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调和肠胃理气止痛类 下脘—陷谷
【单穴功用】
下脘,又名幽门、下管。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之功。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脾胃虚弱。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穴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本穴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面部浮肿、目赤疼痛、肠鸣、腹痛、腹胀、季肋支满、足背肿痛、热病汗不出。
【伍用功能】
下脘和肠胃、促运化,行气滞、消食积;
陷谷滋阴清热,泻火明目,渗湿消肿,通络止痛。
下脘为病所取穴;陷谷为循经远道配穴。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调和肠胃,行气消胀,活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胃脘疼痛,证属寒热错杂者。
2.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等症。
3.慢性肝炎,症见消化不良、午后腹胀者。
【操作法】
下脘:仰卧,于岐骨(剑突)至脐孔连线的下1/4与上3/4的交点处取穴。或于水分穴直上1寸定取。直刺0.5~1寸。
陷谷:仰卧或正坐,于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直刺0.3~0.5寸。
【经验】
下脘—陷谷伍用,出自《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吕老体会,下脘、陷谷参合,不仅有止痛作用,更有消胀之力,故凡肝、脾、胃疾均宜选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