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容不下和珅,真是为8亿两白银赃款?根子还在“去乾隆化”
清朝好几位皇帝登基时,都得面对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比如雍正,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又花大力气打击贪腐,用了好多年才填满康熙晚年空虚了的国库。
乾隆留给儿子嘉庆的摊子,也不是很乐观。经过60多年的奢靡浪费,乾隆交到嘉庆手中的国库也不丰盈。不过,乾隆却给嘉庆留下一个“新手大礼包”——和珅!
乾隆一死,嘉庆就迫不及待地收拾了和珅,抄家后得银8万万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对比一组数字,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7000万两,和珅的这8万万两白银财产,竟然相当于当时清廷整整15年的收入!怪不得当时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本来嘉庆通过廷议,给和珅定的是凌迟之罪,但念其是乾隆时期的大臣,颇得乾隆之心,且其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为了顾忌皇亲国戚的体面,所以改赐和珅自尽。
不过,虽然嘉庆抄家抄得十分开心,但和珅聚敛这么多的财富也不是乾隆的本意,他可没想过专门给儿子留个大礼包。
要说乾隆不知道和珅贪财,那是假的,他又不傻。可和珅胃口这么大,也是他想像不到的。那么,为啥他能容忍和珅“适当”的贪污呢?
很简单,和珅有实干之才,还很会揣摩上意,说白了就是又会做人又会做事。
古代君臣之间,其实也是种合作关系。
臣子要是只会阿谀奉承,本职工作干不好,皇帝得生气,要这无能之辈有何用?臣子如果工作干得很出色,但特别不会说话,动不动就犯颜直谏,甚至指责皇帝的过失,或者皇帝说东他说西,那皇帝高兴得起来吗?
比如明朝大清官海瑞,逮着皇帝的错处就大骂一顿,皇帝又不是受虐狂,对他是什么感观不用多说。张居正就调侃式地评价海瑞,说他是路边的兰花只能拿来观赏,言下之意就是拿海瑞当廉洁的牌位,却不能跟他共事。
像和珅这样很会来事的大臣,皇帝跟他合作最为轻松愉快,想不喜欢都难。
和珅虽出身于满州大族钮祜禄氏,但3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也没了,与弟弟和琳相依为命,度过了贫苦的少年时期。他得到乾隆的赏识,靠的不是家世背景,而是自身的聪明才智。
乾隆交代下来的事情,和珅都完成得很好,并通过李侍尧案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朝中站稳脚跟。他还极有外交天份,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对其十分赞赏。与刘墉、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
最主要的是,和珅圆滑世故,善于揣测乾隆的心思,还不让乾隆感觉到冒犯,只觉得他既体贴又忠心。这样的臣子,让他得点好处是应该的,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和珅要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只怕乾隆还得怀疑他所图基大。
甚至就连嘉庆帝,多年后也说和珅“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史官只列和珅的官阶履历、不记和珅做了哪些实事大为不满。但虽然如此,嘉庆不可能后悔杀和珅,要是再来一次,他还是得杀。
和珅史无前例的贪婪还是其次,关键在于他卷入了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间的权力之争,犯了嘉庆的大忌。
众所周知,乾隆在位满60岁时,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的在位时间,禅位于嘉庆帝,自为太上皇。但是,权力这东西,一旦沾染过再想放下可就难了。
乾隆虽说退位,实际上并没放权。依然居住在皇帝所居的养心殿里,嘉庆帝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嘉庆”这个年号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手中。
换言之,嘉庆虽有皇帝这个名头,却没有皇帝的实权。为了不让大臣及外国误会,嘉庆元年的圆明园大宴上,乾隆特意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可想而知,名为天子实为傀儡的嘉庆心中是个什么滋味,他再孝顺,只怕也对老而不死的父皇有意见了。但乾隆毕竟是80多岁的老年人,精力不济,想亲自掌控朝政不现实,得在朝中找个代言人。没错!这个代言人就是和珅。
那时是这样的情形,乾隆上朝,命令嘉庆跟和珅站在他的两旁,和珅有这个资格,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或者说,他不是“听”得清,而是明白乾隆的意思。
因而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于摄政,官员们上奏完毕,他便“听”乾隆模糊不清的语句,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人们暗中称他为“二皇帝”。
反观嘉庆,明明是乾隆的亲儿子,名正言顺的皇帝,却得退和珅一射之地。据说他的人身自由都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为身边的太监、官女或者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派来的眼线。
和珅未必敢造反,但安插亲信掌握嘉庆的动向是很可能的。
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嘉庆能不恼恨和珅吗?都恨得没法忍了。乾隆正月初三驾崩,正月十三日嘉庆便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乾隆与和珅前后脚去世,九泉之下继续做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