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大智慧:做人懂谋略未必能成功,善决断才是重中之重

 文|鬼谷信
公众号|鬼谷子智囊团(ggzway)
请听题:谋划能力和决策能力,哪一个更重要?你以为是谋划,其实是决策!
因为谋划可以参考别人的建议,但决断却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开头说过这么一句话:经济学家敢保证能制定出一流的经济策略,但经济学家们不敢保证一流的经济策略一定会被采纳。
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其实很多朋友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诸如买房。多年前,你肯定遇到过这么一个场景,某个房产销售塞传单给你,劝你买房,还告诉你,再不买就涨价了。
然后,你对此嗤之以鼻。
我们且不论房产销售是否在说谎,单从结果看,销售给予你的策略是有效的,但是却被你轻而易举的否定了。
所以,你能理解曼昆的苦恼了吗?你会发现,谋士的有效策略,未必会被谋主采纳。
对此,汉顺帝颇有发言权。
话说当年,朝廷接到边关奏报,西羌人谋反。汉顺帝有点失落,自己平时待西羌人不薄啊,没想到养了这么一只白眼狼,胆肥了不成?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于是下令:命征西将军马贤即刻帅十万兵马,征讨西羌。
刘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时候,武都太守马融上书道:马贤带十万人马一路向西,辎重太多,一路劳苦,定然会出事。不如给我五千人马,三十天内就可击溃西羌人。
汉顺帝可能觉得五千人的排场不如十万人大,不够帅气,于是拒绝了。结果很尴尬,马贤战败,西羌直入关中。
汉顺帝这才急了。
西羌人这么能打?我不要面子的啊。
汉顺帝又命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的兵马,务必击溃西羌人。
这时候,名将皇甫规又上书称,自己了解地形,希望能够领兵五千人,出其不意,与赵冲前后夹击西羌人。
结果,汉顺帝觉得太麻烦,于是决绝了。结果,赵冲战死。这时候,汉顺帝才后悔不及,原来挺简单的问题,明明有最佳策略,却被自己两次三番的决绝了。
为啥说,皇甫规说的有用呢?因为后来汉顺帝不得不重新启用皇甫规,方才搞定西羌人。
你说,汉顺帝是没有人才吗?很显然有,没有策略吗?很显然也有。
可是,最佳策略、最佳人选、最佳时机都让他给错过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做错了决断。
实际上,也不仅是汉顺帝。你去翻翻历史书,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很多事情之所以变得一团糟,不是因为策略问题,而是因为决策问题。
所以,阿信给大家的建议是:“三分谋、七分断”。
相信有朋友会说了,做一个“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的谋士,有什么不好?
如果这么认为,正好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朋友不了解谋划的本质,什么是谋?
《广雅》曰:谋,议也。
什么意思呢?其实古人谋划的形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会,一群谋士围绕一个谋主议论事情,兵家的孙武将之称为“庙算”。
谋的本质,其实是群策群力,一群人给一个人出主意。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常识,奈何现在人受文艺作品的影响,认为谋划就是一个人的活。误解了不要紧,还造成了“偏听则暗”的结果。
对此,鬼谷子表示很遗憾,比如他说“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这是古代谋士的日常谋划流程:谋划生出计策,计策生出议论,议论需要说辞,说出需要进献。
这句话有一个重点,计策需要谋划,也需要说服。只可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方案的制定,却忽略了说服的重要性,最终被拒绝。
巧的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也认同鬼谷子的说法,他说:谋之在多,断之在独。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独,故可以定天下之是非。什么意思呢?
司马光告诉我们,谋划的时候,要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决断的时候,则要独自决定避免干扰。群策群力有利于考虑周到,观察利害之细微;决策独断则可以避免众人纷纭的干扰,以果断决定重要是非。谋划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谋略本身,更取决于是否被采纳。
既然决断很重要,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决断呢?
我们不妨聆听一下鬼谷子给我们的建议,其实只有一句话: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参考以往的事情,验证未来的事情,再参考日常的事情,如果可行就作出决断。
在鬼谷子看来,谋略是为决策服务的,懂谋略未必能成功,善决断才是重中之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