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反了,都反了

上卷 第三十三回 第二节:

【原文】

贾政见他惶悚huáng sǒng),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方欲说话,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令"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贾政听了这话,抓不住头脑,忙陪笑起身问道:“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望大人宣明,学生好遵谕承办。”那长史官便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说毕,忙打一躬.

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宝玉听了唬了一跳,忙回道:“实在不知此事.究竟连`琪官'两个字不知为何物,岂更又加`引逗'二字!"说着便哭了.贾政未及开言,只见那长史官冷笑道:“公子也不必掩饰.或隐藏在家,或知其下落,早说了出来,我们也少受些辛苦,岂不念公子之德?"宝玉连说不知,"恐是讹传,也未见得。”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因说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

【端木持易见解】

中国人喜欢戴首饰,不同季节,戴不同颜色的首饰。冬天戴琥珀蜜蜡,一抹暖色;秋天戴白玉,爽凉;夏天戴翡翠,深绿;春天戴五彩翡翠,特别符合春天鲜花盛开、五彩斑斓的气息。

一般我们喜欢将含三种颜色的翡翠,称为“三彩翡翠”或“福禄寿”,含有四种颜色的翡翠,称作“福禄寿喜”。那么,带有五种颜色的翡翠呢?一般被叫做“福、禄、寿、喜、财”,有着五福临门的美好寓意。,要遇到一块好的五彩翡翠,算得上是难得的福气,如果是能拥有一块五彩翡翠更是件可遇不可求的缘份了。因为,五彩翡翠,真真真的是世间所罕见的!

而一切美好的玉,都可以统称为“琪”。

琪官,原名叫蒋玉菡。即“将玉含”。

宝玉呢?也是含玉而生的。

很多人解释说,这是天生富贵,口含金钥匙的意思。

照我看,实际上不是这样。

宝玉是口含金钥匙,但琪官呢?他不过是一个戏子,又如何能称得上出生好呢?

在我的理解,这里的“玉”,是纯洁的坚定的信念和灵魂。这才是二人的本质,才是二人相识后结为知己的原因。

但像他们这样美好的像玉一样的人物,却怎么样呢?一个被贾政视为草芥;一个被沦落为忠顺亲王的小旦。二人都是“答应”,“承奉”的命运。

忠顺亲王为什么喜欢琪官呢?因为他“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宝玉呢?为什么今日贾政要生他的气呢?因为他只是“怔呵呵的站着,应对不似往日”。那往日宝玉如何呢?自然也是“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的。

可见二人往日向来都是“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的”。宝玉今日之变,是因为死了金钏,再一次五内摧伤了。而琪官呢?为何又跑了呢?料想原因也不过是“五内摧伤”罢了。

我提这个,就是想告诉诸位,宝玉和琪官,起了变化,不再似往日了。不再“答应”,“承奉”了。一个傻了,一个跑了。原因就是管教他们的人,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做了“诛心”的事情。

诸位懂了以上这个道理,就能明白宝玉听到“红汉巾子”的时候,为何“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了。因为这个“红汉巾子”有两个典故呢。一个是三国时期,玉带诏的典故。曹操篡汉以后,外戚大臣,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五年正月,图谋泄露,董承诸人及董贵人全部遇害。这就是“汉巾子”,玉带(戴)诏的故事。

另一个典故,就是元朝末年,元顺帝的统治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江淮一带的人民起来反抗元朝,他们打着红旗,头扎红巾,又称作“红巾”或“红军”,由于是汉族人民,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红汉巾”军。最终红巾军被朱元璋合并,消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以上两个典故,一个是匡扶汉室,一个是反元复汉,都是“不服就反”的故事。

宝玉、琪官,二人的行为,不正是反叛的行为吗?

这一节,很多人解读说琪官的红汉巾子是北静王送的,说北静王和贾府一派,正和忠顺亲王一派暗战呢。琪官不过是个引子罢了。通过追拿琪官,忠顺亲王的长史闯入荣国府的龙潭虎穴,将矛盾公开化了。

这些我不想去演义,没意思的很。

因为红楼梦要讲的故事,不是某些具体的故事。他要说的是普遍的真理。

譬如这一节,普遍的真理是什么呢?

就是宝玉和琪官虽然一向“忠顺”,“奉承”,“随机答应”,但也会被逼反;曹操奸臣,自然有董承一干人等来反他;元顺帝无德,自然就有红巾军反他;归纳的结论就是:谁无德,就有人反他,这就是普遍规律。

贾政、忠顺亲王现在也很忠心,但难保将来不反?对不对?上位如果无德,自然贾政或者忠顺亲王也都会反他。这虽然是推测,但如果上面的人的确无德,那结论就不是推测,而是真的了。这恐怕就是琪官出逃,忠顺亲王势必捉拿的原因。

以上这些推论,只是副产品,不是我关注的重点,读红楼梦,我们应该读出什么?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我认为就在于得到普遍真理,而不是特指的一时一事一人一物。这节的普遍真理,你掌握了吗?

(完)

【端木持易补注】那么,忠顺亲王最终拿到蒋玉菡没有呢?自然是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宝玉这里说谎了,不过是“打发他去了”。“紫檀堡”猜测根本不存在。蒋玉菡如被拿到,必将死路一条了。那蒋玉菡后面怎么样呢,我们以后读到了再续这里。附带说一句,刘备就是玉带诏里面成功出逃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