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格律诗笔记(十一)
(三)对仗要求
律诗和绝句在格律方面的主要不同点,是律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押韵、平仄外,还必须讲对仗。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这在绝句中是可有可无的。律诗是由八句组成,每两句称为一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又称“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规定必须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每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相同位置处的词义成为“对偶”。对仗必须做到以下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对应相对;(3)句式结构相当;(4)平仄相对;(5)意义相关或相反的对应(最忌相同,称为合掌)。其中每联的上面一句称为出句,下面一句称为对句。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其排列就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故称“对仗”)。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至于首联和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当然,也有人在首联和尾联用对仗的;或是把颔联的对仗用在首联;甚至四联全用对仗的;也可以少到一联,这种情况很罕见;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只有少数例外。但这些形式都只能称作变体,不是格律规定非做到不可的。
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对仗。有时为了修辞的需要也可用一些对仗,但对仗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古体诗的对仗和格律诗不同之处:第一,格律诗的对仗,出句与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可以。第二,格律诗出句与对句必须平仄相对,否则是失对;古体诗可以平对平、仄对仄。总之,古体诗的对仗是很自由的。
在格律诗形成以前的古体诗中,就已出现了对偶形式。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中,就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种对仗句子。东汉辛延年的叙事诗《羽林郎》中,更有“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这类工整的对仗句子。魏晋到南北朝时代,诗人在诗中使用对偶句子就更普遍,终于到唐初形成了律诗,把对仗作为律诗的内容之一。
由于律诗中使用对仗,对绝句也产生了影响。在唐人的绝句诗以及后代的一些绝句诗中,有人就在绝句的前两句或后两句中也使用对偶句子,有的诗甚至四句都使用对偶句子。但这是作者安排的,并不是出于格律的要求。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唐代诗人丰富和发展了多样化的对仗技巧和经验。
1、律诗的对仗。共有8种形式。除颔联和颈联规定必须对仗外,尚有其他几种形式:
(1)正常格。颔联和颈联规定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对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颈联对仗)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上诗中间两联是对仗句结构,是七律中常见的。一般地说,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首尾两联,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中间两联难做,但在表达全诗思想内容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如果删去中间两联,也就不成其为诗了。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虚写,一联实写。两联均写景、抒情、虚写、实写也可。但切不可四句结尾平仄平行,两联对仗无变化。以毛泽东的《长征》诗为例说明不可四句平仄“平行”: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颔联对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颈联对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上诗可见,中间两联虽均为实写,但结构有变化(颔联出句和对句的最后三个字是“腾/细浪”、“走/泥丸”;颈联出句和对句的最后三个字则是“云崖/暖”、“铁索/寒”),不是四句平行的。这样朗读起来更有音乐美感。
(2)垂绦(tāo)格。首联对,其余不对。所以称之为“垂绦格”,诗篇结构好像上面整齐下面松散的绦。例如李白的《长信宫》:
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首联对仗)
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
更有欢娱处,承恩乐未穷。
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3)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用对仗,这一联多见于颈联,有时首联或颔联也偶尔用之。在五律中多见,七律很少用。如贾岛的《下第》: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颈联对仗)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4)偷春格。首联、颈联对。又称为“换柱格”或“偷春格”。所以称之为“偷春格”,意思是首联把颔联的对仗提前完成了,有如春光未到,应在春天开的花,却先春而开,好像偷了春光一样。例如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首联对仗)
斫(zhuó读,“啄”也)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pǐ,读“匹”)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颈联对仗)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5)雀屏格。颈联、尾联对。诗篇犹如孔雀开屏形状。如宋之问的《寄天台司马道士》:
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
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
旧游惜疏旷,微日尚磷缁。(颈联对仗)
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尾联对仗)
(6)鼎足格。首、颔、颈联对,尾联不对。诗篇前三联对仗,犹如鼎足。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颔联对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如杜甫的《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首联对仗)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颔联对仗)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颈联对仗)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这种结构的律诗比较常见。
也有后三联对仗的,也叫“鼎足”对。这种对仗,为数较少。因为尾联是全诗的结束,不用对仗,便于收合。这种对仗的例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颔联对仗)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颈联对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尾联对仗)
(7)四对格。四联全部对仗,也称为“麟趾格”,意思是像麒麟的四蹄八趾,步履整齐。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对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对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对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对仗)
这种七律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8)扇对格。所谓“扇对”,指的是隔句相对,犹如折扇一般,扇骨与扇骨之间是相隔的。当然,也可把它们看做上下两联对仗。如韩愈的《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首联和颔联,上下两联对仗)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首联和颔联,上下两联对仗)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诗中第一句“去年秋露下”和第三句“今岁春光动”对仗;第二句“羁旅逐东征”和第四句“驱驰别上京”基本对仗。再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中的“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诗中第一、二句是哭郑广文,第三四句是哭苏少监。
律诗的对仗,除对仗位置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规定。第一,对仗的句子要合乎平仄格式;第二,要尽量用工对;第三,相对的字不能相同,即避重字。
2、绝句的对仗
(1)两联均不对仗,如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两联均不对仗称为散句:就是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仗,这是绝句基本的常用结构。
(2)首联对仗,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首联对仗)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尾联对仗,如李白的《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尾联对仗)
又如杜甫的《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尾联对仗)
(4)两联全对,如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首联对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尾联对仗)
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首联对仗)
三春白雪归青冢(zhǒng,读“肿”),万里黄河绕黑山。(尾联对仗)
3、长律的对仗:
长律(又称排律)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各联都用对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