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县下庙到高塘中学60多里路,三年时间我从来没有迟到过

《流年光影》第三辑: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高塘中学工作记忆(二)
我虽然担任着学校团委书记,一直也没离开教学实际,从进校到离校,我都担任着班主任、带着几个班的政治课。这对没有上过高中的我来说,都是很大的难题,但我坚信,只要有信心,肯吃苦、肯努力、积极向上,没有做不好的事。除自己认真学习外,我争取尽可能更多的聆听其他老师讲课,与其他老师展开交流,学习他们丰富的教学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讲好每节课。

2016年高塘中学七四级三班师生聚会合影

几年的时间里,从担任团委书记,到实际教学和做班主任工作,我的工作情况,都取得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1972年6月,高塘公社党委接收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工作,由团委书记变换为政工组长。我任团委书记时,创办了“永红生活”团委周刊,每周一期,刊登时政要闻、学校大事、好人好事、经验介绍等。发送给校领导、各班班主任、辅导老师、各团支部。
“永红生活”有专门的编委会。收稿审稿、刻写、印刷、校对,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学生中的刘润泉、郑天成、张战国、王战军等人,对团委周刊保质保量的按时出刊,为做好团委工作促进全校同学相互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没有先进的印刷设备。“周刊”是学生中写字好的佼佼者一笔一划在蜡纸上刻出来,郑天成等人是主刻者。再用手推油滚子在油印机上一张一张印出来的。刻蜡纸,是很难掌握的一门技术,既不能刻重,重了会刻烂,字成为黑点。又不能刻轻,轻了印不显。推油滚也不容易,手劲的轻重掌握必须均匀,油墨的稀稠必须合适。否则,印出来的刊物非常难看。办周刊期间我和学生一起工作,也学会了刻蜡纸,推印油滚。我和学生共苦共乐,甚为高兴。
高塘中学校长王文健(大荔人),教育主任姚兆丰(澄县人)都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好领导,也是全校老师的引路人,给学校制定了严明的纪律和制度。仅举一例,高塘中学的老师除少数人来自外省、外县的外,大部分来自华县境内。学生来自五个公社,也有不少山区学生。但不管来自何方,路有多远,也不管风霜雪雨,酷暑寒冬,星期六下午,下自习铃声不响,教师和学生不能离开学校。星期日,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学校的晚自习前赶到。
星期日,晚自习铃声一响,教导处就有人登记迟到的教师,登记结果很快在教导处门前的黑板上公示。各班也是同样,有班干部负责登记工作。学生的管理工作更加细密,偏远山区的同学有特殊照顾。在严格的纪律制度要求下,三年多的每个星期天,按农村习惯,我没有在家吃过第二顿饭。下午两点前必须从家出发,不然,是要误点的。从下庙甘村到高塘中学,60多里,一路上坡,那时候的路不是现在这样的柏油马路,坡高路陡,有些地方推着自行车也很难走,没有3~4个小时是赶不到学校的。三年多的时间里,除第一次去学校路线不熟悉迟到外,我从来没有迟到过。
高塘中学是人才的摇篮。我们的好校长王文健老师升迁当了华县教育局局长,兆丰主任当了校长,我也成为了校领导成员之一。我们的全体领导成员和全体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把辛劳汗水洒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我与所有的领导,所有的教师,学校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我的经历中,姚兆丰校长知识丰富,古文知识特好,我很爱听他讲话。但他讲话的吸引力不够强,直接影响着姚老师讲话的正常水准。看到这种场面,他每次给全校师生讲话,我都要创新组织会场秩序,确保学生精力集中,安静有序。比如,把三个年级分为中、左、右而坐,也就是一个年级坐主席台对面正中,其他两个年级坐主席台下的左,右两边,各年级班与班之间有距离,每条凳子也有规定的距离,排好座位,避免学生之间交头接耳。姚老师讲话,我坐他身旁,眼观全场,一清二楚,各班主任也好监督查看,这样全场做到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几次之后姚校长讲话流畅,自如,成了全校师生最崇敬的人。这种会场的排列秩序也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我觉得作为助手,我有责任全力配合支持正职的工作。
高塘中学的岁月,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在高塘中学工作,给了我磨炼和成长的机遇,唯我文凭最低,唯我年龄最小,唯我女性从事行政。(以后调来了几个女老师,有一位女教师比我小)。我明白自己在高手领导下工作,和众多的知识分子相处共事,这是很难得的良缘机遇。
这种机遇,如同骑车上坡,锻炼了我的毅力。红色热土,让我接受了红色思想的熏陶。从领导身上,我学会了管理,从有知识的老师身上,我吸取了知识和营养。这样的环境培养了我处事三思慎行的习惯,练成了我坚强无畏的性格,增长了我的领导才能,也使我和红色区域的群众和同学加深了了解,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如今,高塘中学曾经的好领导、好老师不少人已经离世。健在的老师,如果偶尔相见,我们非常亲近。高塘中学的同学依然情谊浓浓。多年来,各年级的学生只要有同学聚会,总会邀请我去参加,还有许多学生常来看我,也有一些学生经常和我微信交流,有的甚至天天问候。
时间不能倒流,当年的一切已成过去。今日的高塘中学已修建成全国有名的渭华起义纪念馆,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很欣慰,革命先烈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很感谢那段岁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很欣慰在这红色的土地上工作过,奉献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很敬仰为革命牺牲的渭华起义革命先烈,怀念高塘中学,怀念和我在这里共同奋斗,已故的和健在的领导和同志。
2020年8月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流年光影》
(0)

相关推荐

  • 玉溪师专、师院的老铁们!还记得当年的老师和自己的模样吗?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一张张即将走出象牙塔小朋友们青春四溢的笑脸,我十分感概:感概时代进步,一天更比一天好:感概岁月静好,一代娇子长成才:感概岁月如梭,昨日如梦随风去. 转眼间,我已从 ...

  • 676期 || 梁书印作品:艰难岁月中的宜中校园/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因2015年1700余名学生露天考试名噪一时的宜川中学 轩诚浅语: 三年自然灾害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心中,都是一段不愿再提及的痛,在很多 ...

  • 中山狼【小说习作】

    一 柴之秋的身形就像他的姓氏一样,骨瘦如柴,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加上不足一米七的身高,看上去没有一点领导的派头.可是,谁能想到,他后来竟然能成为C市实验中学,这所市重点高中的校长. 柴之秋一毕业就 ...

  • [黄石文坛]刘瑞林的随笔《难忘港湖中学和那些老师》

    难忘港湖中学和那些老师 今年是第37个教师节,微信群和朋友圈到处都是对老师的祝福声,我也不由的想起了那些教了我的老师们.    我5岁的时候,父母都要忙着在生产队挣工分,没人照顾我,又怕我一个人出去玩 ...

  • 胡盼:如果…

    鼎尚中学可是出了名的. 二十年前也曾经是无比辉煌,不仅当地所有的学生都到鼎尚中学来读书,就是十里八乡.周边乡镇甚至是外省的学生都慕名而来.(鼎尚中学是三省五县交界处)那时鼎尚中学可是远近闻名,单说借读 ...

  • 我在华县下庙甘村的新房盖好了,父亲至死没有进过我家门!

    怀 念 父 亲(二) 作者 郭玉贤 我的父亲(大名郭志德,小名家顺,排行为四,村里人称四爷.四叔),1987年农历十月一日离世,享年80岁.父亲离开我们快30年了(注:此文写于2016年),但在我的脑 ...

  • 那些年,婆婆在华县下庙的家中一天能织一丈多布!

    婆婆一生辛酸泪(一) 作者 郭玉贤 一生勤劳苦  辛酸养育情 我的婆婆蔡爱叶,1999年9月去世,时年80岁.去世前患了感冒,女儿赵水侠白天照顾她,晚上女儿回她自己家(水侠和我家同村),婆婆入睡后再也 ...

  • 03·8华县下庙镇水灾摄影纪实

    邮箱:3125136050@qq.com 03·8华县下庙镇水灾摄影纪实 图文作者 刘合心 2003年8月,渭河涨水后倒灌石堤河,致使石堤河东岸破堤,渭河大水淹没了整个下庙镇,罗纹河也决堤了,特大洪水 ...

  • 甘一飞:谨以此文缅怀我在华县下庙的亲人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 的 家 庭 作者 甘一飞 我家是个农民家庭,住在陕西华县县城北约十华里的下庙乡北甘家村.我生于1910年8月1日,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的动荡时期,但就 ...

  • 60年前华县下庙人的饥饿岁月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一段关于饥饿的记忆 作者 吉建军 前言:渭河南岸的陕西华县曾是渭河平原最富庶的农业区,然而与农业的富庶相对的是,旱灾.水患和丰年交替出现,构成了这里&q ...

  • 人才济济,灿若星汉的华州下庙先贤名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爱下庙这块热土 作者 郭玉贤 下庙,这块故土,平畴沃野.南屏少华,祥光普照.北傍渭水,瑞气滋养.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代不乏人.在这块热土上,传唱着讲不完的故 ...

  • 华州下庙水文站的轶闻趣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下庙水文站的轶闻趣事 作者 华州农 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水文站,是一个观测渭河水情的单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下庙水文站随之而设.下庙水文站的办公 ...

  • 我的父亲人称四爷,曾在华县下庙街开粮店!

    怀 念 父 亲(一) 作者 郭玉贤 我的父亲(大名郭志德,小名家顺,排行为四,村里人称四爷.四叔),1987年农历十月一日离世,享年80岁.父亲用毕生的心血抚养了我们,用勤劳的岁月.朴实的性格.善良的 ...

  • 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回华县下庙街的两个娘家看望两家老人!

    我的母亲(二) 作者 郭玉贤 胸怀如大海  宽容给八方 我是家里的长女,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和睦左右,没有和一个村民吵过嘴,打过架,我没有听见过母亲嘴里说出过脏话,也没听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