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为什么喜欢爱因斯坦,讨厌牛顿?
翻阅《时间简史》,你会发现这部伟大的宇宙学著作,末尾却介绍了三位历史人物: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
而令人更感到有意思的是,科学家霍金笔下,几乎没怎么介绍这三位前辈科学家的科学成就,而是介绍他们自身与外界的矛盾,而且描述这些矛盾时,霍金采用的是用史实说话、少带个人感情的史家笔法。
然而,如果有心的读者稍微琢磨一下,便可看出霍金的爱与憎。
(一) 永恒比当前更重要
霍金笔下,爱因斯坦的人生“一半用于政治,一半用于方程”。但全文的笔墨好像都在介绍他的政治活动。他因此曾受到很多人的不欢迎,但霍金对此进行客观讲述:
爱因斯坦最早从事政治活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在柏林当教授。由于目睹草菅人命而不胜厌恶,他卷入了反战示威。他拥护非暴力反抗以及公开鼓励人民拒绝服兵役,因而不受他的同事们欢迎。后来,在战时,他又致力于调解和改善国际关系,这也使他不受欢迎,而且他的政治态度很快使他难以访问美国,甚至连讲学都有困难。
在这些文字中,霍金虽然没有直接说这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事业,但他显然拥护爱因斯坦的立场,因为紧接着的文字便是:“爱因斯坦第二个伟大的事业是犹太复国主义。”然后,他便把爱因斯坦放在历史背景当中叙述,这样便讲清楚了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此行动的动机、缘由以及他真正的态度和立场。霍金说:
爱因斯坦第二个伟大的事业是犹太复国主义。虽然他在血统上是犹太人,但他拒绝接受《圣经》上关于上帝的说法。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他越发看清反犹主义,这导致他还逐渐认同犹太团体,而后成为一个直言不讳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拥护者。再度不受欢迎也未能阻止他发表自己的主张。他的理论开始受到攻击,甚至有人成立了一个反爱因斯坦的组织。有一个人因教唆他人去谋杀爱因斯坦而被定罪(却只罚了6美元)。当一本题为《100个反爱因斯坦的作家》的书出版时,他反驳道:“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有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
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爱因斯坦正在美国,他宣布不再回德国。后来纳粹冲锋队查抄了他的房子,并没收了他的银行存款。一家柏林报纸的头条写道:“来自爱因斯坦的好消息——他不回来了。”面对着纳粹的威胁,爱因斯坦放弃了和平主义,由于担心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终于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核弹。但是,甚至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曾经公开警告过核战争的危险,并提议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
爱因斯坦的人生是丰富的,但霍金的选材极其精准。
“如果真是我错了的话,有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这句话显然很受霍金的喜欢。
爱因斯坦虽然在特定时期放弃了和平主义,但他的思想从来都是爱好和平。这也得到了霍金的充分理解。
最后,霍金对爱因斯坦的整体评价是:“终其一生,爱因斯坦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可能成效甚微——肯定不受欢迎。然而,1952年他得到担任以色列总统的提议,他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畅言无忌的支持得到了充分的承认。但他谢绝了。他说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过于天真。可是,也许他真正的理由却并非如此,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
霍金的这段文字中暗含着自己对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对比。在爱因斯坦眼中,总统一职显然并没有太大的诱惑。而霍金所认同的也是:永恒比当前更重要!
(二) 不讨人喜欢的牛顿
霍金将最后的文字给了牛顿——毕竟,牛顿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可是,霍金的笔下,几乎都是牛顿的负面史料,并在文章的一开头便说:“艾萨克·牛顿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他和其他院士的关系声名狼藉。他在激烈的争吵中度过晚年的大部分时间。”
了不起的科学家也是人,有时甚至人品很差,霍金愿意将牛顿不光彩的一面——晚年的两次冲突介绍给世人。
第一次冲突是这样的:
随着那部肯定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牛顿很快就成为名重一时的人物。他被任命为皇家学会主席,并成为第一个被授予爵位的科学家。不久,牛顿就与皇家天文学家约翰·夫莱姆斯梯德发生冲突。他起初曾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供急需的数据,但是他后来却扣压了牛顿需要的资料。牛顿是不允许别人回答“不”字的,他自封为皇家天文台的大总管,然后强迫立即公布这些数据。最后,他指使夫莱姆斯梯德的冤家对头爱德蒙·哈雷夺取夫莱姆斯梯德的工作成果,并且准备出版。可是夫莱姆斯梯德告到法庭去,在最紧要关头赢得了法庭的判决——不得发行这部剽窃的著作。牛顿被激怒了,作为报复,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来的版本中系统地删除了所有来自夫莱姆斯梯德的引证。
这些文字并未说一个“坏”字,但牛顿的恶劣行径跃然纸上。
再看牛顿晚年的第二次冲突:
他和德国哲学家哥特夫瑞德·莱布尼茨之间发生了更严重的争论。莱布尼茨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展了称作微积分的数学分支,它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础。虽然现在我们知道,牛顿发现微积分要比莱布尼茨早若干年,可是他比莱布尼茨晚很久才出版他的著作。于是发生了关于谁是第一个发现者的大争吵,科学家们激烈地为双方做辩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为牛顿辩护的文章均出自牛顿本人之手,虽然是以他朋友的名义出版!当争论日趋激烈时,莱布尼茨犯了向皇家学会起诉来解决争端的错误。牛顿作为主席,指定一个清一色的由牛顿的朋友组成的“公正的”委员会来审查此案!更有甚者,牛顿后来自己写了一个委员会报告,并让皇家学会将其出版,正式地谴责莱布尼茨的剽窃行为。即便如此,牛顿心犹未足,他又在皇家学会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匿名的、关于该报告的回顾。据报道,莱布尼茨死后,牛顿扬言他为“伤透了莱布尼茨的心”而洋洋得意。
霍金对牛顿的描述,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伟大科学家”牛顿的认识。他用这些事实要表明什么呢?
最后的笔墨,霍金介绍了牛顿的刽子手面目,而且用了“狡狯”、“刻薄”的字眼:
在这两次争吵期间,牛顿已经离开剑桥和学术界。在剑桥他曾积极从事反天主教政治,后来在议会中也很活跃。最终,作为酬报,他得到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差。在这里,他以社会上更能接受的方式,施展他那狡狯和刻薄的能耐,成功地导演了一场反对伪币的重大战役,甚至将几个人送上了绞刑架。
霍金介绍牛顿时,竟以牛顿“将几个人送上了绞刑架”为末尾,就像一出历史剧,最后是一个阴险毒辣小人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世界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谁做了什么事,纸总是包不住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