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科大学生”被推荐为“优秀毕业生”,行不行?
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热点,内容大致是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的一名挂科7门的大学生,因创业业绩优秀而被院方推荐为省优秀毕业生。网友就此提出质疑,该学院副院长在回应质疑时说,学习好的学生是好学生,创业成功的学生更是好学生。再次引发了网友热议。
对于挂科大学生被推荐优秀毕业生,我是支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所院校是创业学院,设立该学院的目的便是培养创业人才,实现学生的自我创业,衡量学院教学成绩的标准就是学生创业成功。所以,既然他已经提前实现了在创业学院学习的目的,自然可以准许毕业,并因创业业绩优秀而推荐为省优秀毕业生。
可能有人说这毕竟只适合高职院校创业学院,本科高校还是应该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对此,我认为无论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高校,无论大学阶段还是整个教育阶段,考试成绩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
为此,我们务必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她既不是获得高分,也不是掌握课本知识,而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真正的好学生应该是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
以考试来区分学生好坏,来作为学历晋升的主要凭证,必然会产生“唯分数论”,导致学生把学习重点局限在考试大纲和几本教材书上。难道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就那么合理、全面,难道那几本教材书就那么完美、正确,我是不信的!考试大纲是考试院规定的,教材书是人编写的,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这在文科方面尤为突出,过去中国科举史上中状元的那么多,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有几个呢?几乎没有,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
现在的学校,老师拿着讲稿来讲解考试大纲内的知识,这些讲稿一届接着一届用,可以几十年不换。学生们呢,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五、六年,天天被动灌输这些固定的、重复的知识,习惯跟在老师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分析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更是在浪费时间,还把身体搞坏了,真是害死人啊。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摧残人材、摧残青年。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学问人才的关键,不是去学校学习,不是多读书,而是参与社会实践。
学问不是靠学校学习就能学会的,学历高的人不等同于真正有学问。毛主席,只读到中学,主要靠在湖南、北大图书馆自学;齐白石画家,没上过美术学院,边自学边画的;华罗庚数学家,就是个中学生,主要靠自学的。
读书也不一定非要读得很多,书是要读的,但读了一定要消化。读多了,却不去思考消化,不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极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成为书呆子,成为本本主义者、教条主义者。
而历史中有一些人,他们读书很少、甚至不读书的,却有真才实学。比如苏秦凭《阴符经》一书而合纵六国,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有那句广为流传的“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主要来自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对世态人情的洞烛幽微。可见,真正有学问的必然是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
所以,真正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学校要坚持“半读书半实践”,既要通过读书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青年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至于要不要考试,开卷还是闭卷,这都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