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九)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方面的硬伤。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成了当代书法应用和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轩辕书院副院长刘占锋先生的《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详尽地解决了一般书法应用和创作所遇到的文字问题。

刘先生这篇大作与其它同类文章相比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相关联为原则,将古今音义相互关联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分别组成280组进行分析,相对于分散介绍更利于读者进行比较、鉴别、使用。二是对这些关联字进行辨析时,没有局限于现今音义,而是基本涵盖了这些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的绝大部分古今音义。三是这些字的古今音义除了进行简明罗列外,对其主要义项多放在经典名句中进行辨析,使其更直观、更有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的书法作者和广大读者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面》将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181.扇、搧、煽

“扇”为多音字。

㈠shàn,⑴竹或苇编的门扇。⑵摇动生风的夏凉用具:扇子。⑶古代仪仗中障尘蔽日的用具:障扇,掌扇。⑷手巾、盖头之类织品。⑸板状或片状遮挡物。⑹量词。用于门、窗等扁状物。⑺用同“骟”。割去马的睾丸。泛指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⑻姓。

㈡shān,⑴摇动扁状物体,使空气流动生风。⑵(风)起,吹。⑶兴起;发生。⑷煽动;鼓动。⑸宣扬;传播。⑹炽盛。⑺遮蔽。⑻用手掌打人:扇耳光。

“搧”是“扇”读shān,指摇动扁状物体使空气流动生风、用手掌打人时的异体字,

“煽”在“扇”读shān,指摇动扁状物体使空气流动生风、鼓动(他人做不应该做的事)、火炽盛时二字相通。

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三千击水,牛蹄不能鼓横海之鳞;九万抟风,鸡羽不能扇垂天之翼。”晋·葛洪《抱朴子·勖学》:“火则不钻不生,不扇不炽。”二句中的“扇”读shān,指摇动扁状物体使空气流动生风,可以“搧”相通,而不可以“煽”相通。

汉·黄石公《三略·上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汉·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皎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宋·苏轼《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宋·朱藻《采桑子》:“团扇风轻,一径杨花不避人。” 元·赵元《大暑》:“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上述句子中的“扇”均读shàn,指摇动生风的夏凉用具,不可以“搧”、“煽”相通。

《晋书·汝南王亮传序》:“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宋·陆游《排闷》:“幺然性命危,日畏谗口煽。”二句中的“煽”字指鼓动、煽动,可以“扇”相通,而不可以“搧”相通。《后汉书·刘表传》:“初,荆州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贼寇相扇,处处麋沸。”《晋书·孙恩传》:“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二句中的“扇”读shān,指鼓动、煽动,可以“煽”相通,而不可以“搧”相通。

三国·魏·嵇康《杂诗》:“微风清扇,云气四除。”晋·陆云《答吴王上将顾处微》:“朝华未厌,西风已扇。”二句中的“扇”读shān,指风吹,不可以“搧”、“煽”相通。

唐·宋璟《请停东宫上礼表》:“而垂拱神龙,更扇其道。”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时王融……皆称才子,慕而扇之。”二句中的“扇”读shān,指宣扬、传播,不可以“搧”、“煽”相通。

《晋书·谢玄传》:“不知穨风已扇,雅道日沦。”《北史·隋纪上》:“暨乎暮年,此风愈扇。”二句中的“扇”读shān,指炽盛,可以“煽”而不可以“搧”相通。

182.勺、杓

“勺”为多音字。㈠sháo,⑴一种有柄的舀东西的用具:汤勺;掌勺。⑵形状像勺的物体:脑勺。⑶市制容量单位:100勺为1升。⑷姓。

㈡zhuó,⑴舀取。⑵调和。⑶古乐舞名。

㈢dì,同“的”。箭靶心。

“杓”亦为多音字。㈠ sháo,⑴一种有柄的舀东西的用具。⑵枰杓。

㈡biāo,⑴勺子柄。⑵末;稍。⑶引;拉开。⑷星名。北斗柄部的三颗星,也称斗柄。⑷击。

㈢dí,⑴横木。⑵标准;准则。

㈣ zhuò,横木桥。

唐·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韩诗外传》卷八:“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满腹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宋·苏轼《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三句中的“杓”读sháo,指有柄的舀东西的用具,可以“勺”相通;

《淮南子·兵略》:“故凌人者胜,待人者败,为人杓者死。”句中的“杓”读biāo,表示击,不可以“勺”相通。

《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明·姚少娥《竹枝词二首》其一:“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清·洪昇《己卯春日湖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清·曹贞洁《登望海楼》:“杯勺沧溟望里收,百年觞咏几登楼。”这些句子中的“勺”读sháo,指有柄的舀东西的用具,可以“杓”相通。

宋·赵汝鐩《耕织叹》:“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句中的“勺”读sháo,指市制容量单位;《汉书·礼乐志》:“勺椒桨,灵已醉。”句中的“勺”读zhuó,指舀取;《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句中的“勺”zhuó,指调和,这些“勺”字皆不可以“杓”相通。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宏农尚书幕》诗:“少减东城饮,时看北斗杓。”句中的“杓”读biāo,指北斗星;清·章学诚《朱先生墓志铭》:“强立儒名,我其杓耶?”句中的“杓”读dí,表示标准,二句中的“杓”,皆不可以“勺”相通。

183.沈、沉、渖、瀋

“沈”为多音字。㈠shěn,⑴通“瀋(渖)”。汁液。⑵西周诸侯国名。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姬姓。一说娰姓。⑶古代楚国县名。⑷辽宁省“瀋(渖)阳”的“瀋(渖)”的简化字。⑸姓。

㈡chén,古籍中与今“沉”字通行。⑴山岭凹处的积水。⑵深。⑶幽隐;深沉。⑷(程度)深。⑸大;分量重。⑹久;时间长。⑺下沉;沉没;没入水中。⑻古代向水中投放祭品的祭水神仪式。⑼降落。⑽沉沦;沦落。⑾低;低下。⑿潜伏;隐藏。⒀中医指脉搏隐伏的脉象。⒁灭亡;消失。⒂停滞;止息。⒃浸染;浸渍。⒄迷恋;沉迷。⒅污泥。⒆阴;暗。⒇古水名。①今四川省射洪县东南洋溪河;②陕西省潏水的别名。

㈢tán,通“㽎”。[沈沈],深邃貌。

㈣zhàn,通“湛”。清澈。

㈤yín,通“淫”。淫乱。

沉chén,与“沈”读chén时相通。古籍中多作“沈”。

“瀋”、“渖”为繁简关系,多音字。㈠ shěn,⑴汁液。⑵辽宁省“瀋(渖)阳”市的简称。

㈡chèn,置水于器。

㈢pán,水回流。

《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沈载浮。”《关尹子·九药》:“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汉·刘安《淮南子·缪称》:“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三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沉没”;汉·王充《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沈隐之情尚可定。”唐·李峤《楚望赋》:“非历览无以寄杼轴之怀,非高远无以开沈郁之绪。”明·吕坤《呻吟语》:“深沈厚道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清·郑观应《盛世危言·间谍》:“然为间谍者,须选沈密勇敢,胆大心小,察言观色,喜怒不形,矫捷善走者,始克胜任。”四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深沉”;三国·魏·曹植《吁嗟篇》:“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沈泉。”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之二十七:“羽卫蔼流景,彩吹震沈渊。”二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深”;《尚书·微子》:“我用沈酗于酒,用败乱厥德于下。”《管子·中匡》:“沈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南朝·梁·陶宏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沈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唐·杨敬之《客思吟》:“细腰沈赵女,高髻唱蛮姬。”四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迷恋”、“沉溺”;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诚明篇》:“则近世窃释氏之沈,以无善无恶为良知者,其妄亦不待辨而自辟。”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污泥”;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沈。”唐·李华《吊古战场文》:“魂魄结兮天沈沈,鬼神聚兮云幂幂。”二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阴”、“暗”;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其五:“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沈中路分。”唐·陈羽《湘妃怨》:“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沧洲。”二句中的“沈”字读chén,指“降”、“下降”,上述句子中的“沈”字都可以“沉”相通,而不可以“瀋(渖)”相通。

汉·陆贾《新语·辨惑》:“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二句中的“沉”,指“沉没”,可以“沈”相通,不可以“瀋(渖)”相通。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潘陆颜谢,蹈迷津而不归;任沈江刘,来乱辙而弥远。”句中的“沈”读shěn,姓;宋·陆游《关山》诗:“朱门沈沈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句中的“沈沈”读“tántán”,宫室深邃貌;《管子·小匡》:“则其沈乱者而先政之”,句中的“沈”通“淫”,指“淫乱”;《淮南子·本经》:“抑微灭瑕,霜文沈居。”句中的“沈”通“湛”,指“清澈”;这些句中的“沈”字既不可以“沉”字相通,也不可以“瀋(渖)”相通。

《左传·哀公三年》:“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清·王蕴章《碧血花·酒愤》:“墨瀋未干,深情如诉,是好句也呵。”二句中的“瀋”读shěn,指汁液;《列子·》:“鲵旋之瀋为渊。”句中的“瀋”读pán,通“潘”,指水回流,这些句子中的“瀋”可以“沈”、“渖”相通,不可以“沉”相通。

184.审、審、讅

“审”为多音字。㈠shěn,⑴知道;审悉;明白;清楚。⑵详细;周密。⑶慎重。⑷正;不偏斜。⑸固定;安定。⑹真实。⑺考察;研究。⑻辨别。⑼审问;审讯。⑽审核;审查。⑾询问。⑿量词。束数。⒀姓。

㈡ pán,通“潘”。水回流处。

“審”是“审”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讅,shěn,“审”的异体字,只在表示“知道”、“明白”时二字相通。

《庄子·让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管子·霸言》:“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唐·吴筠《玄纲论·中篇·辩法教》:“审己无善而获誉者不祥,省躬无疵而获谤者何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元行沖传》:“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明·吕坤《呻吟语》:“进言有四难:审人、审己、审事、审时。一有未审,事必不济。”这些句子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知道”、“明白”,可以“审”“讅”相通。

《庄子·徐无鬼》:“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安定”;《吴子·料敌》:“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宋·苏洵《审势》:“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辨别”;汉·刘安《淮南子·人间》:“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清·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慎重”;汉·扬雄《法言·孝至》:“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审核”、“审查”;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下》:“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授之意,有为政之理,不可不审也。”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先审其势,次察其情。”三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考察”、“研究”;《战国策·秦策一》:“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唐·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确实”、“真实”;《吕氏春秋·处方》:“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汉·王充《论衡·定贤》:“世有是非错谬之言,亦有审误纷乱之事。”二句中的“审”字读shěn,表示“正”、“不偏斜”,这些句子中的“审”可以“審”相通,不可以“讅”相通。

185.升、阩、陞、昇、陹

升shēng,⑴上升;提升。⑵登;上。⑶成熟。⑷进献;进奉。⑸古代祭祀时将祭牲放入鼎中。⑹量具。⑺量词。旧时容量单位。容量为斗的十分之一。又:量酒单位;古代布八十缕为一升。⑻体积单位。一升为一立方分米。⑼古代计算单位,用来区别布的粗细,犹现代计算纱线的“支”。⑽六十四卦之一。⑾姓。

阩shēng,登上。

陞shēng,⑴上升。⑵登;上。

昇shēng,⑴上升;提升。⑵登;上。⑶古州名。⑸姓。

陹shēng,日升。作此义项时同“昇”。另为古州名。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晋·葛洪《神仙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八:“阴阳五行,循环错综,升降往来,所以生人物之万殊,立天地之大义。”四句中的“升”指“上升”;皆可以“阩”、“昇”、“陞”、“陹”相通。

《周易·序卦》:“升而不已必困。”晋·潘岳《西征赋》:“人之升降,与政隆替。”唐·白居易《祭卢虔文》:“名因文著,位以才升。”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其五:“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四句中的“升”指“提升”,可以“昇”、“陞”相通,不可以“阩”、 “陹”相通。

《尚书·太甲下》:“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二句中的“升”指“登”,可以“阩”、“昇”、“陞”相通,不可以“陹”相通。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合升鼓之微以满仓廩,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汉·刘向《说苑·政理》:“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二句中的“升”指量具;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八:“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句中的“升”字为量词,都不可以“阩”、“昇”、“陞”、“陹”相通。

186. 尸、屍

尸shī,⑴陈;陈列。⑵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⑶神主;神像。⑷主;主体。⑸主持;执掌。⑹不干实事、空占职位:尸位素餐。⑺尸体。后作“屍”。⑻陈列尸体以示众。⑼舒展。⑽获取。⑾古代阵法。⑿姓。

“屍”为多音字。㈠ shī,“尸”指“尸体”时的异体字。此音此义时与“尸”相通。

㈡ shì,似皴貌。

《战国策·魏策四》:“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晋·王嘉《拾遗记》:“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唐·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宋·戴复古《庚子荐饥》:“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三句中的“尸”字指“尸体”,可以“屍”相通。

汉·班固《汉书·鲍宣传》:“以苟容曲从为贤,以拱默尸禄为智。”三国·魏·曹植《矫志诗》:“尸位素餐,难以成名。”明·方孝孺《幼仪杂箴》:“珍腴之惭,不若藜藿之甘;万钟之尸居,不若釜庾之有为。”三句中的“尸”字指“不干实事、空占职位”;《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句中的“尸”字指“神主”、“神像”;汉·刘安《淮南子·诠言》:“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货数而任己。”句中的“尸”字指“获取”;《汉书·扬雄传》:“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句中的“尸”字指“主”、“主体”;唐·李华《卜论》:“夫祭有尸,自禹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句中的“尸”字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清·章炳麟《魏武帝颂》:“承炎刘之讫录,尸中原之魁柄。” 句中的“尸”字指“主持”、“执掌”,这些都不能以“屍”相通。

187. 实、実、宲、寔、實

“实”为多音字。㈠shí,⑴富裕。⑵财富。⑶物资;器物。⑷满。⑸盛;填塞。⑹充实;使加强。⑺坚实的地方。⑻果实;种子。⑼事实。⑽纯朴的品质。⑾真诚;不虚假。⑿验明;核实。⒀据实陈报。⒁真实。⒂实行;实践。⒃专业名词。哲学名词,指实际情况,与“名”相对;古代数学名词,指被乘数或被除数,与“法”相对;中医术语,指邪气亢盛,也指一种治疗方法。⒄副词。实在、确实;果然;终于。⒅通“寔”。相当于“是”。此,这;即,就是。⒆语气词,用于句中以加强语气。⒇姓。

㈡zhì,通“至”。

實shí,“实”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実shí,“實”的异体字,同音同义。

宲shí,“實”的异体字,同音同义。

“寔”为多音字。㈠ shí,⑴止;⑵通“是”。此;这。⑶通“实”。确实;实在。

㈡ zhì,通“置”。

《汉书·食货志上》:“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三国志·魏书·杜畿传》:“百姓劝农,家家丰实。”二句中的“实”字,指“富裕”;

《礼记·表记》:“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淮南子·本经》:“实不聚而名不立。”二句中的“实”字,指“财富”;

《淮南子·氾论》:“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二句中的“实”字,指“满”;

《汉书·晁错传》:“徙民实边。”句中的“实”字,指“充实”;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句中的“实”字,指“强大的地方”;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三慧经》:“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不去草秽,禾实不成。”宋·欧阳修《秋声赋》:“天之于物,春生秋实。”三句中的“实”字,指“果实”;

《战国策·齐策四》:“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汉·仲长统《昌言下》:“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敢正是非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三国志·吴书·张温传》:“不使名浮于德,不以华伤其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为习其名而未稽其实。”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这些句中的“实”字,指“实际内容”;

《淮南子·傣族》:“故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机而实衰。”句子中的“实”字,指“质”,“品质”、“纯朴的品质”;

晋·左思《三都赋序》:“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八:“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二句中的“实”字,指“事实”;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人之所以立检者四: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宋·苏洵《史论上》:“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明·王阳明《传习录上》:“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四句中的“实”字,指“实行”、“实践”;

《国语·晋语三》:“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汉·韩婴《韩诗外传》:“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四句中的“实”字,指“真诚”、“不虚假”;

以上句子中的“实”都可以“実”、“宲”、“實”相通,而不可以“寔”相通。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不览古今,论事不实。”《三国志·魏书·陈群转》:“毁誉无端,则真伪失实。”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诏》:“博询择善,务在确实。”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四句中的“实”字,指“真实”、“确实”、“实在”,可以“寔”相通;

明·李贽《二十分识》:“才胆实由识而济,故天下唯识为难。”句中的“实”字表示“是”,可以“寔”相通。

汉·张衡《西京赋》:“寔为咸阳。”句中的“寔”表示“这”、“此”,可以“实(實)”相通。《尚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国语·楚语上》:“用之寔难,已之易矣!”二句中的“寔”表示“确实”、“实在”,可以“实(實)”相通。

“实(實)”与“寔”都为姓氏用字,但二者并不通用。

188.食、蝕、蚀

“食”为多音字。

㈠ shí,⑴饭食。⑵粮食。⑶食物的统称。⑷垦耕。⑸吃,吃饭;饮;吸。⑹作为;用力:食哉惟时。⑺虚伪;作假。⑻消灭。⑼背弃(诺言)。⑽受;享受。⑾接受;采纳。⑿俸禄。⒀用;使用。⒁祭献;享祀。⒂龟卜术语“食墨”简作“食”,吉兆。⒃古时一种博戏术语。⒄亏损。⒅日月天象:日食;月食。⒆姓。

㈡ sì,⑴拿东西给人吃,供养。⑵喂养。后作“飼”。

㈢ yì,人名用字。

“蝕”“蚀”为繁简关系,同音同义。亦为多音字。

㈠ shí,⑴虫蛀伤物。⑵损伤,侵蚀。⑶亏耗,亏缺。⑷特指日月食。

㈡lì,谷名,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南。

㈢lóng,同“豅”。

“食”读“sì”、“yì”时,与“蚀”无关;只有读“shí”、特指日月天象时与“蚀(蝕)”相通。反之,“蚀(蝕)”读“lì”、“lóng”时,亦与“食”无关,只有读“shí”、特指日月天象时与“蚀(蝕)”相通。

《列子·说符》:“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句中的“食”读shí、指吃、吃饭;《战国策·燕策一》:“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汉·刘向《说苑·谈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汉·刘安《淮南子·说山》:“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后汉书·王符传》:“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四句中的“食”读shí、指吃;《吕氏春秋·有始览·谨听》:“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句中的“食”读shí、指吃饭;《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二句中的“食”读shí、指饭食;《汉书·食货志上》:“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二句中的“食”读shí、泛指食物;《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墨子·天志下》:“何以知兼爱天下之人,以兼而食之也?”《宋史·范成大传》:“漑灌有序,民食其利。”二句中“食”读shí、指受、享受;《逸周书·皇门》:“媚夫有迩无远,乃食盖善夫。”句中的“食”读shí、指虚伪、作假;《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宋·叶隆礼《兰陵王·和清真》:“自懒展罗衾,羞对瑶席。折钗分镜盟难食。”二句中“食”读shí、指背弃、食言。上述句子中的“食”字皆不可以“蚀(蝕)”相通。

《周易·豐》:“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史记·货殖列传》:“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二句中“食”读shí、指亏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二句中“食”读shí、指日食月食。上述句子中的“食”字皆可以“蚀(蝕)”相通。

唐·鲍溶《秋思·三首》:“顾兔蚀残月,幽光不如星。”宋·梅尧臣《饮刘原甫家古钱劝酒》诗:“精铜不蠧蚀,肉好鉤婉全。”二句中的“蚀(蝕)”读shí、指虫蛀伤物;清·谭嗣同《仁学》:“疾痛生死,忽不加喜戚于心,反从而忌之、蚀之、齮龁之、屠杀之。”句中的“蚀(蝕)”读shí、指损伤、侵蚀。上述句子中的“蚀(蝕)”不可以“食”相通。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行路施金》:“换钱不蚀钞。”句中的“蚀(蝕)”读shí、指亏耗;汉·刘向《说苑·谈丛》:“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也,何害于明。”唐·王翰《飞燕篇》:“明月薄蚀阳精昏,娇妒倾城惑至尊。”二句中的“蚀(蝕)”读shí、指日食月食。都可以“食”相通。

189.適、适

“適”为多音字。

㈠ shì,⑴往;至。⑵归从;归向。⑶向;对。⑷女子出嫁。⑸符合;适合;适应。⑹恰当。⑺善;美好。⑻快乐;舒畅。⑼安然;自得。⑽得*。⑾齐;等*。⑿节制。⒀调理;调节。⒁抵触。⒂遇。⒃近。⒄辟领,古时丧服之领。⒅犹“是”。⒆正好,恰巧;偶然,偶尔;刚刚,刚才,方才;通“啻”(只,仅仅)。⒇犹“假若”,如果。

㈡dí, ⑴随从;顺从;顺应。⑵同“嫡”。正妻所生之子称为嫡子。⑶亲厚;器重。⑷专主;作主。⑸通“谛(諦)”。⑹通“敵”。

㈢tì,[ 適適]惊恐失色貌。

㈣zhé,通“谪”。⑴惩罚。⑵责备;谴责。⑶天象变异。⑷毛病;过失。

“适”亦为多音字。

㈠ shì,“適”读“shì”时的简体字,同音同义。

㈡ kuò,⑴疾。⑵姓。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句中的“適”读shì,指往、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贫贱有此女,始適还家门。”句中的“適”读shì,指女子出嫁;唐·韩愈《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適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宋·苏轼《书朱象先画后》:“文以达吾心,画以適吾意。”清·申涵光《荆园进语》:“凡事惟適中者可久。”三句中的“適”读shì,指符合;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大川不能促其涯,以適速济之情;五岳不能削其峻,以副陟者之欲”。宋·司马光《稽古录》卷一六:“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专。”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適意为悦。”三句中的“適”读shì,指適合;《楚辞`九辩》:“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人生贵得適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二句中的“適”读shì,指安然、自得;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法者,所以適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句中的“適”读shì,指適应;晋·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適俗韵,性本爱丘山。”句中的“適”读shì,指迎合;汉·桓宽《盐铁论·未通》:“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適其所安。”句中的“適”读shì,指顺应;《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適欲。”句中的“適”读shì,指节制;《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適,事无不济。”句中的“適”读shì,指归向;明.方孝孺《周济之事》:“图人者適以自图,灭人者適以自灭。”句中的“適”读shì,指正好,恰巧。上述句子中的“適”都读shì,可以“适”相通。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適从。”《韩非子`三守》:“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习能人之心。”二句中的“適”,指随从、顺从,可以“适”相通。(注:《汉语大字典》“適”读dí,不可以“适”相通。

《吕氏春秋`下贤》:“帝也者,天下之適也。”句中的“適”读dí,指主;《韩非子·心度》:“故贤君之治国也,適于不乱之术。”句中的“適”读dí,指专注,致力于此;《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句中的“適”读zhé,指责备、谴责;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道经》:“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適。”句中的“適”读zhé,指毛病、过失。上述句子中的“適”都不可以“适”相通。

注:陈复华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注:“适”在“適”读dí,表示如下情况时亦为其简体字:⑴同“嫡”。正妻所生之子称为嫡子。⑵专主;作主。⑶通“敵”。

190.疏、疎

疏shū,⑴清除阻塞使通畅:疏导;疏浚。⑵通。⑶分布;陈列。⑷分散;分开。⑸分赐;赐予。⑹稀;阔。⑺疏远;不亲近。⑻不切实际,距事理远。⑼粗略;不细密;粗糙。⑽空虚;浅薄。⑾不熟悉;不熟练。⑿清除;排除。⒀撤退。⒁雕刻;画饰。⒂窗。⒃蔬菜。后作“蔬”。⒄同“梳”。①整理头发的工具。梳子。②整理;梳理。⒅通“疋”。赤脚。⒆通“搜”。搜索;搜寻。⒇姓。

疏,旧读shù,⑴分条记录或陈述。⑵奏章:上疏;奏疏。⑶书信。⑷比注更详细的注解:《十三经注疏》。⑸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疎是“疏”读shū时的异体字。

“疏”旧读五代·荆南·孙光宪《浣溪沙》:“一庭疏雨湿春愁。”宋·林逋《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中的“疏”指稀疏;《老子》七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顗传》:“大网疏,小网数。”二句中的“疏”指稀、阔;汉·荀悦《申鉴·政体》:“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汉·韩婴《韩诗外传》:“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唐·韩愈《送齐暤下第序》:“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四句中的“疏”指疏远;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睎。”宋·陆游《剑南诗稿》:“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二句中的“疏”指空虚、浅薄;明·吕坤《续小儿语》:“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二句中的“疏”指粗略;《后汉书·儒林传序》:“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晋·陶谦《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二句中的“疏”指不熟悉、不熟练;《荀子·解蔽》:“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句中的“疏”指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句中的“疏”指疏导、开通;汉·桓宽《盐铁论·毁学》:“疏爵分禄以褒贤。”句中的“疏”指分赐、给予;唐·萧颖士《为东正卿进续尚书表》:“法令不足以禁齐人,声明不足以垂后裔,其于帝道疏矣。”句中的“疏”指不切实际,距事理远;《国语·楚语上》:“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句中的“疏”指清除、排除。上述句子中的“疏”都可以“疎”相通。

唐·白行简《李娃传》:“乃握管濡翰,疏而存之。”句中的“疏”指分条记录或陈述;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句中的“疏”指奏章;唐·柳冕《与权德舆书》:“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句中的“疏”指比注更详细的注解;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句中的“疏”指书信,这些句子中的疏字都不可以“疎”相通。

注:《汉语大字典》称,“疏”、“疎”二字相通。本文依《现代汉语词典》编写。

作者简介:刘占锋,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出版发行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人民日报》理论部、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和特邀研究员。历时16年编纂(主编)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型工具书没有任意字检索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该书被评为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成语通检词典》在释义、体例、索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人民日报曾发长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书法导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0)

相关推荐

  • 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十)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八)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七)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六)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五)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四)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三)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学书法易深陷的十大误区

    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