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真传
中医治不好病,被西医牵着鼻子走,跟着化验指标走,是在以《圣经》解释佛道!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为了辨识阴阳,其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如果说火神派的用药风格是心狠手辣,那么用阴阳辨诀认证则使心明眼亮,此为善学郑氏者。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不好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西化”。跟着西医的诊断走,搞对号入座,将西医的指标如白细胞、体温、血压、血糖等机械地理解为阴虚阳亢、湿热、热毒等,治以清利、寒凉、滋阴之法,离目标太远,甚至南辕北辙,疗效不得而知,说到底是中医西化在作怪。特别是受温病派的不良影响,“万病皆火”,最常见的误区就在于认寒为热,视阴为阳;反过来,认热为寒,视阳为阴者则不常见,其源盖出于“中医西化”上。在许多人看来,肝炎是湿热,肾炎是湿热,前列腺炎是湿热;高血压是阴虚阳亢,糖尿病是阴虚燥热,肿瘤是热毒……在现在的中医界,盗用以上这些概念的不在少数。归根到底,就是被西医牵着鼻子走,跟着化验指标走,不知道或者说没认识到这个判断标准错了,是在以《圣经》解释佛道。
卢崇汉说“末世的很多医者确实搞不清阴阳寒热了”,毛病就出在这辨证标准上,背离了阴阳辨诀这把尺子。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如同阴火一样蒙蔽着我们的眼睛。“钦安用药金针”中的八字箴言“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就包括这些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真正懂得八字箴言之真谛。唐步祺先生说:“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可以说是对八字箴言的最好诠释。
所以我们强调用阴阳辨诀这把尺子来衡量西医的这些诊断,讲深一点,可以用仲景那十二字箴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做中医的始终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以此守住中医的特点。阴阳辨诀要按照脉象来判断阴阳,不要按照西医的诊断、指标来走。如果用阴阳辨诀来解释高血压、肺结核、糖尿病、肿瘤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病人是属于阴盛阳衰的,我们可以用扶阳法,效果非常好,火神派名家有许多关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肺结核等病的十分精彩、令人惊叹的案例可以借鉴。只有用阴阳辨诀来了解疾病的属性,才可以不受表象干扰,才可能超人上乘,臻于神化。
坦率地说,今天不知有多少所谓名医、教授、大师,连阴阳都没搞清楚,一遇病人先看西医诊断、化验指标,然后对号入座施以治疗,效果不得而知。倒是经常有火神派的粉丝,或者中医爱好者(中医粉丝或票友)给我打电话,说过去怎么治也治不好的肝炎或者什么病,看了我的书以后,明白了是阳虚,过去按阴虚、按阳证治错了,然后用附子,用扶阳法,确实尝到甜头。那是因为他掌握了证据、掌握了阴阳辨诀。
举几个例子:
我一个同学的外甥女,45岁,头疼四天,在某军医院打了四天针,但效果不好。她就找到我,我一看这病人,恶寒,脉浮,没有什么其他阳性体征。后获知她的职业是协勤,指挥交通的,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外感表现,因为没有汗,所以就用了标准的麻黄汤。我开了3剂药给她,告知她只要服药后出汗就停止服药,结果她服2剂后,头痛症状得到好转。此为外感病例,病在太阳,所以用麻黄汤立竿见影。她这样的病如果以西医诊断来说应该算作脑血管痉挛,其实这只是寻常的感受风寒。如果我们被脑血管痉挛的西医诊断所蒙蔽,那就难免用活血药,如川芎、白芍等。
还有一个病人,女,47岁,三年前做了胸腺瘤切除术,近日忽然出现全身乏力,四肢瘫软,不能起床,抓握无力,另外右下肢到腹部出现不规律性震颤、疼痛,昼夜不停,眠差,言语不利,饮食一般,舌淡胖,脉沉细。当时的西医诊断是线粒体脑肌病、症状性癫痫。我治以真武汤加麻黄、细辛。病人服药2剂后,右下肢震颤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服药5剂后,右下肢震颤疼痛症状进一步好转,原来每天要注射安定,现在可以停用。我把附子用量加倍,一个半月后,病人能下床活动,生活能自理。坦率地说我不明白什么是线粒体脑肌病,我也没去查,因为我觉得那与我无关,我不会让西医诊断牵着我的鼻子走,我只按中医来辨证。
另一个例子:程某,女,11岁,小学生。咳嗽2个月不愈,吃了一个多月西药,咳嗽没治好,血糖却莫名其妙升高。在我看来,咳嗽的病因多是风寒在表夹有痰湿,也就是小青龙汤证(除外肺阴不足),我没有管血糖的升高,就是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结果疗效很好,咳嗽控制住了,血糖也降下来了。后来我用附子理中汤调理一个月,病人诸症消失,血糖回归正常。
所以,我们今天强调阴阳辨诀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校正中医西化倾向问题,回归到中医的正统正脉上来,亦即坚持中医的传统特色,李可先生所称的“古中医学”。正如李可先生所说:“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所以我说,阴阳辨诀是中医西化的回归线,中医回归正统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