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之所以位列四大刺客之首,除了行刺对象是知名度最高的秦嬴政之外,就是因为上面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词了。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 ,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偕同燕壮士秦舞阳,带着铸剑大师徐夫人所铸匕首,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荆轲自知此行无法幸免,遂把酒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持匕绕柱追赶秦王,秦王乘隙拔剑,砍伤荆轲大腿。荆轲伤重不支,箕踞于地大骂秦王,后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这个人物挺复杂的,为人豪迈重义,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慷慨赴死(虽拖延数载,直到赵国被灭,秦兵峰直抵易水,也属人之常情),名垂青史,并与田光、高渐离等人为燕赵博得“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其年少时以剑客之名游历各地,实际上武力值确实不咋样,与聂盖约架,却在对方目光瞪视下认怂而出;在秦宫刺秦时表现也与高明剑客相差甚多,在有心对无心的情况下,反被秦王砍伤大腿。更在接受太子丹礼遇时恣意妄为,随意处置太子丹送他的美女,杀掉、送人眼都不眨一下。说得直白一点,荆轲本质上就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市井混混,如同日本幕府时期的浪人,偶得田光青睐,便成历史名人了。
要了解荆轲刺秦前因后果,少不了以下几个人物:
1、 田光:田光,新河县西千家庄人,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经燕智者鞠武推荐,辅助燕太子丹谋秦,替太子丹谋划拘秦王为质,胁迫秦王尽归各国失地,立约不侵略各国,最不济,也要刺杀秦王,造成秦国内乱,延缓攻燕。然而谋划时太子丹告诫田光不要泄露机密,田光自尊心备受打击,告诉荆轲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对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行为让人产生疑虑,就不配做有节操的侠义之士了。”田光为解除太子丹的疑虑,并欲以死相激荆轲,就自刎而死。
2、 太子丹:燕太子,实权人物,面对秦国武力压制束手无策,先问计于鞠武,鞠武要求他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连横对付秦国。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于是鞠武相他推荐田光。于是太子丹礼遇田光,并向其寻求帮助,田光认为自己年老难堪重任,并推荐素有俠名的荆轲,于是便有了后续刺秦大戏的上演。
3、 樊於期: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参与嫪毐谋反。畏罪叛逃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樊於期的死是否自愿不得而知,但依当时情形,即使他不自杀,也会有人帮助他死去的。
4、 秦舞阳:秦舞阳(约前240年-前227年),燕国贤将秦开之孙。刺秦时秦舞阳只有20岁,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秦宫殿中表现得“色变振恐”,引起秦王及大臣怀疑,为刺秦失败埋下伏笔。
5、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秦灭六国后,高渐离同样上演了一出刺秦好戏。高渐离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喜欢的,内心真正强大的勇士,高渐离刺秦会单独介绍。
6、 聂盖:本名赵成,赵国榆次人,剑术大师。因剑术冠盖聂村,故名聂盖。荆轲游历时与其结识,被其剑术之精妙折服,故相约共同刺秦。但此人神龙现首不现尾,行踪不定,并未按时抵达易水,与其同赴刺秦之旅。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迁怒于荆轲相熟之人,将聂盖下狱,聂盖畏死,上下打点而免死。由此可见,聂盖易水爽约之举,十有八九是不敢赴死亡之约了。
古之历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送渠道不畅,很多事情都是口口相传,由专修史的官员汇总整理。史官往往由正直敢言、知识渊博的学者担任,治史之严谨没有太大问题。但由于缺乏信息真假确认方法,加之史官个人局限性影响,即使是正史也难保绝对准确。所以对待荆轲刺秦,我们权且以看三侠五义的心态对待就好,读得个乐趣,评论也勿需担心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