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短评

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学研究以及他的代表性作品《千面英雄》,较难得到一个非常统一的评价。鼓吹者认为其能让读者得以于其中“接触永恒,发现自我,参悟生死,体现神性”,可称“导师”;批评者认为其专业存疑,理论臆断,刻意营造心理神秘,过于依托精神分析,不啻“神棍”。就连我自己在阅读时,也经常在这两种评价间反复横跳:我不能从中强行看出心灵深处那种富强民主文明生命的大和谐;我也不能把其单纯认为“和宇宙能量一起共振”的精神传销——尽管在本书中你会反复看到诸如宇宙、生命、心灵、意识、能量、阈限、潜能、自我等等许多成功学大师最爱讲的词语。

本书讲的内容和意义,译者黄珏苹在后记里说得已经很精辟了:“它表达的意义是英雄只有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神话中的英雄尽管千姿百态,但实际上是同一个英雄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的变体而已。英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隐藏着的身形,只是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它,使它呈现出来。为了实现这种成就,我们要像神话中的英雄一样,接受冒险的召唤,跨越阈限,或者援助,经受考验,被传授奥义,最终回归。”就是它在讲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神话中的英雄经历,从中归纳出共有的模式或说原型,期望以其挖掘心灵,照映世界。

从分析方法和工具上来说,毋庸置疑,汇集大量的神话寻找共性是归纳,但又不能称得上是完全归纳。而在本书1949年版的前言中,作者明确说道“首先我们必须学会象征性语言的语法,据我所知,精神分析是解开这个秘密的最好工具了。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定论,但人们确实可以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书中所出现的弗洛伊德、荣格等的学说,关于梦境的描述分析,破坏欲以及性本能的部分分析思路。精神分析学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用它作为工具来解释并不是不可行,也是一种思路,但选择了这种思路,就要承担工具本身带来的争议,尤其要对千人千面的象征性做出解释,坎贝尔舍弃了无法用相似性来解释的神话,达到了求同去异。

我们也可以不从精神分析这个角度来看,动不动张口“爱的冲动力比多”,闭口“十二人格原型”。很多人讲,《千面英雄》成为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的重要灵感来源,坎贝尔成为卢卡斯终生追随的精神导师。坎贝尔的作品是无数好莱坞大片成功的基础,被好莱坞列为必读书目。于此我个人的观点是,这种追随和成功基础与故事形态和类型密不可分,至于宇宙奥秘、心灵升华,暂时可以先放一放。关于故事形态,前可参考普罗普《故事形态学》,后可阅读罗伯特·麦基《故事》。《千面英雄》归纳出的模式,大致把它视为故事原型范畴中的原型也称不上多么荒谬离谱。这样一来,这本书似乎就不那么神秘莫测了。

如果说本书让我有所不满的地方,大概就是文字与翻译了(本书附录《神话与宗教故事人物谱》除外,可以作为相当实用的索引)。我不知道是坎贝尔本身行文就是晦涩难懂,还是译者有意译得佶屈聱牙,总之在读的时候始终徘徊在一种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感受之中——这或许就是一种“神性”的体现?湛庐的不少书,无论在翻译风格还是排版装帧上都有点清奇,比如我要套用同是湛庐所出的《语言本能》里史蒂芬·平克评价沃尔夫的话,来评价约瑟夫·坎贝尔,那可能是这样的:

“谁也不知道坎贝尔是如何得出自己的古怪结论的,但可以确信的是,极其有限的神话样本、偏颇拙劣的分析方法,再加上对精神分析的一向偏爱,是导致坎贝尔步入歧途的重要原因。”

抛开神话学的东西,如果阅读本书,让你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升华,从而有信心更好面对今后人生的道路,进而还能发现宇宙与世界的奥秘,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那么祝你幸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受最重要的考验——在救世主陷入绝望的沉默时,而不是在他的宗族获得巨大胜利的荣耀时刻,背负起救世主的十字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