望者褒美之,族内之有忠孝节义者表扬之;合吾宗而派居异地者备载之,本吾姓而继为人后者旁注之,非吾姓而冒渎吾氏者直削之;长幼尊卑为之定其分,亲疏远近为之别其等。如是则疑不附疑,信益传信,既不没先人之善,抑以见后人之心,而且俾后人观之,咸知家法之可钦,名分之具在,庶不得以夺嫡疏,不得以间亲少,不得以凌长,彬彬乎以礼相先,秩秩乎以义自守。家庭以和,宗族以睦。上以彰先绪,下以启后昆,亦禩相承,诚为贻谋之至则也。则是谱之所关于洪氏之族者,非浅鲜矣。岂徒书姓名、叙世□□、□史氏之浮夸己耶?嗟乎,世谱成则支派明,家教详而孝弟□,□□无异训,祖孙无失次,道途相遇无有伯仲不相识,如苏公所恸者,炳然一家之全书也。而修谱之功,亦当与眉山诸君同不巧矣。乃喜而貂续其说云。
元至正丙戌(1346)仲春之吉
礼部主事杨维祯谨撰
以下为富阳延陵东安吴氏宗谱杨序(假)
延陵东安吴氏元辑世谱序
俗之不美,有志者鲜也。今世之论法不古若,则以无位为辞。及既得位,卒不能有所为,岂特无位之罪哉?先王经天下之法深远矣!大者,信非无位之所能行;至于族师闾胥之事,独不可推行于州里之间乎?州里之间苟未暇为,独不可行于同姓之亲乎?为士者布满海内而无救于俗,由是知今之士鲜有志也。吾尝损益周制可以化同姓者:凡月之朔,少长咸会于先祠,拜谒毕,齿坐,命一人庭诵古训,及拜诵已,长且贤者绎其义而讽导之,书会者名于册,载拜互谏其所为所行。有孝悌忠信者,俾卑且幼者旅拜之,而著于名之下;有悖逆之行者,命遍拜群坐之尊者以愧之,而亦著于其名之下;逾月而能改者如初,否则摈不使坐;逾年而不改者,斥弗齿同姓之人。疾相抚,患相赒,死相葬,老弱癃残者相养。祭酺相召,婚嫁丧灾相助,不能然者不使与会。斯数者非甚难为也,而人咸莫能为,谓有志者鲜非也。诚有一人为之,众见其善,必效之;效者愈多,则所化成者逾远,因以美天下之俗不难也。今之学于吾者众矣,吾未尝不以语其故。延陵吴生邦宁,其可语者乎!吴生之先,受氏泰伯,实始封吴,因地为姓。生之先,以诗礼世其家,擢科第者先后相望。生之父尚仁,尤好学,谱其同姓之亲,以联其族,生继成之,益修其遗文甚完。谱,固睦族之本也,然无法以行之,安能久而无坏乎?欲其久而无坏,舍吾言不可也,吾是以有言焉。呜呼!邦宁苟能行之,孰能谓有志者之果鲜欤?
时
元至正丙申(1356)九月之吉
建德路总管府推官铁崖杨维桢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