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扬州瘦西湖———园林之盛甲天下
三月扬州瘦西湖———园林之盛甲天下
05-06 阅读145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儿时上课听老师讲诗仙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曾被诗的意景陶醉,同时也让儿时的我充满瞳景,幻想着那一年也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去看看。
扬州历史上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被誉为大运河上第一城,有着“月亮城”的美誉,更因为有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成了人们心目中向往的城市,而瘦西湖带给人的感觉才是现在扬州真正的魅力所在,那里有“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
扬州虽不在江南,却是最具有江南的味道。 扬州以前曾叫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追溯于公元前486年,现已建城2500多年了。
“瘦西湖”之名最早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清康乾时期,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乾隆元年(1736),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乾隆皇帝先后六次下江南,扬州官员与盐商为助皇帝游兴,又不惜重金,沿湖构园,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也有了“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造就了如今瘦西湖的盛况。
早上喝过早茶沿运河,路过扬州大学,八点左右入园了。此时游人尚不太多,一入园就被各种盛开的鲜花吸引,沿路可以用繁花似锦来形容。漫步在长堤春柳,看春花烂漫,柳丝飞舞,色彩缤纷,令人流连忘返。
从瘦西湖南门进入,首先漫游的就是长提春柳,也就是瘦西湖的湖岸了,传说是隋炀帝让美女拉龙舟之处。为怜悯纤女之苦,炀帝命人在堤上植柳树以遮阴,并敕柳树“杨”姓,也有了李白烟花三月之说。
沿湖滨漫步,看三步一柳,五步一桃,融融的春风中桃红柳绿,难怪当年李白也要烟花三月下扬州。
长堤的尽头就是瘦西湖中第一个园中园——徐园了。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在原“桃花坞”旧址上修建的祠园。
园中听鹂馆取名自杜甫老先生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馆内的楠木罩隔是扬州现存罩镉中的精品。
听鹂馆门前有两口大铁镬(huo),是1500多年前冶炼镇水神器,据专家们考证这是古人用来盛水消防用的。有意思的是,扬州人更愿意把它视做扬州抄饭的像征。
从徐园的后门出来,就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小金山了。听导游说,当年为迎奉乾隆爷到来,盐商开挖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便成了眼前的小金山。
这块船形的山水风格的盆景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当年北宋皇帝老儿宋微宗很喜欢奇异花石,在其六十大寿之际,想在京城开封建造一座万寿山,就在全国各地收集奇异石头。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在运输过程中遇方腊农民起义而遗落扬州,后有盐商花钱收来摆在这里。
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 朱自清 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有一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
这是一棵上千年的银杏树,被雷击后仍顽强的生存下来,后被人们做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树盆景。
“吹台”,又名钓鱼台。相传乾隆曾于此钓鱼而得名。钓鱼台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
五亭桥是扬州最美的桥,也是扬州的标志性名片。杨州人常说,如果你想看月亮就去五亭桥,满月之夜,十五个桥洞中每个都含着一个月亮,唯美至极。只是我去的时间不是满月之夜,故此唯美之景无缘欣赏了。
五亭桥是当时的扬州官宦和盐商富豪为接乾隆御驾,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形式修建的。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因该桥建于莲花堤上,又称莲花桥。
五亭桥的外型秀丽,五座风雨亭黄瓦朱柱,翘檐凌空,风铃高悬。下列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倒挂湖中,金色荡漾,如梦如幻。
凫庄是瘦西湖建的最后一座庄园,它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
白塔通身白色,也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塔基上部的仿木砖雕须弥座,下部砌花岗岩石条,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是扬州园林艺术与佛教雕刻艺术的巧妙结合。
在扬州一直流传着白塔的传说那是乾隆游览瘦西湖时,船到五亭桥畔,尽观四周,然后对随行的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荫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随行的的大盐商们听皇上如此一说,为讨皇上欢心连夜用白色的盐袋堆砌了一座高塔。次日,乾隆打开窗帘一看,以为白塔从天而降,非常高兴,同时也深感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名不虚传。乾隆离开以后,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了扬州白塔,塔形和北海白塔相似。
二十四桥是扬州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游人到瘦西湖游玩必到之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的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但是也因这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这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是少有的。
原来的二十四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桥是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重修的,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与北京颐和园玉带桥相似。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与二十四对应。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这里也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
这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唐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扬州现在都还有许多关于琼花的传说。
琼花是扬州市花,传说隋炀帝三次游扬州都是为了看琼花。
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大多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是虚构的,但它的影响有时会很大。
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认为记录、描写扬州琼花的第一人,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到扬州当知府的。这时候离隋炀帝死亡已有378年了,所以说,隋炀帝三下扬州是不可能看到琼花的。
三月正是扬州尝琼花的最好时机。
这是扬州园技师们培育的观赏桃花。
远处可见的塔是扬州著名的大明寺里的栖灵塔,爬上此塔顶可俯瞰风景秀丽、仪态万方的瘦西湖和万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