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一次孩子,需要五次以上的表扬?
在称赞方面,特别是对孩子之间的,我们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传统观念往往是差别很大的。当一个孩子走路跑步不小心摔倒时,中国父母往往会快速上前将其扶起,一边关心着孩子怎么样,一边有可能会责怪孩子怎么不小心;而西方父母往往却是会先鼓励孩子站起来,然后在给他一个称赞。
两种文化的不同,在很多时候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现在中国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那么一个称赞?这可能还需要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说起。
最显著的文化差异在于称赞,或者说称赞的缺失。
我和中国老公婚后第一年经历的最显著的文化差异在于称赞,或者说称赞的缺失。
我在西方社会长大,有点成绩都会获得称赞。在西方,爱是说出口的,人们对于称赞、表扬毫不吝啬。我妈常说,一个孩子挨一次批评就需要5次表扬,在这一点上她也一直身体力行。这不是说我从来不挨批评、有错也没人指出,也不是说不该表扬的地方也表扬,而是家里和学校的环境都非常有益于成长。我老公则是在中国长大,就我所知,批评是为了促进他进步。他小时候打乒乓,批评最严厉的是他爸。我在中国的中学教过书,亲眼目睹学生因为不是最好就挨批。我读过关于虎妈的文章。我老公在去英国读硕士前一直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读书,因此他的成长环境要负面得多。
这完全是个文化问题,但这两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这两种文化独有的,而是取决于家长的方式方法。这是胡萝卜还是大棒的问题。这个问题多次出现。跟很多人一样,我觉得自己缺乏自信。我觉得自己需要很多表扬,需要支持和鼓励。我老公不懂得要给我这些。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些。当我索要时,他对我的需求感到不耐烦。说我有点作。明摆着的还要说出来?没这个必要。另一方面,他常常批评我,我真不习惯,不太受得了。就我的人际经验而言,无论是亲历的还是别人的,我知道一个人必须尽量接受所爱的人的缺陷。当然,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不能通融的条件,但我们知道人非圣贤,因而注重好的方面。因此,对我外表、行为和人品的批评会很伤我的感情。难道他就不能就我这个样子接纳我吗?
我丈夫R也表示过担心,觉得表扬多了会让人骄傲自满,甚至傲慢自大。他要是称赞我漂亮,我也许会觉得不必再去减掉那几斤赘肉。他乒乓训练时表现不错如果受到表扬,那下次比赛就不会有进步。这种观念对我来说匪夷所思。
中国人不会刻意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特别时情感这一方面。他们大多数时候会觉得,突然对自己家人,说出一句:“我爱你,”会十分别扭与不自在,相对而言,轻易的去称赞一个人,反而会觉得要他觉得有骄傲自满的心理存在。
正如 “话说中国” 那个帖子里提到的,中国人不常说 “我爱你” 。我得跟老公解释说,我们之间的爱与他家人之间的爱(永远不溢于表?)不同,是必须说出来的,必须培育的。我知道老公已经开始接受我的要求。他对我说他爱我,由于不是天天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做出某种努力才换来他这么说的。他说爱我时,我总觉得他其实是说 “今天我更爱你了” 。他也开始称赞我了。他不是经常称赞,同样,我觉得每次都是努力换来的。因此他说我是个好母亲时,我知道他是在称赞我为孩子Z做了什么,他看到了我付出的努力。因为不常有,所以不寻常。
有意思的是,我能看到我老公自己是多么需要称赞。他以前或许是不常获得称赞,但我知道,称赞真的好处多多。我希望让他自我感觉良好。我希望我们的家是个安全的地方,爱多多,支持多多。我希望他最最幸福。我还希望自己也有所改变。也许不是在这个意思上,而是某种文化上的妥协。我觉得陌生的事,老公R很看重。现在我们有了孩子要一起抚养,希望我们的孩子Z能收获两个世界的文化精粹。爱意满满。
文化不同,言谈规约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文化差异就更突出了。如称赞(com pliment)时,称赞什么,称赞什么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Wolfson( 1981)曾对在美国的ESL学习者做过调查: ESL学习者认为美国人过度使用赞美词在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文化中,人们很少使用赞美词,只有那些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才使用。
贬已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番,以示自谦西方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他们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
所以中国人以自谦的行为对待别人的称赞时,在寻找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还是适用呢?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是需要表扬的,当然也需要批评。二者结合,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但是作为父母不应该忘记的是,批评孩子的时候,应该说:“你要怎么样,你要怎么做,你要···你要···”,而不是说:“你不要怎么样,你不要这么做,不要,不要···”。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对待你的批评中,他听到肯定是首先前面的字,至于后面的他可能会忘记,科学研究也表明,当对一个孩子用前者方式进行教育时,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