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gX中双复进簧设计有什么优缺点?
AR18式双复进簧优势只有一个
把缓冲管去掉,AR式结构做到折叠
机框引导和复进引导、缓冲多个动作全部要依靠这两根细杆,拿AR18原始结构讲不光强度上有问题,考虑到楔紧造成的左右能量消耗不一致,两根导杆受力就会不一致,寿命消耗也会不一致。
结合自动机动力偶造成仰俯向下的压力,如果这时冲压的薄机匣出现加工不善材料不行等等原因造成BCG与机匣结合松动的状态,双复进簧导杆系统就会失去机匣导槽等其他支撑,进入一种悬挂BCG的状态,加重对导杆的负担,整套系统的工作强度就没法得到很好的保证。
复进装置是跟随BCG整体运动质心决定位置,不是接近这个轴线就好。
G36 SCAR AR18等等活塞原理本身质心就偏上,不是K1那样的DI AR质心放在轴线上,谈这套东西可以降低轴线距离
那么再说回正题
K1这类,你改成上方复进系统还想最大程度不动AR式机框,得考虑连接结构。
K1是这样的,Gas key上面凸起一小块拉动BCG复进,支撑面这么小你怎么保证结构强度?
MCX是直接用连接支架带动两者,支撑部分比K1强,可是GEN1的活动结构强度上仍然不行,支撑面过小。
改用支架连接,活动结构又增添对机框连接的问题,而且接触面积的减小还是会一定程度上加剧两根细杆的强度寿命问题,即使是到了GEN2加大支撑面,效果仍然极为有限
另外没了缓冲管,机框的长度势必减小,质量比也会减小,不光运行寿命会缩短,低质量比BCG在复进撞击中,还会容易造成运动反跳,这时候如果不对击针方向加以限制跟反跳中的BCG相反方向运动会发生什么?
不闭锁走火,甚至直接炸膛
原始AR15依靠buffer惯性体和本身较高的质量比来剔除这样的隐患,你全给去掉就得考虑到浮动击针的安全性问题。
MCX被召回所谓的隐患就在这,所以GEN2加了击针簧和击针限位措施,击针保险配合retaining pin前后卡位由击锤上顶解脱,剔除这个情况
然而K1 K2这些个枪是这个基本的措施都没有
很难想象为什么这俩枪到现在没出现什么事故,大概是样本量太低。
总结的来说,上方引导复进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优点引发一连串的问题,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真就不如直接改用G36 SCAR ACR这样的自动机结构。
要么老实保留缓冲管结构的PDW流
微信号 : CHINA-PME1980
新浪微博:@设备管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