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钢琴三重奏欣赏导引
【原载《钢琴艺术》杂志】1786-1788年,莫扎特创作了五首钢琴三重奏。与许多音乐爱好者的美好想象不同,“上帝的宠儿”后半生创作的每一首作品,几乎都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这位债台高筑又习惯了上流社会奢侈生活的职业作曲家,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如他早年在萨尔斯堡那样出于兴趣而创作,在维也纳期间他的大多数作品要么是为了自己的众筹音乐会而作,要么是对赞助者的回馈,并将最大的精力用在当时委约金最高的歌剧领域。而这五首钢琴三重奏在出版时比较罕见的没有题献者,可见这批作品的问世是投市场之所好(参考《莫扎特室内乐》A.H.King著)。
大约四年后,差一个月年满22岁的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求学,并期待事业的发展。之后的十年是他从钢琴明星逐渐转型为作曲大师最为顺利的时期,也是贝多芬一生身心最健康、境遇最自如的十年。出版于1795年的三首钢琴三重奏(作品第一号),既是他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也是他近两年间与海顿、萨利埃里、申克等名家学习的一次成果展示。这三首三重奏在维也纳音乐界引发了异乎寻常的轰动,并为年轻的贝多芬带来了巨额的版税收入。
就在贝多芬这三首英姿勃发的钢琴三重奏首演之时,他当时名义上的“恩师” 海顿正在伦敦“捞金”,并在伦敦也创作了三首钢琴三重奏,包括最为著名的G大调三重奏“吉普赛”。虽然这套三重奏的被题献者是海顿晚年的情感寄托丽贝卡·施罗特(Rebecca Schroeter),但在短短10年间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巨匠不约而同的在钢琴三重奏这一体裁上发力并杰作频出,当时欧洲演出、乐谱市场的推动是重要因素之一。
18世纪末开始的欧洲大陆革命浪潮,革的就是传统世袭宫廷贵族的命,而这些侯爵、公爵、选帝侯(有资格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贵族),包括皇帝本人正是之前交响乐团、歌剧院的金主。当这批金主濒临破产甚至家破人亡,音乐家们不得不脱离对宫廷、教会的完全依赖,进而开拓以新兴军功贵族、资产阶级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市场。于是从18世纪末开始,交响乐和歌剧作品从“走量”变为“重质”,而“性价比”更高的器乐独奏、室内乐重奏作品的数量激增,弦乐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钢琴与弦乐器的二重奏鸣曲、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等等经典重奏体裁也是在这一时期最终定型,并产生出第一批经典作品。
贝多芬1803年创作的《三重奏协奏曲》OP.56的被题献者是贝多芬最重要的赞助人,同时也是他的学生——奥地利的鲁道夫大公。贝多芬曾计划由时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