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国:我那心心念念的林海音的《窃读记》

『诗画统编』二十三:

文 肖绍国

01

很遗憾,林海音和她的《窃读记》未能入选统编教材。

手捧林海音的《窃读记》,心中升腾起无限的童年遐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记忆深处的烙印,是心头掬起的斑斓的花朵,是成年之后抚慰心灵的良药。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它是放风筝、抓青蛙、摇桂花、找月亮、划小船、捉迷藏……于是,在我们的教材中,关于“童年”这一主题的文本始终和孩子们相伴共生。

林海音和她的《窃读记》未能进入统编教材,进入孩子的童年,实乃是孩子和教师的遗憾。

图片 / 来自网络

但,我们还是可以给孩子们讲《窃读记》。

我知道要上好《窃读记》,就必须对《窃读记》进行细读。虽然我知道,“一切细读都是误读”。但,我必须细读,这是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使然,又或许是为了自救与自娱。文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细节,文学的成就在细节,是灵魂,没有灵魂,神居何所。

为了寻觅《窃读记》的“神”,我必须去作文字的解剖工作,把文字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地观察,虽然我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对林海音先生的亵渎。我细细地咀嚼文字,不断地反刍,骆驼式的广泛地吸收,反复咀嚼,感觉这篇东西文质兼美,用情很贴切,很有情境感,读来令人口齿留香。

图片 / 来自网络

随着细读的深入,我力求从“语文意识”和“言语形式”上去发现《窃读记》的秘妙,因为: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我叩问自己:你读英子的《窃读记》,从写法上去观照,从形式上去观照,你的感觉是什么呢?从“语文意识”上你就读不出什么东西吗?从英子“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上你就读不出什么吗?

于是,我再一次把英子的文字找出来,譬如读《城南旧事》,和我的学生一起读,花了两周的时间,最后开了一堂班级读书会,我发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林海音的文字,特别是女孩子对《城南旧事》中惠安馆的疯子、草丛的小偷、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谢了等故事饶有兴致。

图片 / 来自网络

书看完后,我又找来吴贻弓先生的电影《城南旧事》看,和学生一起看,我注意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本电影,尽管片子很老,节奏很慢,画面退色之后斑斑驳驳。

这样做了之后,就如英子的《城南旧事》一样,她的《窃读记》也肯定不简单,写法肯定有秘妙,要不孩子们怎么都喜欢呢?这样,我和《窃读记》越来越拉近了。

02

基于言语形式上去摩挲《窃读记》,我完成了对《窃读记》的第一步文本细读:

——林海音的《窃读记》,轻轻地咀嚼文字,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立了起来:一头短发的小姑娘在书店中穿梭,她有时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有时倚在书架的一角,有时盘坐在人群的后面,她在急切地窃读,她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似乎英子的童年就是在窃读中长大的。

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幅画在脑中联结成一片,于是,英子的童年生活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窃读的冲动,一片稚气的流淌,近乎一幅老北京城里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

图片 / 来自网络

——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一个字非常抢眼,那就是“窃”,一读到课题中的“窃”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于是我们可以这个题眼为中心,寻找其他文眼。“文新何处,题引非常路”。

孔乙己“窃”的是书(物质、商品),而本文“窃”的则是读(高尚的行为、精神的追求),情趣上大相径庭。抓住题眼,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开篇巧立题眼”,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也将几个重要的记叙要素巧妙地融合进一个情境之中。

——从课文的题目中走过,入文后,英子“有序三分”地写了“急切地寻找”书、“贪婪地读着”书和“合上书”,“ 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三个记叙拐点。

最后,“作结必塑文魂”,以“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作结。这样的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来的一种节奏的张力之美,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图片 / 来自网络

——细细地揣摩文字,我发现,英子非常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把“真态细节留驻”。

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

显而易见,这第一步对文本的细读,非常之关键,非常之细致,非常之艰巨,因为它聚焦的是文本内部细微的生发点,教师要对文本任何一处的细微点保持高度的敏感,倾听它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经过这样的细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呈现出来,细读逐渐向第二层次进发。

(0)

相关推荐

  • 「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笔法即作者. 林海音的这本久负盛名等书,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一个人,究竟是如何长大的? 一个人,又如何能在回望童年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当初孩童时的眼神和心意? 小英子长大了, ...

  • 【湖南】李璇《纵烟火人间,然我心所往》指导老师:戴平

    纵烟火人间,然我心所往 安化县第一中学 李璇 假期闲来无事,趁着阳光斜照进我的房间,从老旧的书柜里头找出那本珍藏的<城南旧事>.许久没看它了,书皮泛上了黄,那是时光沉积下来的甘甜冗长.我还 ...

  • 林海音《城南旧事》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真的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书的语言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总会唤起我们心中那淡淡的温情! <城南旧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童真,读 ...

  • 周末悦读——《城南旧事》

    六一儿童节之际,推荐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并非只是为了应景,也不代表我对这本书有特别的喜爱,我是觉得:一个成年人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小故事勾勒得完整而富有悬念 ...

  • 城南旧事资料大全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作者资料 林海音(1918年3 ...

  • 肖绍国:深飘十年

    『岭南情思』八: 文 肖绍国 2012 入伏首日 静坐 思过往一年 人生若戏 想我一江南匹夫 因一线机缘而至鹏城 初至 恍若驾一孤舟迷惘于海天 浊浪砥砺 逶迤前行 窗外 / 来自网络 倏然 城池众人皆 ...

  • 雪泥鸿爪:肖绍国《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诗画设计"十一: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设计 | 肖绍国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 ...

  • 肖绍国:秦可卿卧室的香气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这"指迷"对应"曲演",迷的是十二钗,演的是红楼梦.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 ...

  • 肖绍国:老家是河南

    文 肖绍国 最近几年的节假日里,受"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活动组委会的约请,我的脚步时常行走在中原大地--河南. 每次从郑州机场下机,脚踩着河南大地,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我确认,这 ...

  • 肖绍国:父亲的雪

    "梦里江南"十: 文 肖绍国 来岭南九年了,再也没有看见过下雪.这地方的冬天不下雪. 江南不这样,江南虽不像北国那样整日银装素裹,但会在一个冬天下两三场雪,偶尔有一场还是很淋漓尽致 ...

  • 肖绍国:美梦醉心,课件制作的中国气象

    『诗画课件』九: --"诗画红楼"课程<湘云醉卧>课件 制作 | 肖绍国  文字 | 周一贯 文末有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肖绍国<诗画红楼>是极具探索精神的系列 ...

  • 肖绍国:做课件和指挥乐团是一样的(《用文字演奏》课件下载)

    『诗画课件』七: --"诗画作文"<用文字演奏>课件 文 肖绍国 文末有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诗画作文与音乐相遇了 这注定是一场浪漫的 文字与音乐之约 诗画习作之音乐手笔 ...

  • 肖绍国:做课件和画中国画是一样的(《用文字画画》课件下载)

    『诗画课件』六: --"诗画作文"<用文字画画>课件 文 肖绍国 文末有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当诗画作文与中国画相遇后 课堂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美感 诗画习作之国画手笔 诗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