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河东区独树头村:崔氏家族宅院幽深
崔氏家族宅院幽深砖墙青瓦匠心独运
据传,明朝末年原许尤村许、尤两家没落后,先有王、刘、余三姓人迁入。后来,崔氏从山西迁至独树头村,该姓人口在本村逐渐繁衍扩大。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崔氏崛起并步入鼎盛时期,当地人一度称其为“二沂州府”。直到解放前后,以崔氏古建筑群为主的独树头村,其商贸、文化和军事在临沂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曾有“二临沂”之说。因其商贸繁荣、文化先进、人口聚集,成为临沂城北最大的商贸中心。
独树头村历史悠久,如今一分为四,颇具规模的崔家大院遗址就坐落在如今的独二村、独三村处。

崔家大院残存的旧式房屋。(资料照片)
学堂、花园:书声朗朗,翠色欲流花雨醉
1987年版《临沂县志》中记载:“独树头村,相公庄区乡里第一高等小学校,清宣统二年三月成立,崔祖荫任校长,公葆椿、庞作梁等任教员。”
民初,独树头村村民崔联景又办义学,即独树头学堂。该学堂所用房舍乃原崔家祠堂,学堂坐北朝南,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主要是崔联景捐款办学,因此称“义学”。后来,在村内发现了残缺的半块青石碑,该碑详细记述了当时捐资办学的情况,现青石碑不知去向,碑文未留存后世。
学堂正门外东西两侧各栽有一棵大树,直径均有1米多粗,三个小孩合抱才能抱过来。正门是木制双扇大门,有青石基,无台阶,青石基上设有木门槛,五六岁的学童经过时必须高抬双脚才能迈过去。过正门后便是学堂庭院,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将庭院分隔为东西两院,土路两侧栽种了大量槐树、杨树,夏天遮阴蔽日,学童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土路东侧设有一间教师办公室,明三暗五。据说这间办公室此前供奉着崔氏历代祖先的牌位以及挂式画像,后来牌位和挂像均不知被遗弃何处。
土路西侧紧靠学堂正门的地方是操场,操场南北长八九十米,东西宽五六十米,整个操场上就俩篮球架,一下课,不少学童争先过来打篮球、跳绳。操场北侧也是三排教室,在这三排教室和操场西侧有一处自然形成的土台子,平地起约半米高,校会、表彰大会等都在这里举行。
因学堂沿用崔氏祠堂的房舍,墙体外层均为青砖垒砌,内层用三合土夯实,至屋山头高4米有余。屋顶用小青瓦覆盖,屋脊为青瓦叠盖,屋头上安有兽型动物塑像。每间教室屋檐下均有东北大杨木支撑的立柱,因历经风雨侵蚀,大杨木立柱外表漆黑。屋檐向外延伸约0.3米,屋檐下有木制横梁,横梁上雕刻有飞禽走兽、花木纹饰。
当时的学堂,木制课桌、椅子,刚建校时生源主要是独树头村的孩子,后来村周围东张庄、西张庄、小官庄、桃园村等几十个村庄的孩子们都来此上学。教师均来自独树头村,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上午两节课,下午三节课。学童最多时,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都有30余名学生,书声朗朗。
1989年版《续修临沂县志》中有载:“区里独树头小学,校长刘君实,学田245.84亩。”对独树头学堂之后一定时期的发展也有记述。
学堂东、北、南侧均为居民户。西侧为崔家大院。
崔家大院东侧、崔家祠堂旁边有一处宅院,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600米,恰似不规则的正方形,乃崔家花园。崔家花园正门也是木质双扇大门,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明三暗五的厢房,中间是一条青石铺设的道路。
崔家花园分前后两院,可以从前院穿堂房直接进入后院。前后院之间南北两侧各修建有隔墙,两面隔墙东侧开有一处闾门。花园最西侧是一处大面积的花圃,占地约6万平方米,花圃北侧是一处供花匠住宿的房舍。
花园内除了花圃,其他空地全部栽种了各类花草,其中不乏名贵花木,崔家人闲暇之余便来此赏花,休闲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