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三屯营古城的三所小学堂
来源:1995年12月编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作者:陈贺然 王泽余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三屯营因镇府所在,文化教育一直比较发达。尽管那时的教育对象仅限于封建官僚和地主豪绅家的子弟,但仍为民国初期的国民教育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满清覆灭,国民政府大举废除旧制,“革新”天下。正是在这一时期,三屯营积极响应“创办新学”之倡导,从1914年到1917年陆续创办了三所小学堂。在当时来说,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
三所小学堂中,最先创办起来的是男子完小。该校分初小和高小两个部分,初小设在东街精忠庙旧址。该旧址原为张继清所设的私塾,1914年改办为国民小学后,废除四书,改授国文、算术、修身。教师有杨茂臣、杜文章、周连忠等。
与初小建立的同时,在大西门外的观音寺址还创办了高级小学,校长由原私塾教师张继清担任,纪玉山任校董,庞继生任事务,教师有吴沭清等人。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后,先预备半年,然后才转为正班,学制3年。开始,学生人数不多,仅设1个多级复式班,后来逐步发展为各年级的单式班。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英语、生理卫生、修身、音乐、体育、手工、美术。
当时,学生年龄一般都比较大,且多为富家子弟,贫寒子弟无缘问津。办学经费主要靠当地庙产和香火地租,此外也拆除了一些旧庙,变卖了一些砖石木料。当时,这些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对封建法统的叛逆。恰在此时,校长张继清的四子失足落井而死。一些群众又借题发挥,说拆庙办学是触犯神灵,儿子落井是因果报应。尽管张继清不相信这一套,但最终还是因幼子夭折和舆论的压力,思想受到了沉重打击,辞去了校长职务,转赴遵化任教。
张继清辞职后,庞继生接任校长,杨印墀接任事务。1924年高小改为两年半,由多级复式班改为单级单式班。当时教师有马教宽、赵注川、高庆成、鲁明印、吴敬一、周连忠、刘福堂等人。这些人多为大学毕业生,学识渊博,教导有方。刘福堂是武术教师,还有一名鼓号教师教习鼓号。他们组织鼓号队,发给学生木制毛瑟枪,对学生实行军事训练。学生身着制服,列队行进于古城大街,鼓号铿锵,威武雄壮,人心大振。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远近学生纷至沓来,极为一时之盛。
东街小学这时也聘请了一批思想先进的青年教师,如王冥生、王会元、刘生捷等人。为了破除迷信,倡导爱国,他们组织学生走向街头,积极宣传男人剪辫、妇女放足、抵制日货。师生的反封爱国行动,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革新思想广为传播,多数群众对新学从怀疑转为信任,从反对转为拥护,学生渐多。
三屯营男子完小不论在反对封建迷信、宣传抗日爱国方面,还是在传播科学文化、培养人才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9年,学校发生29名学生遭绑架事件,后来虽然脱险,但因解救费用过重,官府毫无补偿,校长庞继生被控解职。庞继生解职后,由王乃堂、潘梦余任校长,高小由观音寺迁入城内,与初小合并,原有教师亦大多离职。后来,学校又聘任了一批教师,如傅雨人、刘墨卿、马树生、张子书等。再往后,该校又有朱朴轩、赵成芳、张佩文、庞欣波、吴敬一等任校长。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1917年,三屯营还建立了一所女子小学,校址在都督府左边总衙门旧址。
当时,因群众思想尚未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敢于送女孩入学的人很少,所以教师也仅有杨茂臣等几个人。后来学校越办越好,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遂把女校迁到了样城胡同赵连福家后院,建立了女子完全小学,徐永贞任校长,庞春儒任校董,教师有杨佩卿、王云五、王耀华、徐洁琴等。以后又迁到了戏楼李家院内。直到1943年伪治安军撤离三屯营,形势动荡,女校才停办。
同期出现的还有一所城隍庙私立小学。1914年,三屯营男校初建时,因动用庙产曾与景忠山住持发生过争执。经多方调解,景忠山住持情愿将城隍庙腾出,成立一所私立小学,以保留山下的部分庙产,这所小学就是城隍庙私立小学。在办学方法上,该校虽然保留了私塾旧制,但在设科上却是新旧结合,既教新制课本,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商贸人才,自始至终为多级复式,由周步丹一人执教。
周步丹不但崇尚旧学,管教方法也是封建家长式的。学生要身着长袍,衣帽整齐,仪表端庄;到校要先拜孔子,上下学要结队而行;若触犯校规,则戒尺相加,动辄几十板子。学生慑于师威,个个循规蹈矩。尽管如此,周步丹的校规和教学方式还是颇受家长们的赞许。
该校直到1941年周步丹病故才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