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纪行之六)开往小普陀的“官船”

我们乘车在洱海边兜圈的时候,途经一个“海印村”。这名字禅味十足。民国时期湖南有个著名的和尚就叫海印,诗联都作得很好,比如在益阳白鹿寺题的这两句:

十年瓢笠遗民老

万里边沙老衲归

后来才知道我想多了,“海印”的来历是离村子旁公路约200米的那个小岛像洱海里的一枚印章而得名。

我们逆时针绕洱海兜圈,路的一边是山,另一边是洱海,依山傍海,本来就是绝美的风景。特别是洱海渺渺茫茫,水色碧绿,层层涟漪,重重叠叠,很像一张宽阔无边的绿毯,一个字:爽;四个字:心旷神怡。

当路边的树、房子和车子渐渐多起来,我知道前面大概到了什么景点。再开过去,路边一块大石头写着几个大字:小普陀。

小普陀不是那块石头,是石头旁不远海里一个小岛。岛上有一间庙,远远看去,居然还有两层,翘起的檐角,庙门前的红柱子,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我想起欧阳修形容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间小庙则是“翼然临于水上”,像小屁孩叉腰装“老水”,显出一副“庙小道场大”格局俨然的样子。

我们看见一只坐满人的小船正向小岛驶去。更准确地说,是坐在小船上的人把小岛拉过来。在岸边和小岛之间有条绳子,坐在船上的人既不划桨,也不撑蒿,抓着绳子,在岸这边时把岛“拉”过来,在岛那边把岸“拉”过去,像拔河一样一来一回。

我站在岸边看了一会,觉得挺有意思。六祖惠能有个著名故事:两个小和尚看到风吹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惠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我站在那儿,一时搞不清到底是岸动、岛动还是船动,或者它们都没有动,是我的心动。

我不好说自己是不是像惠能所说的“心动”,但我知道我没“动心”想坐船过去。巴掌大的一个庙,能有什么看头呢?当然,要是我能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铁掌帮”帮主裘千仞,能履水而行,我也许会过去看看。

在小普陀拍照时,我看到岸边有棵树,树下有个告示牌,写着“部分村民自行组织游客搭……(此处模糊不清)观光游海,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原文如此),不要搭乘……”,落款是“海印村委会”,云云。我原以为那只简陋的铁壳船是村民自发经营。岸边的遮阳棚下有张桌子,桌面有个小牌牌,写着“坐船上岛处,15元/人”,桌子旁一个男子一边抽着水烟筒,一边收钱。他说船是村委会的。

也就是说,它是一艘“官船”。

小普陀离岸只有200米,伸手可及。但我愿意相信村委会确实是出于安全考虑,将这条“航线”收回自己经营,而不是冲着每人每趟15元的收入——尽管一年到头似乎也“不菲”。洱海虽然很平静,不像真正的海惊涛骇浪。但有道是“欺山莫欺水”,连游泳池都会淹死人,安全的确是个问题。但我发现这条官船安全做得并不到位,上船的乘客都没穿救生衣。

但我觉得只是为了安全,就收回航线自己经 营,其实是个笨招。安全问题有许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订立规矩:游客必须穿救生衣,船只应具备什么标准,经营的人应有何种资质……村委会负责监督即可。现在变成了那首歌里唱的,“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不知道村委会是否“心太软”。

当然,可能因为觉得有钱赚,很多人要求经营这条“航线”,容易造成混乱,小普陀又实在太小,承受不了过量的游客,那么村委会也可以将这条航线确定为“特许经营”,通过合适的公开公平程序确定独家经营者。这就是所谓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以不安全为由“驱除”其他村民,直接由自己来经营,就算不是为了赚钱,也会给人一种“吃相不好”的误会。村委会在唯一的一种情形下,可以不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它把接送人们上小普陀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来提供。但购买服务的过程,也应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进行,比如进行必不可少的招投标。

如果你觉得我真是拿小普陀来说事就错了。我只是觉得小普陀挺有象征意义。对某种市场资源,先入为主地将其他经营者排除出去,然后自己以垄断的方式进行经营,这种现象还真的不少。

出来旅游一趟,本来想的是放空一下。为一只小铁船,脑子里这么多念头冒出来。人在俗世,毕竟食人间烟风,面朝大海,也要关心粮食和蔬菜,风动心动,幡动心也动,怎么做得到“八风不动”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