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行动 | 22年如一日 碧桂园两代人走出“精准扶贫路”
新中国成立的70年里,全国人民都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精准扶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六年以来,脱贫成绩斐然。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1660万人,连续六年实现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从10.3%减少到目前的1.7%。贫困县“摘帽”的步伐也非常快。2016年有28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7年125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283个县摘掉“贫困帽”。
在这加速脱贫的事业中,民营企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的国家扶贫日上,20多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99名民营企业家受到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表彰。
碧桂园乡村振兴——连樟村村貌
深耕公益慈善事业的碧桂园也共享了这民企扶贫的高光时刻。碧桂园集团董事会联席主席、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杨惠妍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杨惠妍对扶贫事业的热情来自父亲杨国强多年的引导:“父亲叮嘱我要不忘初心。他从小教导我要感恩,要回报社会。”
事实上,早在1997年,杨国强就捐出了当时的一半身家成立助学金。2016年的首届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杨国强凭借其在扶贫的贡献,被授予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外界的认可,根植于碧桂园22年如一日的耕耘。从1997年第一笔大额捐款算起,杨国强、杨惠妍父女累计全社会捐款超过55亿元,累计受益人次36万。
十九大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确立了“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凭借着多年的扶贫经验,提出了“4+X”扶贫模式,以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四个方面为主,并结合当地实际拓展多样化方法,打造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模式,让帮扶地区能实现自我“造血”,消除贫困之根。
如今,碧桂园“4+X”模式为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扶贫提供具体样本。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人,无疑是扶贫的关键,而实现“造血”的根本便是拥有傍身之技,以此实现稳定就业。
碧桂园从此入手,组织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班,包括启动“碧桂园-粤菜师傅”免费培训项目、结合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生产技能培训、面向全社会进行多种技能工种培训等多种方式。
广东英德的李观练通过免费培训掌握了一门技能,成功获得了一份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工作;湖南平江的刘兴妙经过种植技术培训后,在家门口也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庭院苗木基地;广东田阳县的王彬一家四口在参加了养老护理免费培训后,在顺德善耆养老家园实现就业,全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扶持劳动力就业,是改善贫困状态的重要举措,而对下一代的教育,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
对于从赤贫少年成长起来的杨国强而言,“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自是不言而喻。所以,对于教育扶贫,碧桂园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事实上,回溯二十余年的扶贫历程,杨国强的第一笔捐赠便是以100万元的资金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此后,碧桂园设立多项助学金,截至2018年底,共有24个专项助学金,覆盖37所高校,总认捐32.4亿元。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航拍
此后,碧桂园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等多所纯慈善学校。其中,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在2014~2019年间,共招收2043名贫困家庭学子,2017-2019毕业生共计1007人,就业率达100%。
不过,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还是可能离开家乡。事实上,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外流的现实困境。缺乏充满活力的劳动力,留守的老弱病幼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乡一日日“空心化”。
因此,在让留守村庄的人焕发生机的同时,碧桂园还在扶持青年人返乡创业。
在深圳为多家餐饮企业开发菜品管理软件的吴永柏,看到了鹅肉在深圳、香港等地的畅销后,于2014年返回家乡江西省兴国县创业,而兴国县也正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灰鹅的原产地。
碧桂园支持吴永柏通过“足日供健康苗、技术精准到位、建立一户一追溯系统、安装自动化设备、产品定价保证回收”等方式,带动群众养鹅致富。目前,吴永柏的基地已连接了63户贫困户,每户3~5人。2018年,参与灰鹅养殖的农户每家增收一万到两万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名靠谱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可以带领几十户贫困户脱贫,同时也充分激发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截至目前,碧桂园在14县已扶持25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帮扶带动30000多名贫困户增收。碧桂园集团计划到2020年培养10000名返乡创业青年,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
事实上,年轻人背井离乡的原因,无外乎家乡缺乏就业机会,无法挣钱养家。那么,能够留住这些年轻血液的关键,就在于为他们创造充分的机遇。
这并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能真正实现的。让一个地区彻底脱贫、焕发新生机的核心在于建立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通过产业振兴实现永久脱贫。
不过,我国幅员辽阔,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之说,在多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不仅风土人情迥异,产业优势也是各有特色。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于是,碧桂园的扶贫队伍在进驻每个贫困村镇后,摸底走访,了解情况,找到其产业特色,确定最适合当地的扶贫策略,对症下药。
碧桂园乡村振兴——树山村罗屋新貌
这也是碧桂园一以贯之的扶贫策略。早在2010年,杨国强将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选定为碧桂园帮扶的第一个点,并给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住上了新房的村民,未来的收入来自何处。
经过多方考察与论证,碧桂园为树山村确定了以绿色产业为龙头,带动房、路、水、电、网的整村改造方式。
在这里,碧桂园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将自身和花塘(树山)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花塘(树山)发展绿色产业。
碧桂园提供技术、建设示范基地、免费培训村民,按市场价提供种苗,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作为发展平台;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由碧桂园帮助销售。此外,因苗木成本较大,碧桂园还为农户垫付50%-90%的种苗款,农户卖了之后再还本,赚钱归农户,还本后发展下一批苗木时可以再借。
如今,树山村在实现乡村面貌改变的同时,其苗木产业也已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产出超255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315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
因地制宜,挖掘贫困县的天赋异禀,是碧桂园扶贫模式所倡导的理念。在广东英德另一个农村鱼咀村,因受山洪及河水上涨影响,其耕地连年水浸、耕作条件不好,且青年劳力多选择外出打工,形成了“空心村”。
但鱼咀村拥有8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掘,出土了石纺轮和陶器残片等多种文物。对于这样的古城,碧桂园开启了文旅产业扶贫,与民宿产业相结合,将这里改造成旅游小镇,打造乡村旅游项目。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则又有不同。这里虽然土地贫瘠,沟壑连天,但却拥有特产东乡羊,只是苦于本地市场需求有限,对外销售又无冷链运输系统,养殖的东乡羊不能扩大养殖规模。
于是,碧桂园的扶贫团队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解决销路问题,并携手当地企业与养殖场,合作发展冷链系统,让东乡羊走出深山,助力东乡羊养殖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获得持续脱贫的能力。
深入考察每个帮扶地区,并结合当地特点,发挥资源、地域、生态、传统等地缘优势,形成最合适的发展方案,这样的脱贫才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时间检验。
其实,不少贫困地区并不是彻底贫瘠、毫无产出,而是信息不对称,缺少对外的渠道。无论是兴国县的灰鹅,还是东乡羊,都是因为找不到销路,而无法形成产业,给当地带来收入。
由此,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帮农户将产品真正卖出去,促使上下游产业链有效联动,成为扶贫的一项重要思路。
碧桂园也一直在努力实现产销之间的链接,利用自有品牌“碧乡”和社区零售品牌,与贫困县致富带头人、村镇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合作,建立农特产品产销平台,帮其联系平台、打开销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将需求转换为订单。
对缺乏品牌的优质农产品,碧桂园通过“碧乡”进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也使得“碧乡”这一广东本土品牌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包括广东英德的麻竹笋、黑米粉,湖南平江的辣炒王、安徽舒城的小兰花,陕西秦岭杂粮干货、核桃油等。目前,碧乡已转化14县优质农特产品151款。
除此之外,碧桂园充分利用大型展销平台推广农特产品,拓宽外部销售渠道。碧桂园还积极创新,在2018年11月11日打造了首个“消费扶贫月”,为东乡贡羊举办了慈善晚宴,通过对接当地养殖合作社,收购贫困户饲养的肉羊,并充分发动企业员工、子公司及合作企业,将东乡特色产品销向全国。
短短三天,卖出10515只东乡羊,销售额达上千万,惠及3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碧桂园的“消费扶贫月”还将持续,这次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将联合“社会扶贫共同体”成员单位一起助力消费扶贫,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消费扶贫行动中来。
此外,碧桂园还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结合京东、有赞等电商平台,搭建线上商城,直接面向消费者,加强农产品流通在线化、数据化,提高了流通和交易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8月,短短的20天时间,碧桂园通过三多网络直播、天猫陕西原产地电商平台、京东7鲜超市等渠道,帮助陕西区域蓝田、耀州、宁陕三县实验种植的新型农产品贝贝南瓜销售4万多斤。
碧桂园并未止步于此,仍在积极探求更多可能,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自身。在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方式之一,而社区和业主是消费扶贫的中坚力量。
于是,碧桂园启动了“社区+消费扶贫”的模式,发动约150万户业主参与消费扶贫,通过“带一斤回家”的行动号召,直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打开销售渠道,结合“百县千红新农人”网红助威行动,帮助广西田东县卖出超过140吨香芒。
至今,碧桂园通过打造碧乡、碧家、凤怡三家社会企业,打通酒店、食堂、社区等市场,销售扶贫产品近500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0000余人。
自2018年5月,碧桂园开展全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以来,其结对帮扶全国9省份14县3747个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6万人。
至今,碧桂园已助力1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包括河北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以及河南虞城县、广东英德市、安徽舒城县、广西田东县、湖南平江县、陕西蓝田县,超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到2019年底,陕西宁陕县、耀州区,江西兴国县将摘帽;2020年底,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将实现摘帽。
事实上,2018年,碧桂园正式赋予扶贫事业以“主业”的地位,组建15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在队伍管理上,碧桂园则采用了企业管理理念,在内部设置三级管理体制。集团层面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精准扶贫乡村执行办公室,帮扶县则有一线驻村专职扶贫团队。
如今,扶贫不是某家企业的善举,或者某个贫困县乡的需求,而早已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集中力量在推进的重要事业。按照规划,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作为扶贫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富于社会责任心的民营企业投身到这项事业中。
截至2019年6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已达8.81万家,精准帮扶10.27万个村,产业投入753.71亿元,公益投入139.1亿元,安置就业66.15万人,技能培训94.1万人,带动和惠及116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在今年的全国扶贫日上,99家民营企业被授予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乘风破浪,决胜在即。民企无疑将担起社会赋予的更大责任,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 郑娜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