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总结:《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痰饮源,水气作……十六方,各凿凿”。陈氏将《金匮》痰饮方自苓桂术甘汤到五苓散十五方,加上外台茯苓饮,合为十六方。而删去了后面苓桂味草汤等五方。本文则二十一方全论及。)

余曾作《痰饮辨》,谓:《内经》未曾言及痰饮。《金匮》始提痰饮作病名。然考其实际内容,则及饮者多,及痰者少。《千金》、《外台》则痰、饮均提。沿至后世,则言饮者益少,言痰者日多矣。按《金匮》所称痰饮,为水饮停滞,不得输化之疾病。或谓“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此说亦难以确切解释本篇所到列诸般病证。或谓“有声者曰痰,无声者曰饮”亦似是而非。

盖痰饮证象中,虽亦可出现咳嗽唾痰,但一见“痰饮”病中之痰字即认为是咳吐痰物,则必混淆不清矣。痰与饮,就致病原因与病机言,不尽相同。而《金匮》虽统称痰饮,实则以讲饮为主,且《金匮》称水饮为水,均指饮而言,是则水饮同出而异名。痰饮所言之水,亦指饮而言。

《金匮·痰饮咳嗽》篇言痰饮之症状甚多,概括起来有:喘满、咳嗽、头眩、心悸、短气、胁痛、气逆不能平卧、历节痛,身体疼重,口干或思饮、痞闷、肠间有声、水肿、背寒冷、咳嗽痛引缺盆,目泣、吐涎沫、身眠、胁满体痛等多方面症状。虽则此种证象并非在一个病证中间时出现,但由此可见痰饮病,确是包含了很多疾病在内。故而试图笼统说明痰饮是何种病实属困难。有谓痰饮病多在胃肠、胸膜、腹膜、气管、支气管等处;也有谓痰水等病理产物停滞于脏腑间称为痰饮,浸润于组织中称为水气。

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亦有其局限。比如溢饮、支饮,其证象与水气、水肿究有何差别?其临床上之界限可资区分者何?此等均为宜辨明者。至于痰饮病见证何以如此之多?盖饮停何处即见何处之证。如饮邪附滞于肺而为咳喘;停于胸胁而为满痛;留积胃肠而为肠鸣腹痛;溢于周身为肿胀;蓄于下焦变证为小便难等等。此非脏腑真能蓄有形之水饮,是指饮气入侵影响所致。

痰饮的治法,张仲景明确了这一既是原则,又是方法的“以温药和之”。现将《金匮》痰饮各方分別举出其不同的运用方法:

1、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本方是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它主治胸胁支满、目眩的心下痰饮。心下痰饮是饮邪阻碍虚阳所致。用本方既能温中,又能去水饮。本方还治短气微饮。短气微饮是因为有少量的水饮,往往会出现气被饮阻。以消除水饮之本方使从小便排除。

现在用本方范围颇广,如用治风心、肺心、冠心、美尼氏综合症、水肿、心律不齐、胃下垂、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病之辨证属于应温阳化饮者。

2、肾气丸(附子、桂、地黄、薯蓣、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

本方为养阳气、化阴饮,为肾阳衰微不能化水而形成的水停不化、短气微饮,就以肾气丸使水饮从小便去之。

目前用本方于内、外、妇、皮肤、五官等各科。就痰饮之范围而言,则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老慢支、肾病综合症、尿毒症等之辨证属肾阳衰微者为宜。

3、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

本方主治自利之饮症。痰饮病人,脉伏,下利。下利以后心下部位仍然坚硬而胀满。这是留饮将要解除的现象。用药则因势利导来推除它。甘遂性虽猛,与甘草合用则“相激相成”。半夏除饮、再以芍药、蜜,不但能安中,同时也能缓和甘遂之毒性。本方亦曾被用治幽门梗阻、久泻不愈等症。

4、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本方为蠲饮破坚癖之剂。一治悬饮脉沉弦,饮邪内聚与正气相击所致“胸痛”,以除坚逐水之猛剂配以大枣,使不伤正气;二治支饮。支饮之咳嗽,烦闷、胸痛者,常有不治卒死的。为延续时日而不痊愈,则饮邪比较虚缓而正气尚能维持,但亦不能姑息,故以十枣汤攻其饮;三治支饮之咳嗽长久不愈,而脉弦。说明饮邪不去则咳无愈期,视病情亦可酌用十枣汤。当然先要审慎病证,及早妥善使用。近时有用十枣汤治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小儿肺炎、胸腔积液、急性肾炎(风水)、肾性水肿等。

其用法常以三味药为末,胶囊贮放,用时以枣煎汤吞送。应视邪实而体不甚虚为辨证用药之依据,不可过量服,不可久服。

5、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金匮》用大青龙汤治溢饮之水不甚而挟热者。溢饮其水气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四肢肿重,治宜发汗。按水饮有表里上下之分,在里在下的,可以利水;在表在上的可以发汗。溢饮是在表在外,当汗不汗所致。凡水气不太甚而挟热的,用大青龙汤辛凉解表。有以大青龙汤治流感、急性热病初期,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肺炎、大叶性肺炎等病辨证属饮而挟热者。

6、小青龙汤(麻黄、细辛、干姜、五味、半夏、桂枝、甘草、芍药)

《金匮》治溢饮之水饮多而寒邪内伏的,用本方辛温解表。本方还用以治咳嗽气逆倚息不能平卧。近时常用治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之辨证属水饮挟寒的为宜。

7、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本方主治支饮在膈间,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紧沉,经数十日,用吐法、下法,未治愈的,说明不是一般积食或里实,而是有痰饮在膈间。以木防己、桂枝行水散结气,石膏除痞坚解伏热。由于此证经数十日,又经用吐、下法未愈,必然气虚,故用参以补气。本方亦用治肺心、风心,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瓣膜病等之辨证属膈间有支饮者为宜。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茯苓、芒硝)

本方是在用木防己汤治上证后,属虚的病人痊愈,而中有痞实的病人暂时缓解,二三天又聚复如故。那就除去方中石膏,加芒硝以软痞坚,茯苓以渗水饮。亦有以本方治心源性喘息、腹水辨证适宜用本方者见效。

9、泽泻汤(泽泻、白术)

本方为治心下有支饮的患者。心下有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就会出现头昏眩的症状。其治当泻水气,益脾土。故用泽泻、白术颇为适宜。又本方加味治内耳性眩晕之辨证属脾虚水饮者获效。

10、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

本方治疗支饮,有腹满的症状,这是由于支饮兼见肠胃实,当用下法。本方药味与小承气汤相同而重用厚朴。在有大便闭、腹满痛的支饮才适应,一般支饮不宜轻试。

11、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

《金匮》本方用治支饮喘咳而不能平卧,短气不能正常呼吸。这种肺满气闭的症状说明支饮在肺。故以通泄之葶苈,泻肺之满,泄气之闭,配合大枣使不伤正。本方亦治肺痈胸满喘不得卧者。曾以本方配合千金苇茎汤治肺脓疡喘息不能安卧、浮肿,颇效。

12、小半夏汤(半夏、生姜)

本方治支饮。原有呕吐病的人,常常因作呕伤津而口渴。若不口渴,可能心下有支饮停留,故呕亦不愈。用半夏散结除饮,生姜散逆止呕。曾用本方治愈胃窦炎呕吐,加味后治愈眩晕呕吐等症。

13、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本方治痰饮中肠间有水气证。其症状是腹满,口舌干燥。由于水停肠间,阳气被阻而津液不能上布所致。以防己逐里水;椒目治肠间水,除腹满;葶苈、于内,治以咸寒”。本方亦常用于肝病腹水慢性肾炎、水潴留等症之辨证属水饮结于肠间宜用逐饮者为适宜。

14、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

本方治痰饮病之膈间水气证。膈间水气,会突然发生呕吐,并出现心下有痞块,头眩心悸等证。这是水饮之气上逆于胃,停滞于气分,干扰心部,蒙蔽清阳所致。故以姜、夏止呕降逆,茯苓去水。又本方可治水停心下已久的饮病,病人先口渴、后作呕证。亦用本方治慢性肾炎、心肌炎、慢性胃肠炎,幽门痉挛、顽固性呕吐等症之辨证属水饮结于膈间,而宜用降逆去水者。

15、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

《金匮》用本方治脐下悸水气。平素较瘦的人,出现脐下部位悸动,吐涎沫、头眩等症状。多为水饮之邪犯于上,逆于中、动于下的表现。虽然形体瘦,实亦水病。故以本方利水。泽泻、猪苓、茯苓甘淡渗泄于外,同时用阳药桂枝以化解,效果自好。本方为临床颇常用者、如用治眩晕、胸水、腹水、肾炎、胃炎、肠炎、鞘膜积水、偏头痛、尿潴留等诸症之辨证属水饮内停需要化气利水者。

16、茯苓桂枝五味甘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本方与后面四个方子,是《金匮·痰饮咳嗽病》中出现治疗过程中症状变化而提出的加减方子。由于痰饮咳嗽很剧烈,气逆喘息不能平卧,出现外有寒邪、内有水饮造成的喘满,应用小青龙汤散外寒、消内饮,平喘满。但服用以后痰唾多、口燥、脉象寸沉尺微、手足厥逆而麻木不仁,气上冲、面部轰热、小便难,常昏眩。这时就应用本方来抑气敛逆,厚上补中。

17、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

服用上面苓桂味草汤以后,冲逆之气平下去了,但出现胸满、咳嗽加剧。这是伏匿于肺的寒饮复出。那就用本方来排除胸满,并且消饮、去寒、止咳。

18、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

服用了上面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以后,咳嗽喘满的症状好了,但又见口渴,冲气又上逆了。这是细辛、干姜热药所致的口渴,但也有不口渴的。这属于支饮范围。会发生昏眩、呕吐。如果见到昏眩不口渴的,那么用本方以止呕吐并除水饮。

19、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服用了上面苓甘五味半夏汤以后,水饮去了,呕吐止了,病人出现了身形浮肿。这是所谓的“水在肺者,为喘为肿”的变证。肺被壅塞不通所致,按理可以用麻黄去通它,但是前面说过这种病人脉象寸沉尺微,可见血虚孤阳无依。若用麻黄就会造成肢臂麻木或者发厥等丧阴亡阳的情况,因此不用麻黄而在上方加杏仁来散发肺的壅塞,虽然杏仁力轻微,似是适合病证的。

20、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

服用上面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汤以后,病人面部发热,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是胃热向上熏所致。那就在七方中加入大黄以清下阳明。

以上16到20五方所讲的,都是痰饮、咳逆不得卧服用小青龙汤以后的症状变化之治法。这几个方子的加减应用也是张仲景的临诊实录。虽在应用这些方子时不一定机械搬套,但对痰饮的变证变治,颇能得到一定的了解。

21、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桔皮、生姜)

这是《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的“附方”。本方治心胸中有停痰病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此方能消痰气,使得能够进食。本方亦常用治胸膜炎、胃炎、消化不良、胃扩张、、神经官能症、胃弛缓等之辨证属胸腹有停痰宿水者。

痰饮之治,张仲景痰饮各方中大致亦可分列为,温:如小半夏场、苓桂术甘汤。汗:如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利水: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破水: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葶苈大枣汤。下: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以及如木防已汤等攻补兼施的各种方法并痰饮咳嗽之成变法则。盖水饮为阴邪,极易伤人阳气,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饮邪侵脾,脾失健运。温药则可健运中州、布化阳气。“温药和之”为总原则,各治法基本亦不应离此原则。然则虽用温药,但不宜投过于燥烈之品,否则易伤正气。痰饮既积、攻十逐水之法亦不可少,但必须作温药之基础上选择适方剂。亦是古人所谓“痰亦实物,必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

总之,痰饮之作,虽有外邪,但亦有元气亏损,阴盛阳哀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体中。水之清者悉成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气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亦不失其度,运行亦不停其机,自然就不生痰饮病矣。若不明张仲景“温药和之”这一法则,往往用滚痰丸,类以图消痰破气;或则用滋填腻补等法,大碍脾胃,反致助浊。这就与张仲景说治痰饮之原则不一致了。

痰饮咳喘,是最令人害怕的疾病,不好治。关于痰饮咳嗽,在《素问·咳论》篇就已经说到了,但不系统,也不丰富。到了后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

书中讲“四饮”“五水”“痰涎”。“四饮”是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五水”是“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然后,又强调了三个,一个是留饮,一个是伏饮,一个是支饮,这样就系统了。

从部位而言,是“四饮”;从脏腑而言,是“五水”;从特殊性而言,有留饮,有伏饮。

由此可见,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很值得我们骄傲。

同志们,你们是学中医的。对中医这门学术,这门文化,你怎么理解呢?对它的学说,你怎么认识呢?

有一些宝贝,价值连城,不认识它,但也不许丢弃它。中国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

美国的总统,以前我哪有见过呀?见到中国人,这位总统做什么呢?他很客气,就说:“中国是文明的古国,文明在世界是领先的,都是传统的。”大家要明白,我们是中国人,黄帝祖先开创的文明很了不起。

在这个方面,你得要讲,你要发扬光大呀!不要等到成为不肖子孙了,又反过来骂自己,那对吗?不懂得中国文化,你拿本书看看,都是古时候写的,谁写的?为什么写?得看一看。

我们从中医学的四部经典著作,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著作来看,是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和很多发明的。多到什么程度呢?打一个比喻,像海浪,后浪推前浪,一直在不断前进,敲打的还不总是一个地方,而是很多的地方。海浪源源不断涌上来,敲打沙滩的活动永不停息。

有一次,我在大学里,我们一个副院长就跟我说:“今天有加拿大的学者到学校来,请你接待一下。”我说:“可以,我接待。院长也在,那我就当一个秘书。他要是问到中医的问题,我就解答一下,主持一下。”

这个加拿大人来了,也就是四十多岁,不到五十。他和我这么一谈,就问到了《内经》。不谈别的,就谈《内经》。谈《内经》,谈什么呢?经脉、经筋、经别。

我们讲针灸就讲经脉,很少有人涉及经筋、经别。“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生鱼际。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外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

讲经筋、经别的就比较少了。可是,事情总有一个巧合,我们那个时候带领了一个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注重一个题材,那个题材就是经络。经络部分交给我了,这个我熟悉。经络里面就包括了经筋、经别、经穴这些内容。

那几天,我正在写这个资料,并不陌生,就回答了,然后就问他:“先生,你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古老的医学课题呢?”他说:“我是学针灸的,我们加拿大没有针灸这个东西。”加拿大人在学经筋、经别,在学经络,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后来,我就跟院长汇报了,我说多亏我是做这门科研,要不还真答不上来,这可真是凑巧。

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说明中国文化有值得人家学习的地方,有独特的地方,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实用的地方。你看现在有一些外国朋友会说中国话,他们学京剧,甚至演京剧,惟妙惟肖,也有学相声的,为什么呀?他们对我们的文化憧憬。

我们都是聪明人,应该想得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重视中国文化,外国没有这些东西。这样来看,我们都是中医人,不要觉得自愧不如,抬不起头来,谈到中医就唉声叹气。

中医是宝,古老文明是最昌盛的,应当扬眉吐气,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应当发扬光大。学中医不要怕难,怕什么呢?怕懒。一天干吗呢?不读书,也不学习,对于前贤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不去继承发扬,这是不行的。懒,不重视,听之任之,随大流,这是不行的。

最重要的是,你们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对中医药的事业要有信心,要有决心,要去研究,要去学习。说到中医的学习,我那个时候没有中医的课堂,都是老师带徒弟。老师每天就说:“你从这个地方,念到那个地方。”哪有什么玩啊!这个得念啊!你到时候得背书啊!你不背下来,一事无成。你一不认真,老师就说:“你学不学中医啊?你回家吧,让你父亲领回去。你不听话,不念书,能学中医吗?你得劳动,不能一天吃喝玩,就过完了一天。”

你想有学问,出口成章,《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都能背下来,那是硬功夫,得学啊!练啊!不学能行吗?再加上方歌。《伤寒论》的397条、113方,都得背下来。我今天语重心长,跟诸位同道讲,回去要苦练,要读书,要学习,始终都不要忘了学习。

孔子的《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你得要学,你那不是生下来就有本事。要学习,首先得建立坚强的信念,相信中医是伟大的、科学的。大家要瞪起眼睛来读书,读《伤寒论》,读《金匮要略》,读《神农本草经》,读《温病条辨》,下苦功,闭门苦读,出来以后,你再看一看,那就不同了,成绩就高了,学问就深厚了,看病的本事就大了。这个一点也掺不了假,叫实事求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日相会,后会有期。等我再跟主人见面,学问上去了,本事上去了,行了,那多高兴。

我今天讲的是咳嗽。这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咳嗽有时候难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中医在临床上治咳喘,那还是有办法的,有特长的。有什么特长呢?还是有效。找医生看一看,吃一下止咳平喘的汤药,就治好了。

最有效的,最知名的就是小青龙汤。《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水气上射犯肺,出现了咳喘等症状,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的效果特别好,晚上咳喘,躺不下,“咳逆倚息不得卧”,你就得用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在医学界,尤其在中医学界是享有盛名的。

不过,小青龙汤这个方子有利也有弊。有什么弊病呢?这个方子发散太过,比如麻黄配细辛,拔肾根,发肾气,动冲气。

因此,《金匮要略》用了好几个条文,来说明吃了小青龙汤以后的种种变化,包括不良反应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姊妹篇。《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对于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却不如大青龙那样说得具体。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首先得介绍小青龙汤的证候与弊端,不至于在临床上捅娄子,发生误治伤人的问题。

老年人易发寒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就多。这个特别值得注意。老年人本身的心肾阳气就不足。心脏和肾脏俱属少阴,足少阴是肾经,手少阴是心经,要是误用了小青龙汤,有时候出问题,就出现心肾的阳气虚衰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姓鲍,他是陈慎吾的学生。陈老是经方派,用经方看病的。这个朋友被分配到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当大夫。病人见他是从北京来的,不是当地的大夫,就不重视他,一天的门诊量很少。太原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这家的老太太得病了,就是喘,谁也治不好,棺材也准备好了,就等咽气。

后来就有人介绍说,他是从北京来的一位大夫,据说是名师之徒,这回请他看看行不行。那也没有办法,当地的大夫都看遍了,没有治疗的办法,家人就同意请这位大夫,他就去了。

到了老太太的家里,就说:“我能治,但是有条件。老太太要是活了,这副棺材就归我。”多忌讳啊!大伙一看,哪有大夫要棺材的,这不是怪吗?“也行,只要你能把老太太治好了,棺材就归你。”“第二个条件是,一定得吃我的药,不用改方子。”“这个好办。”

他就开了小青龙汤,头一味就是麻黄,而且用到了一两,又配上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个人一看,对老太太用一两麻黄,这怎么行啊?有点不太敢使。“那不行,棺材都归我了,你就得使。不使怎么行啊?”

后来,家里人一商量:“那就这样吧。反正已经是不行了,试试看吧。”就用了一两麻黄的小青龙汤,试用了以后,当天晚上就能躺下了。麻黄的确有治喘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对于肺喘病有缓解痉挛的作用。

其实,《神农本草经》早就提出了麻黄治喘。这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后来日本的《皇汉医学》也提倡用麻黄治喘。

鲍大夫就这么把病治好了,他说:“我若不给她重用麻黄,根本治不好。她上面的寒气闭塞,开不开了,就得用麻黄。”自此以后,鲍大夫就有名了,大家把他治的这个病当作医案来谈论。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用一两麻黄就把病治好了,你看一看,这得要多大的胆量!这件事以后,鲍大夫既没要名,也没要棺材。他要棺材干吗呢?

我看过一个病人,喘,脉弦,舌苔水滑,面色发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我就给他开了三剂小青龙汤。

对于小青龙汤,我还是有戒心的,就是既用它,又怕它,为什么呢?麻黄配细辛能拔肾根,能发越少阴的肾阳,故没敢多开。我还嘱咐他:“你顶多吃三剂,见好你就要来,这个药你不用多吃。”这个病人吃了小青龙汤以后,嗓子就清亮了,胸也不闷了,痰也少了,也不咳嗽了,一下子呼吸上力了,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他觉得这个方子见效,于是又吃了第二剂,感觉又好了一些,就觉得这个方子太有用了,就接着吃了第三剂,嗓子里火辣辣的响也消失了,就对这个方子更加喜欢了。于是,他又再来了一剂,越吃越好,越好越吃,吃到了十二剂,也没问我,完全就是自己上药店抓药。

吃到第十二剂的时候,出问题了,鼻子出血了。在老百姓看来,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用点棉花,加上黄皮栀子、连翘、牡蛎子,不就止血了吗?结果堵不住。外面堵不住,从里面咳,一咳就鼻衄,简直是血来如潮,止不住,看着就害怕,赶快的上医院。

上哪个医院呢?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那是出名的。同仁医院的专家一看,这血出得也太惨烈了,就赶快准备急救,结果还堵不住。最后,一位专家就用电烙,总算止住了。医疗器械的小电烙是通电的,在鼻腔里有一条血管,这么一烙,血管就黏住了,血就止了,要不然还得出。

因为鼻衄,所以这个人脸上蜡黄蜡黄的,很严重,失血过多。从同仁医院回来以后,他很想让我再给看看,就找我来了。

我就说:“你怎么面色萎黄啊?怎么像贫血似的?”他说:“我鼻衄,出血出得太多了。”服用小青龙汤,发生鼻衄,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一是动血,过服小青龙汤,化热太盛,伤阴动血,肾气、肾阴耗散,不能摄血,阴不摄阳,阴气不能摄纳阳气,故阳气破血,致使血液大量外出,出现鼻衄。

我还看过一个病人,咳嗽,脉弦,舌苔水滑,显然是小青龙汤证。我又开了小青龙汤。吃药以后,头晕,心悸。他这么一说,我这么一看,面色㿠白,脑门出汗,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服用小青龙汤的不良反应。

我赶快问家里有没有红糖,给他冲了浓浓的一碗红糖水。喝了以后,他慢慢地缓过来了,不出汗了,头也不晕了,心也不跳了,心也不慌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太有应验了,杀手锏啊!治疗寒饮的咳喘,有投必效,但有一点,这个方子太烈了。因此,南方的人,包括叶天士老先生,他也认为小青龙汤这个方子好,但是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用麻黄就不用细辛,用细辛就不用麻黄,不会将麻黄、细辛这两味药共用。为什么呢?他怕出事。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这个方子拔肾根,过服能发生动血,头晕,心悸,鼻衄,用的时候要注意。

下面我就谈谈小青龙汤的适应证。小青龙汤不是可用可不用的,要用这个方子,必须具备相应的证候特点。

反映在气色上,小青龙汤证会表现出水色。病人有了水饮,肺、心、胸膈、心下这些部位就一片汪洋之水,面色会黧黑,这是因为黑在面色中属水,水之色为黑。

同时,病人会出现水环,就是两只眼睛外面一圈黑的,像带了两只黑眼镜似的。水色和水环,这在以前的书籍没有记载。

通过我的临床观察,病人还会出现水斑,就是脸上长了黑斑,像妇女同志怀孕长妊娠斑似的,出现的部位在印堂、两颧、鼻梁,下颌。皮内肉外出现黑斑,怎么擦也擦不掉,如色黑垢锈之状,这叫水斑。水色病轻,水环就加重了,水斑就更重了。

这个斑用一般方子都去不掉,苓桂剂会有效,桂皮是辛温之药,能够通阳化饮,通利血脉,降阴霾之气,化解水斑。

接下来要看舌头,小青龙汤证的舌苔是水滑的。水滑是什么样呢?仔细一看,舌面水润水润的,就像挂了一层津液,水多就滑。为什么会有水滑苔?因为津液不化。

问诊的关键是问痰,做痰检。既然是咳嗽病人,则必须问病人吐什么痰。小青龙汤证的口里有痰,多为泡沫痰,就是白色的、小个的泡沫,吐出来不黏,没有咸味,就是白色的泡沫。这种痰很清稀,落地则顷刻化成水。也有人吐的痰像鸡蛋清似的,很亮,很黏,又很细。蛋清痰“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这都是水饮病的痰。

反映在脉象上,小青龙汤证是弦脉。“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弦脉是阴脉,主痰饮。

脉分阴阳,首先得明确脉是阴脉还是阳脉,阴阳就是辨证。什么是阴脉啊?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属阴的。什么叫阳脉啊?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属阳的。

“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当大夫的有经验,这个病人来了,一切脉,就明白了。弦脉和脸色发黑、眼眶发黑一样,都是阴寒之证。脉学是中国人的看家宝贝,把它背熟了,念熟了,朗朗上口,信手拈来。什么是浮脉?“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这念熟了,大有好处。

有很多病,中医通过脉,就能得知这个人是生是死,大致情况也就出来了。现在的中医连号脉都不重视了,形式上是号脉,拿个手指头摸一摸就撤掉了,那不糊弄人吗?要看“平脉法”“辨脉法”,要看“伤寒例”,要把中医的脉学拿下来。一定要认识到中医脉学的重要性的,要学会了,这个很有用,很有意思。

我当初不相信这个,老师教给我决生死的脉学,“触脉决生死”,我说那也太玄了。年轻人血气方刚,身强力壮,但是他的思维不成熟,很容易否定一切。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看事情很容易不经过大脑思考,藐视一切。

我的中医博士生做实验室研究,研究趺阳脉,就是脚面的那个脉。很多人不信这个,其实那是千真万确存在的。他们真的研究出来了,趺阳脉如何,太溪脉如何,两个尺脉如何,都研究得很到位。“尺脉者,根脉也”,有树就有根的。关于脉学,要看一看《伤寒论》的前四篇,要读一读,认真地读一读。

回到前面讲的小青龙汤的内容上。看完寸关两部脉之后,你再看看他的尺脉,是不是尺脉微啊?是不是尺脉细啊?要是尺脉见微或见细,那就不能发汗,不能够用麻黄、细辛,不能够用麻黄剂,也就是不能够用小青龙汤。

为什么呢?因为他肾虚,肾的阳气不足了,你还给他用麻黄、细辛,这一发散,一升提,少阴的阳气就固不住了,固不住就出娄子,出问题。

宋朝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有一个伤寒病的病人尺脉不应。尺脉不应,就是尺脉迟,尺脉微。接诊的大夫是许叔微,他是宋朝的伤寒大家,一看这个病人尺脉不应,寸关俱浮,尺脉沉,尺脉迟,尺脉微,不能发汗,不能吃麻黄汤。不过,病人有表证,有头项强痛,关节疼痛,发热等表现,那怎么办呢?许叔微就给他吃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不能够治表,表邪不能够一下子去掉,故病人就有怨言,说大夫你要是能够给我发点汗,那病不就好了吗?你用的是甜药,这怎么能行呢?

许叔微能够把这样的医案写进书里,那是很了不起的!那老先生是只为人民服务的,他不敢开麻黄,因为“尺脉迟沉,胃中生冷”。

中医号脉不仅讲胃气,还讲神气,讲根气。他这根脉不行了,敢用麻黄发汗吗?尺脉迟者,发其汗,那是违命的,会犯毛病的。尺脉有力,不微,不细。

微者是阳虚也,细者是阴虚也。既不是阳虚,也不是阴虚,可以吃小青龙汤,吃了就见好,但也不能够多吃。像我刚才说的吃了十二剂,时间太长,搞砸了,鼻子出血了,那就是吃多了。

当大夫很不容易,讲究医理。已经吃了三到四剂了,不能够再吃小青龙汤,但病并没有完全好,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张仲景就另立一方,就是第二方,苓桂剂。

用苓桂剂代替麻黄剂,代表方就是苓桂术甘汤。一个用麻黄,就是小青龙汤,力量峻猛;一个用桂枝、甘草,不用麻黄,就是苓桂术甘汤,它也能够祛水、祛寒,也能够对心肺二脏起到治疗作用,故苓桂术甘汤就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搭配。你必须会用小青龙汤,也会用苓桂术甘汤,这样到了临床上,才会全面考虑,才不会出错。

关于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记载的主治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我认为这个方子是治疗水心病的。现在的心脏病很多,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等。

水心病就是水气凌心而出现的心脏病,可以用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治疗。《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张仲景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饮病的。在临床上,有些病人不能耐受麻黄汤,会出现拔肾根的问题,甚至导致死亡。苓桂术甘汤不存在这个问题,既补心肺,又利水祛寒。

第一方是麻黄剂,小青龙汤用麻黄,麻黄能开水路,发散水寒之气;第二方是苓桂术甘汤,水路通了,就用苓桂术甘汤,利水通阳下气。

要注意,凡是水饮病,往往和心肺肾相关。心阳不足,肺气治节失调,水路不通,这些问题苓桂术甘汤都可以解决。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术构成。虽然只有四味药,但不要小看,它们有千军万马之势。有时候给病人看病,病人见我给他们开四味药,就不敢相信,那好奇的眼神瞅得我发愣。

有病人就对我说:“老大夫,你能不能再添些药?”我说:“苓桂术甘汤都用上了,还添什么药啊?”病人说:“就四味药怎么行?我用了二十几味药,都不管用。我说:“你那是不对证,对证的话,不在药物的多少。”

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比如说方中的茯苓,可以消饮利小便。《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提出了它的利小便作用:“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桂枝是辛温之药,能通阳下气。通什么阳呢?说到关键之处,它能通心阳。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桂枝能通心中之阳。一个通阳,是扶正的;一个利小便消饮,是祛邪的,故这个方子治疗水心病的效果很好。

苓桂剂的第二个方子是苓桂味甘汤,由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组成。吃了小青龙汤,有了拔肾根的迹象,头目眩冒,脸上发热,气上冲胸,这是肾不纳气,气往上来了,张仲景就用苓桂剂的加减之法来治疗这个病。用什么方子呢?用苓桂味甘汤,就是茯苓、桂枝、五味子、炙甘草。

方中五味子纳气归元,它是酸药,是收敛之品,能够把动的肾阳之气从上面纳到肾脏之处,效果很好。

如果这个人心脏不好,有浮肿,脸肿,身也肿,小便也少了,心阳不足,水气有余,肺气不能够肃降了,有咳嗽,气逆,还可以用苓桂杏甘汤,就是把白术去掉,再加上杏仁。

不要小看一味杏仁,它有气化作用,可以入肺,是利肺气的。肺气一利,肺气一肃降,它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疏利开通,小便就通畅了,就有效了。

有一年,我在东直门医院带学生实习,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来看病。什么病呢?就是面肿,脸肿。早上起来以后,脸肿得一看就知道有病。怎么治?这脸肿不好治,消不了,后来让我看。我一看,就觉得他心脏不好,心气不足,水气有余,还有肺气不利,上焦之气不降,膀胱尿少,小便不利,就给他开了苓桂杏甘汤。

这个病人说:“你开这个药方,就吃这个药方。我已经吃了很多的药,总是无效。你这个药方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我说:“那就试试看吧。”吃了七剂,早上起来脸没那么肿了,照方又吃了七剂,好了。

大家在临床上见到心脏病胸闷、咳嗽、水肿,可以用苓桂杏甘汤试一试,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而且,这个方子很平和。

苓桂剂的第四个方子是苓桂参甘汤,由茯苓、桂枝、人参、炙甘草组成。治什么病呢?治心脏病,心慌,心跳,气短,出汗,浑身没有劲,手脚发麻,哆里哆嗦的。我经常开这个方子,效果很好。

如果是水心病,咳嗽多痰,胸闷,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上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药是张仲景治疗痰饮咳嗽的药对,简称姜辛味。这个药对与苓桂术甘汤合方,能够化痰祛饮治寒,治寒饮的效果很好。

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苓桂术甘汤证,心慌,心跳,胸闷,后背怕冷,又有咳嗽,痰太多,你可以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效果很好。

还有一个就是喘,心脏病气喘,我也用苓桂术甘汤,加上蛤蚧和紫石英,吃了就好了。蛤蚧和紫石英有纳气的作用。

临床上还会遇到心脏病兼血压高的病人。我曾经在太原给一个学校里的教务长看病,这个教务长姓曹,心脏病,还血压高。当时,他正在西医医院看病,对血脂、血压、血糖这些指标很敏感。

他说:“老大夫,我血压高,你得给我降压。”我给他开了苓桂术甘汤,说这个就能降压,加上一味药,就是10克牛膝。吃了以后,血压就下降了。

苓桂术甘汤加牛膝能降压,我们伤寒教研室的很多老师就记住了,也照着这个方法给病人用。如果心脏病出现心绞痛,前胸后背都疼,痛如刀扎,如针刺,舌头的边界都有瘀斑,这是心脏有瘀血,血脉不通则梗塞,血脉瘀阻则疼痛,“痛则不通”,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两味活血化瘀的药,一味是茜草,一味是红花,吃了就见效,不用费很大劲。

如果苓桂术甘汤证的同时,火特别大,脸上发红,发热,甚至牙也疼,可以在苓桂术甘汤里面加点大黄。大黄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药,能泻三焦之火。吃了以后,尿就黄了,大便也通畅了,上面的热就下去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水证论”,一篇“火证论”,“水证论”里面举了很多实例。“水证论”是专门讲水证的。治疗寒水痰饮,以麻黄、桂枝为例,麻黄是治喘的,像小青龙汤,然后又发展出苓桂剂来督导麻黄剂,用桂枝来辅助麻黄,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张仲景的一大发明就是能治疗多种心脏病。想掌握这些方法,读书不读书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读书有两个境界,一个读书能哭,一个读书能笑。这两个阶段都是要经历的。

读书的哭指的是什么?就是苦,读书难,太难了。我那个时候拜师学艺,年龄还不到20岁。有一天,我老师把我叫过去了,拿出一本书《千金要方》。他让我把这本书前面的序言好好看一看。

在旧社会,老师的地位可不一样。现在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挺冷,学生怎么说都可以,甚至是学什么,老师也没意见。

在旧社会,老师可了不得,开口就是金口玉言,学生不能违背。老师的话你不听,那怎么行呢?老师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见到老师来了,就好像是老鼠碰见猫,吓成什么似的。

老师叫我看《千金要方》的序言,我能看得明白吗?唐朝时代的文字,要命了。我越看越不懂,还得交差,老师要检查。没办法,只能哭,真叫惨。

这个时候,师娘抱着孩子出来了,问我:“你哭什么呢?”我说:“老师叫我背《千金要方》前面的序言,这对于我来说很难,我看不懂。”师娘说:“你不要害怕,我跟你老师说说。”师娘说什么呢?师娘说:“你给一个孩子讲什么《千金要方》,他能够明白吗?那不是写得多奥妙,换个题吧。”这下我乐了,这个难关就过去了。

读书这个事,在不懂、不明白的时候是苦的,比黄连还苦。一个问题,往往得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明白。

为什么古代的师傅带徒弟,是学得懂的?瓷实。为什么瓷实?认真,很认真。学生都害怕老师,老师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教不严,师之过”,老师严厉,老师有要求,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才能进步。

读书得有个苦的,然后就是乐的。我后来读书变成乐的了,是乐淘淘的,“日光射漫天,掩映我书田”,多乐啊!亲身体验,面带欢乐,悠悠我心。

其实在前面是苦的,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有很多东西不知道,眼前一片漆黑,学什么也学不进去。

比如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生风跟木有什么关系啊?木生酸,酸生肝,就这么一套海阔天空的东西,学中医那就是很重要的,它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师傅带徒弟就是这样的。

同志们,读书不要怕苦,切记莫说空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一个句子,就得经过很多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说又得饿又得寒来锻炼意志。不要怕难,那个难都是临时的。人是万物之灵,学什么,有什么。普天之下的发明家,不都是人干出来的吗?学医要立志,不要怕难。

刚才有几位同志问我念什么书?我要问你们:“《内经》念了吗?”“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这些你念了吗?现代人不念书,还心高。要谦虚,真正学到东西了,真正入门了,真正有体会了,气势就改变了,就肯定不一样。

第三个,我就讲一讲咳嗽病支饮的问题。什么叫支饮?《金匮要略》将饮分为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在支饮部分,从木防己汤开始,张仲景用了五张药方:木防己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

它们虽然都是治疗支饮的,但是方义不同,那么读者就得犯糊涂了,就容易搞混淆了。同一个病名,为什么要用五张药方来治疗?在临床怎么用呢?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现在讲几个方子,给大家临床来用。

支饮为四饮之一,因其像水之有源,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之。比如说,银行既有一个主行,还有一些支行。痰饮另起一支,另用一个方法治疗,说明它是一个特殊的病。有什么特殊呢?痰饮这个病,容易发生夹杂之邪,夹火,夹实,夹痰。夹杂之邪不同,张仲景用的方子就不同。我给这五个治疗支饮的方子起了个名字,叫“苓桂五方”。

头一个方子就是治疗夹杂实邪的木防己汤。咳喘,心下痞坚,有这些症状,就得用木防己汤。我在学习的时候喜欢辨,比如说看见苓桂剂,就辨苓桂剂。我有耐心辨,收获就很大,体会也深。对于这个木防己汤就不行,我看到它,就得躲它。我对《金匮要略》是滚瓜烂熟的,但到了木防己汤,卡壳,硬是没通过去。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囊肿,心促,咳嗽,喘烈,看了多个大夫无效,后来找我看病。他大概30多岁了,跟我说:“刘老,我这个喘,咳嗽可剧烈了,晚上躺不下,很多名流大夫、北京名老中医都看过,就是不好。”我说:“我给你看看。”我一把脉,脉弦,是一个痰饮病,随手就开了个苓桂术甘汤。这还有问题吗?苓桂术甘汤,这是我的拿手方剂。结果,病情不但不见好,还变得更加严重,心里憋闷得更厉害了。

病人来找我,说:“刘老,这方我吃了不见好,不舒服,心里憋闷得厉害,不能卧,一晚上没躺下,不能睡觉。”这就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后来,我又开了一方,祛痰利气,肃肺降气的,吃了又不见好,还来找我。

这是第三次来找我看病,我就有点坐不住了,他就有点意见了,没准心里在嘀咕:“你门诊量还是比较高的,看了三次还不见好,怎么回事?”这事就有点怪我了。

我仔细一看,他面色比较黧黑,喘促胸闷,心下也胀满,就想起书写的“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显然是木防己汤证,不能用苓桂术甘汤。我没用过木防己汤,万不得已,也只能开了。

结果,这个囊肿的病人吃了就见好了,他非常感激我。这是什么病呢?这是痰饮夹湿。它不叫支饮吗?这是水饮病的另有一支,是痰饮里面夹湿的。木防己汤中的防己是祛湿的。

我上次给大家讲过肝炎,有一些肝炎病人的尿利不下来,就是里面夹湿,光利水不行,还得加上利湿的药,湿一动,尿就下来了。

中医看病,讲究风寒暑湿燥火、五运六气,这特有道理。西医看病,看微生物,这是球菌,就得抗菌,不谈六气。有时候出事了,它不一样了,烧退不了,换医生,是病毒感染,用杀病毒的药,或注射,或输液,就好了。为什么呢?它的病原体不是球菌了,是病毒,得换方法了。咱们中医采用的方法是祛痰、利水、利湿,夹湿就得用祛湿的药。只要咳喘,面色黧黑,眼眶发黑,就用木防己汤,效果非常的好。

湿有在上、在下之分。如果湿邪下移了,到了心下,《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条文。“心下”不是胸膈,“苦者,甚也”,“冒眩”就是头目眩晕,“苦冒眩”就是晕得厉害。这个病的特点是水里有湿。

这个地方要多说两句。我学《金匮要略》的时候,对于这一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就不明白。

这书上说得太简单了。谁知道他是心下有支饮?“苦冒眩”就是支饮吗?不得要领。不过,我会观察,会问。观察来观察去,我就发现泽泻汤主治的是头目苦冒眩,舌体肥大。用泽泻汤,也就泽泻、白术这两味药,治一个,好一个。

因此,我写了关于泽泻汤的文章,在北京中医药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什么泽泻汤证有舌体肥大的表现:舌是属于脾的,脾主湿,脾湿太盛,故舌体肥大。

有一年,我巡诊到河南,河南卫生局局长接待了我。他有一个老朋友,姓王,就是头目眩晕,晕得厉害,眼睛都不敢睁,每天就像腾云驾雾似的,手颤,毛笔字都不能写。为什么呢?后来,卫生局局长就把我推荐给了王老先生。

见到他,我仔细一看,舌体硕大,舌质黯,舌苔白滑厚腻,脉弦沉,就给他开了两味药,泽泻、白术,泽泻汤。卫生局局长就把药方交给了他。王老也是老知识分子,文学修养很好,他拿到药方一看,说:“这都是名家啊!北京下来的名家,那是很了不得的,就开这两味药?我这病这么厉害,什么药没有吃过啊?可都没好,就这两味药能治疗我的病吗?”

后来,他老伴就劝他:“人家大夫给你开的药,两味药也好,三味药也好,给你开,你就吃啊。你不吃怎么行呢?”他勉勉强强地就把两味药熬了吃了。吃药以后,这心里头的堵就感觉有出路了。什么感觉呢?他浑身出汗,出了一身黏汗,出得越多,脑袋就越清爽。这就是湿邪从毛窍而出,就是泽泻、白术的力量。

出汗以后,身体就轻快了,手的震颤也停住了,睁开眼睛一看,眼前一片亮,眩晕的症状就没有了。

他可高兴了:“北京的大夫用了两味药,就把我的病给治好了!”泽泻汤证的诊断依据是舌体肥大,脉沉弦。湿邪外出的时候,会有濈然汗出,说明泽泻、白术有发汗的作用。

再有就是“支饮胸满”,原文很简单,主方是厚朴大黄汤,只有三味药,厚朴、大黄、枳实。这三味药和《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药物组成一模一样,但两个方子剂量不同。小承气汤大黄是四两,厚朴大黄汤是大黄六两。这个人有支饮,咳喘胸满,大黄用到六两这么大的剂量,还用厚朴和枳实,敢用吗?

很多人对于《金匮要略》中的方子都不敢用。有了好方也不敢用,说明他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就得用,硬着头皮往前贴,要跟这药方贴近,发生联系,这样才行呢。

有的医家作注,说《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胸满”错了,应当是“腹满”。腹满用小承气汤,不就对了吗?也对也不对。原文应该是“胸满”。支饮咳喘,憋气,胸部里面胀满了。接下来,张仲景没有讲肚子满不满。为什么没有说?张仲景说话是少而精,是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他把重点点出来了,其他的就靠你自己去理解。

我在临床上见到这种痰饮病人,咳嗽,气喘,胸闷,病很重,大便干燥,牙疼,舌上生疮,上焦火旺,可以用厚朴大黄汤。这个药吃下去以后,就得拉肚子。大便泻出来了,上面就舒服了。病人会主动地提出加大黄:“大夫,你还给我使一使那药,泻一泻,我就痛快了,拉拉稀,我就会舒服了。”

其实,小承气汤加大大黄剂量,就能治支饮胸满,而且效果是非常之好的。大黄可以用到六两,不要怕。不是要学习古人,继承古人吗?要勇敢一点,古人的经验要继承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

张仲景治疗支饮用了五张方子,那有没有第六张,第七张,第八张?肯定是有的。那为什么不写了?什么都写,写不完,就得挑重点写。治病时就得体会,会之以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总结一下,我们讲了三则内容。第一是从小青龙汤开始,用麻黄剂治疗痰饮,寒痰水饮;第二是用桂枝剂,苓桂术甘汤,祛痰饮,保心肺之气;第三是讲到支饮的五张方子中的三个,治疗支饮病效果是非常之好。

《金匮要略》这本治疗杂病的书,它不是昌平的大道,胸痹、寒疝、血痹、还有阴阳毒等等,看着是零零碎碎的,但是它有针对性的方子,效果是非常之好。

比如说,治疗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我在临床上,一个病人找我看病,牛皮癣,这病不好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那怎么治呢?我就想起《金匮要略》中的记载,用了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当归、甘草、雄黄、蜀椒,就这么治,还真见好。现在治疗牛皮癣的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茜草、紫草,都是凉血解毒的药,去不了根,到时还是要复发的。我就治了两例,它不复发了,痒也止住了。

我用的是什么呢?我也用一些凉血解毒的药,但是我配上了升麻鳖甲汤,那就有力量了,方子里面有雄黄、蜀椒,利肺杀虫的效果很好,痒就止住了。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我们要继承,要用。弃而不用,等于没学。要跟它耳鬓厮磨,天长日久,被我所化,就行了,就会用了。

编者按:本文还可以与刘老另一本书《伤寒论临证指要》之中水证篇的相关内容互参,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刘老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痰饮的治法,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并广泛地汲取了各医家的精华,再参以自己的临床心得。于是,使痰饮的治法条分缕析,井然有序。示人以治疗之纲要。

他认为,人体靠水谷之精微来滋养,而水谷津液的化生,全凭气脉宣畅流通。

三焦是水谷的流通道路,气脉贯穿其间。

如人体三焦通调,气脉流畅,则能宣通水液,精微入于脉中化生为血液,以营养灌溉周身。

若三焦之气滞塞,则脉道不通,于是水液停滞,不能宣畅流行,聚成痰饮废物,为病多端。

所以三焦水道不调,气道闭塞,则生痰饮为病。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善治痰饮者,必以宜通气脉为首务,气脉通畅,水饮就没有凝聚成形的道理。

人体的气血得温则宣流,所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成形,随气而升降,无处不到,变生百病。尤氏治疗痰饮,经验丰富,切合实用。

坚僻顽痰用攻逐之法,痰未坚顽者分别消导之,虚实夹杂者主用和法,脾肾虚弱者澄其本源,冷痰水饮主以温运,痰热交结者先清其热,阴虚燥痰用清润濡泽之法。

1.攻痰逐饮法不同

痰饮停滞过甚,于是成为坚僻之顽痰,就如同沟渠之水淤塞不通,久则倒流逆上,化生污浊臭秽之物一样,不可能再使它变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必须用攻逐的方法以尽快地排除这些有害的废物。所谓攻逐,就是“决而去之”的意思。

痰饮虽属同类,而痰和饮在其成因、性质、为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又有所区别,必须分辨清楚。

痰多是由食物所化生的,饮是由水饮所形成的,它们的来源不尽相同。

所以,痰的质地粘稠,而饮的性质清稀;痰多从火而化热,而饮多从水而化寒;痰多胶固于一处,饮多流溢于上下。

在治疗上来说,痰宜清,而饮宜温,痰可用润法,而饮则宜温法。

以攻逐法而论之,顽痰胶固,治用礞石滚痰丸,攻而下之;水饮停聚,当用控涎丹、十枣汤之类,逐而去之。

如若痰与饮的治疗方法不加分别,则很少能获得疗效。

礞石滚痰丸,由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四味药组成,服后痰积恶物从大便而下。

尤氏治疗癫狂病属于痰热相结在肝胆包络之间者,投礞石滚痰丸则便下胶痰如桃胶、蚬肉者即愈。他说,礞石滚痰丸,乃下痰之的药。

逐饮之法,以控涎丹和十枣汤为代表方剂。

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十枣汤以芫花、甘遂、大载、大枣成方,都是逐饮之峻剂。

尤氏治水饮,亦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他数治浮肿咳喘,颈项强大,饮不得下,溺不得出的病人,他认为是水气壅阻,病在肺,治节之权失职所致,故水饮不得下行而反上逆,重用泻肺逐饮之剂而取效。

尤氏逐饮攻痰治法不同,遣方用药不相混淆,实属精辟之论。

他将攻痰逐饮法列为痰饮诸治法之首,实寓有深意。临床用攻逐痰饮法治疗疑难病症,确有良好的疗效。

2.痰未坚顽籍消导

凡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用攻逐之法,可使用消导之剂。所谓消导,又分消和导两个层次。

尤氏说,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

消法是痰积未深,脾胃不和,用二陈汤为主。

二陈汤主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过食生冷,或饮酒过度,脾胃不和,为痰饮之轻症。

导法用于痰结已盛,而未至坚顽者,以半夏丸(制半夏、陈皮、赤茯苓、桔梗、枳壳、瓜蒌仁、黄连、黄芩、栀子、贝母、苏子、桑皮、杏仁、芒硝、木香、甘草)为代表方剂,主治痰结在胸膈,咯吐不出,满闷作痛,或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急,皆为痰结之症。

消导之用,轻重有异,不可混同。轻症以二陈汤轻化痰饮,重症用半夏丸导泄痰结,层次井然。

3.虚实夹杂用和法

虚实夹杂的痰饮证,往往由于脾肺气虚而生痰,继由痰饮而形成实邪。

正虚邪实,攻之则正不支,补之则痰益固,较为棘手,主用和法施治。

所谓和法,显然不是和解枢机,而是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即调和的意思。

调和之法,分为两个层次。

以正虚为主者,寓攻于补,使正气复而痰不滋生,用六君子汤。

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肺之气,用陈皮、半夏温化痰饮。

以痰饮为主者,正虚较前者为轻,而痰饮较前者为甚,寓补于攻,以橘皮汤为代表方剂。

本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人参以培补脾肺之气,助以桔梗之升、旋覆花之降,并以青皮、枳壳斡旋其气机,使清气得升,浊痰因降,再用细辛温化之,终使邪有去路而无所阻碍,确是一首平和而又立意颇深的好方子。

尤氏的调和之法,熔攻补于一炉,用于痰饮虚实夹杂者确有良效。运用和法之关键,在于辨其虚实之多寡;两方之立,示人以辨治的要点。

4.补益脾肾澄本源

补益脾肾,是治疗痰饮的求本之法。

《金匮翼》卷2说:“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

此证之关键在于脾肾元气衰惫,精不化气,气不化水谷,水谷之精微聚结而为痰饮。

肾虚者,咳喘多痰涎,面色晄白,下肢浮肿,足冷至膝,脉沉迟;脾虚者,咳喘痰涎,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纳谷不馨,腹胀便溏,脉沉弦。

肾虚水泛者,治用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车前子、牛膝);脾虚不化者,治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尤氏认为,脾肾元气虚衰,攻之则痰饮弥盛,补之则自然潜消,两方为治本之良法,非深知仲景者,不能得其奥妙也。

内饮治肾,外饮治脾,尤氏治补脾肾,求其本源的经验,确实来自临床实践。

观其医案,治求脾肾者恒多。

有案云:往昔壮年,久寓闽粤,南方阳气易泄。中年以来,内聚痰饮,交冬背冷喘嗽,必吐痰沫,胸脘始爽。年逾六旬,恶寒喜暖,阳分之虚,亦所应尔。

不宜搜逐攻伐,当养少阴肾藏。仿前辈治水液化痰阻气,以致喘嗽之例。

肾气丸,减牛膝、肉桂,加北五味、沉香。

尤氏此案,议论明确,病因悉了,肾阳不足水泛而为痰饮治用济生肾气丸化裁,立方亦极精当。

5.痰生于脾温则运

痰饮停凝于心膈上下,或痞满,或呕吐,或下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治以温法。

所谓温法,是指温健脾土,以使痰饮自化的方法。

《金匮翼》卷2说;“盖痰本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易行也。”

温法以千金半夏汤(白术、半夏、生姜、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和本事神术丸(茅山苍术、生芝麻、大枣)为代表方。

千金半夏汤,以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更益人参、附子以助健脾温阳之力,用治冷痰。

本事神术丸,重用茅山苍术,冶膈中停饮,来源于许叔微。

许氏宿有痰饮之疾,无有愈时,为病多年,遍访名医及各种方药,服之少验。他认为,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

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用苍术,三个月而宿疾即愈。

苍术温化痰饮的治法,许氏得之于亲验,后人每多忽视之,惟尤怡别具只眼,绍述其理,颇值得临床借鉴。

6.痰热交结清为先

因痰而生热,或因热而生痰,痰热交结,相助为虐,则见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咳吐粘稠黄痰,不易咯出,面目赤热等症。

《金匮翼》卷2指出,痰热交结,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以洁古小黄丸(南星、半夏、黄芩)为代表方剂。

洁古小黄丸,源于《丹溪心法》。

朱丹溪曾说,食郁有热痰,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

小黄丸清热与祛痰之药并用,而关键在于黄芩一味,而黄芩治热痰,借其下火之力也。

尤氏治痰热交结,先清其热的经验,临床用之屡验。

7.阴虚燥痰润自消

阴虚燥痰,系指肺虚阴亏,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液结而为痰的阴虚痰火之证。

此证不可以辛散,亦不可以燥夺,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主以润法,尤氏以杏仁煎为代表方剂。

杏仁煎由杏仁、生姜汁、白蜜、饴糖、桑白皮、贝母、木通、紫菀、五味子十味药组成,治燥痰在肺,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

润法清润濡泽,突出了甘润生津,养阴润燥的特点,药味轻灵,濡润而不助邪,清火而不伤中,颇为灵妙。

尤氏曾用润法治疗肺热燥痰之证。

《静香楼医案》载云:“咳甚于夜间,肌热于午后,此阴亏也。浊痰咳唾,鼻流清涕,是肺热也。病本如是,奏功不易,拟甘咸润燥法。阿胶、燕窝、沙参、海浮石、瓜蒌霜、川贝、杏仁、甘草。

以阿胶、燕窝、沙参养阴,海浮石、瓜蒌霜清热软坚化痰,川贝、杏仁润肺化痰止咳,调以甘草,必见咳痰不易,质地胶粘,故尤氏主用甘咸润燥之法。

痰饮究竟是什么病?临床上不少看到,因而各人看法不同。《金匮》四饮之外,譬如眩晕一证,有肝阳,也有痰饮;心悸一证,有血虚,也有痰饮;哮为伏饮,喘有痰饮,咳嗽更可能有痰饮。总的说来,人身气血,贵乎流行,一有瘀凝,便成疾病。血不行则结瘀成积,气不行则留饮凝痰。王清任活血化瘀方法,近来在治疗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气血是相对的,活血化瘀和化痰逐饮同样处于重要的位置。我个人私见,《金匮》痰饮着重在饮,后来发展,着重在痰。一切怪病多生于痰,所以痰饮随时可见,认识痰饮,是辨证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人说:“临床上遇阴虚痰饮,若宗饮为阴邪,以温药和之,常不能得手。”这是对的,要知饮为阴邪,非温不化,虽是主法,但是相对的。痰饮夹热,可进小青龙加石膏;痞坚伏阳,治以木防己汤,石膏、桂枝可以同用。治阴虚痰饮的最好方法,应推张景岳金水六君。

金水六君煎本是主治肾虚水泛的方,肾虚水泛四字有语病。陈修园《新方砭》、姚球《景岳全书发挥》都有意见。可是,以治阴虚而夹痰湿之咳嗽,则确乎可取。王旭高屡用之。张景岳变化古方,确有心得,即如此方脾肾同治,燥润同调,确比六君子起了进一步的作用。

同样,《景岳新方》补阴益气煎系从东垣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人参、当归、山药、地黄、陈皮、甘草、升麻、柴胡),但改黄芪、白术为地黄、山药,就变补中为益阴,这种变化古方的方法,使人得到不少启发。看古人书须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看了陈修园等一面之词,以为《景岳新方》完全不足取,单单依赖几张古方,那就没有进步了。当然,张氏之滥用熟地,也未尝不是可议的。

附:金水六君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随证化裁】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去当归,加山药;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一二钱。

(0)

相关推荐

  • 白发伤寒论|第八讲(40.41)

    第八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 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法

    [摘要: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6-17讲

    第 16 讲 我们把这9条原文,每一条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我们写在这里的,咽.淋. 疮.衄.血.汗.寒,剩下的两 条,我们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尺脉迟和尺脉微.这里所说的"咽",是 ...

  • ​这个经方专治受寒后咳喘,治疗老慢支效果贼好

    中老年人有一种很常见的病,俗称老慢支,也就是慢性支气管炎.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咳嗽.气喘.同时吐清稀的泡沫痰,反复发作,只要稍微受点风寒,症状就加重.有些人是一躺下就咳喘,没日没夜的咳,身体非常难受. ...

  • 大总结:《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必看)

    中医书友会第140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何任先生总结的<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二十一方,在阐述方义方药的同时还讲解了对现代疾病的应用,特别是16方到20方所讲的,都是痰饮. ...

  • 大总结《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必看)

    痰饮病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 ...

  • 大总结《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 ...

  • 总结《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必看)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 ...

  • 《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

    I导读:何任先生总结的<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二十一方,在阐述方义方药的同时还讲解了对现代疾病的应用,特别是16方到20方所讲的,都是痰饮.咳逆不得卧服用小青龙汤以后的症状变化之治法,尤为精 ...

  • 何任:《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必看)

    I导读:何任先生总结的<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二十一方,在阐述方义方药的同时还讲解了对现代疾病的应用,特别是16方到20方所讲的,都是痰饮.咳逆不得卧服用小青龙汤以后的症状变化之治法,尤为精 ...

  • 《金匮要略》痰饮病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 ...

  • 【《金匮要略》痰饮病二十一方】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 ...

  •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 梁启超: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一生以变法强国为己任.晚年寓居天津.和别的大家族不同,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 饮冰室 天津的饮冰室是梁启超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