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趣的经典小故事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几个有趣的经典小故事

作者:焦克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典籍,辉煌灿烂。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的经典小故事很多,这里不妨选取几个,供您阅读。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张三的人,做生意挣了很多钱。他怕被人偷走,于是就想办法把钱藏起来。藏到哪里好呢,床底下、墙洞里、房梁上、狗窝边……张三寻了很多地方,都没有相中。最后,他看中了屋后边的一块空地。趁着夜黑,便挖了个深坑,用陶罐子把钱装好,埋到了空地里。张三还是不放心,又用一块木牌子写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插在旁边。这件事,恰巧被他的邻居王二看到了。张三一走,王二立马把陶罐挖了出来。回家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埋了纹银三百两!为了怕张三发现,也为了更好地表白自己,王二又把牌子上面的字擦掉,改成了“隔壁王二不曾偷”,继续插在张三埋钱的地方!后来,人们就用“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话来讽刺那些“多此一举,欲盖弥彰,故作炫耀”的语言和行为了。
“二百五、半吊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谋略家、外交家叫苏秦。他以“连横”策略说服秦惠王没有成功,转而以“合纵”策略游说赵王。联手六国,对抗秦国,终于一举成名。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致使秦国十六年不敢出关讨伐六国,苏秦成了外交方面纵横捭阖的成功人士。后来,苏秦在齐国被刺身亡。为了找到凶手,齐王把苏秦的人头悬挂在城墙上,并许诺:“哪位英雄主动承认刺杀了苏秦,奖赏千金!”不久,有四个人都承认杀死了苏秦。齐王问:“你们四个人,奖给一千金怎么分?”其中一人急忙说:“我们四人平均分,每人二百五。”齐王很生气,大声喝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砍了!”从此,民间就用“二百五”称呼那些类似于“傻瓜,笨蛋或者被财色迷惑的心智不健全的人”。关于“二百五”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由于古代的铜钱都是圆形方孔的,为了便于携带和支付,人们习惯把钱用绳子串起来,每一千为一串。到了清朝时期,把一串称为“一贯”或“一吊”。五百钱就是“半吊”,半吊的一半就是“二百五”。所以,“半吊子,二百五”就比喻那些“缺心眼、不成熟、说话办事不稳重的人”。
“主人公”的故事
汉朝时,汉武帝的姑母陶公主(号窦太主),五十多岁时寡居。她将十三岁的卖珠小儿董偃收入府中,花了五年时间把董偃培养成了一名贵族子弟。然后,公开作为自己的情夫在一块生活。为了使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合法化,陶公主称病不朝,并请求武帝驾临府中来看望她。武帝作为强盛大国的君王,这次会见,表现出了很大度的王者风范:他不仅非常尊重陶公主的做法,而且对董偃表现出了特别的尊重,称董偃为“主人翁”。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的“主人公”就是由这一称谓演变而来的。董偃成了当时斗鸡走马、蹴鞠击剑的浪子班头,并受到当时娱乐行业的尊崇。可见“主人翁(公)”从一开始就是受人敬重的称呼,并且,一直延用到了现在。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
宋朝时,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娶了十八岁貌美如花的姣娘为妻。由于王安石整天忙于公务,妻子姣娘和他的仆人好上了。王安石发现后,并没有立即发作。有一天中秋赏月,他看着身边的娇妻,随口吟诗一首:“日出西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听了又羞又怕,她知道她与仆人相好的事情被王安石发觉了,于是和诗一首:“日出东来转正南,您说这话有一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想到自己已经年逾花甲,而妻子正值芳龄,出轨也不能全怪她!于是发给姣娘一千两银子,打发她改嫁给自己的仆人了。后来,人们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形容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胸襟宽广”。从此,这句话就真的富有“赞扬”、“称颂”的含义了。
“吃醋”的由来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宰相房玄龄勤于朝政,善于从全局谋划,为李氏江山呕心沥血。为了嘉奖房玄龄的功劳业绩,太宗皇帝特意赏赐给房宰相小妾一个。可是,房玄龄的原配夫人坚决反对,百般阻挠。房玄龄当时在好友同事中怕老婆也是出了名的,他既不敢把小妾收到身边,也不敢拒绝皇帝的赏赐。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皇帝派太监送来一壶毒药,要求宰相夫人在同意和服毒之间做出选择。谁料想,宰相夫人接过药壶,二话不说,就把毒药“咕咚咕咚”喝了下去!喝了毒药的宰相夫人并没有死,原来,这不是毒药,是一壶陈年老醋!“吃醋”的典故由此而来。李世民见宰相夫人态度如此坚决,只好收回原来的决定。后来,“吃醋”就演变成“指在男女关系的问题方面产生嫉妒情绪”的贬义词了。

作者简介:

焦克志,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微山县两城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