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目著寒花,清雅绝人寰:汪士慎精品淡梅
汪士慎《墨梅》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书画造诣极深,
却一生赤贫如洗。
54岁左眼病盲,以单眼画梅;
67岁双目失明,只能“画梅乞米”。
但他以梅言志,坚守风骨,
他笔下的梅花神腴气清,墨淡趣足,
正是他一生疏淡而高洁的写照。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
梅淡,人亦淡
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是画格极高的一个。他擅画梅,受称颂于当时,亦能山水及花卉,但传世甚为少见。
汪士慎《梅花图》
画梅花最难。一方面,梅花没有其他什么颜色,都要靠枝干的穿插,没有极强的写生和构图能力是画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关乎文人风骨与心境,因为梅花是士人画,得有士人气。
而汪士慎所画的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气,以抒发其清高孤傲的襟怀。故金农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汪士慎《暗香浮动》
汪士慎在《暗香浮动》上题道:“风流不自惜,淡泊从人写。”在“扬州八怪”中,他则是最为淡泊的。
汪士慎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什么光彩的头衔。30多岁时,以书画到扬州来谋生,是个草根艺人。书画家与贵人、富人交往常事,但是汪士慎却怕见富贵中人。他说“懒向长官垂组绶,爱从野客话烟霞”,又说“白头蒙见重,无志谒公侯”,十分自爱。
汪士慎《梅花图》
自爱的结果是生意无法红火,加之他连讨价还价也不会,所以汪士慎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安于淡泊。就算在过年时,他和家人也只能吃山芋,但他却说:“煨芋抵餐饭,缝衣胜绮罗。”
汪士慎喜欢清寂,即便是出游,也不喜欢热闹场合,欣赏的是空林踏叶,爱听的是古寺钟声。他自嘲道:“自笑成孤调,难堪入世尘。”
汪士慎《墨梅图》
汪士慎生性淡泊,没有心机。与他交友,可以得到净化。他姓汪,他是一汪清澈见底的平静的水,这汪静水是面镜子,可以经常照照自己。
金农送他雅号“茶仙”
自陆羽撰《茶经》,茶便成了文人的一件极为重要的闲适雅致之事,汪士慎则是个中翘楚。金农曾称赞他:“诗人今日称茶仙。”
汪士慎爱茶成痴,能辨得出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闭目识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时,是他的拿手好戏。
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须耐心等待露珠顺着花须滴入瓶中,可见用心之苦。
汪士慎(款)《乞水图》
更难得的当然是和妙玉如出一辙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为珍贵。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赠。当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蜡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
郑板桥曾为此事写道:“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真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
汪士慎《春风三友图》
双目失明,眼盲心不盲
汪士慎在年近半百时,才靠卖画挣的钱在扬州买了一处老房子,于是又成了“穷光蛋”。他本想布衣蔬食,品茗读书,写字作画,安宁生活。但就在那一年,他患了眼疾,却没有钱去求医问药,只能忍受着眼疾的煎熬。而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
汪士慎《青杉书屋》
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但他并不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并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对他这时的画,郑板桥评价说“清品极高”。
汪士慎《春风香国图》
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这个时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观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他的晚年孤寂贫困,除了“三四素心,时相过从”,门前冷落得很。1759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长辞。这位像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像梅花消逝在一缕清香之中。
汪士慎书画欣赏:
汪士慎《隶书七言联》
汪士慎《隶书观绳伎七古诗》轴
汪士慎《行书十三银凿落七古歌卷》
汪士慎《行书立轴五言诗》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墨梅》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梅花册页》(十开)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白梅》
汪士慎《红梅图 》
汪士慎《暗香图》
汪士慎《兰竹图》
汪士慎(款)《苍松幽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