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定志法

孙思邈《千金方·医论》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其术重在元神之府, 注重头部按摩。

开天门24次。

分阴阳36次。

运太阳21次。

提耳轮5次。

推耳后10次。

摩头围3次。

擦项筋10次。

点印堂、上星、百会、风府。

拿太阴、太阳,点眉弓、迎香、地仓。

掐承浆、人中、山根。

龟行三经5次。

拿风池3次。

揉捏项筋,推天柱24次。

拿肩井,点按大椎、大抒、风门。

弹打横梁筋5次。

疏肝理气法

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二者经脉互相络属而成表里关系。肝的主要功能是 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胆的功能为贮藏和排泄胆汁。

疏理肋弓,疏风定痛。患者仰卧,医位其左,背向其面。先以掌指着肤,双 手由中向外沿肋间分推疏理5次;继以双拇指分推肋弓5〜7次;再以两栂指点按 两期门、章门穴;后将两手五指分开插向两侧胁下,以提拢之势沿肋间隙向上疏理

3次。

拢压肝区,疏肝理气。继上式。先以右手食、中指缓慢按压鸠尾、幽门处; 再以左手自然摊开伸向右胁外下方八、九、十肋部位,五指并拢,逐渐拢压,相对用 力,气通即止。

扪压肝脾,清肝健脾。继上式。医者收回左手并将右手食、中指略抬,改为 全掌着肤向任脉缓慢滑动。拇指和食、中等指岔开,以第二掌骨头肌肉为着力点扪 压上脘穴,食指分压肝脏,拇指分压于脾部,以中等压力持续1〜2分钟。

搓摩胁肋,平肝胆之逆冲。患者侧卧,医位其后,屈其右臂置于上位。先以 左手按住其肘,现以右掌由腋至胯循体侧搓摩胁肋3〜5次;后以右手挎点极泉、大 包、京门、带脉。右手换按期门穴,左手扣拨阳陵泉处之筋,使期门感觉气动即止。

按肝俞、胆俞,治肝气不舒。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拇指和中指扣住 肝俞穴处筋,扣拨3〜5次。然后治胆俞,操作同前。肝气不舒、气窜作痛之证,须 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气过旺时,肝俞切不可按,否则易生危险,因肝木这 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

^四、派法

拳打

立捶:拳眼向上为立。握而空松,捶声响脆。

卧捶:拳心向下为卧。五指半屈,叩打声闷。

栽捶:拳面顺插为栽。空松半屈,轻打速离。

掌击

掌者,手掌,壅骨合凑而成,外以掌肉包充。掌分掌心、掌侧及手背,三者均可 用于击打患部。

叩拍:以阴掌(掌心向下)空心叩击之。

背击:以阳掌(掌心向上)中间三指背面着力点击之。

侧击:以半阴半阳之掌切击之。

指点

指者,手指,由竹节骨组成,如树之枝杈然。指分指节、指肚、指甲等,三者均可 用于点击患部。

指尖啄:五指撮起,如鸡食米状,快速轻琢。

指肚搔抓:形如龙爪,指端相击,快速提拿。

单指点:常用食(或中)指点打。

會五、补法

温经补气法

医者先闭气搓手至极热,后以掌心热按患者丹田、神阙、肺俞、肾俞或虚寒患 处。按后再轻摩之,促使热气速布。

顺气补气法

患者仰卧,医立其右。先以右手栂指压于膻中穴;继以左手四指并拢,从气海 向上振抖擦摩至膈膜处,反复数次。

渗六、两法

闭气术

合点天突、璇玑、华盖,迫使食道浊气下降。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天 突位于胸腔最上,犹胸腔之囱突。璇玑是浑天仪上的枢轴。胸腔如浑天仪之笼廓, 以璇玑喻喉骨环圆转动如枢轴。肺者,脏之盖,养生家喻之为华盖;人身之气运行 至此,为阳之极也。治巨阙时,浊气易上冲胸及喉咙,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 按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以迎。

点按巨阙·以防上腹气逆。巨阙穴在胸骨剑突下,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 之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道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凡属清浊相干、不得宁 静者,均可取本穴治之,犹仗剑立朝,戡定变乱也。凡治上腹各穴(如阑门、水分、建里 等)均应先按此穴,以防气逆。因其有拦截浊气上冲之功,故俗名“拦门”。

合点左梁门、右石关,以止下腹气逆。横木为梁,梁门系以破横亘之梁、开 通澈之门而得名。石关穴专主血上冲及坚满充实之证。梁门属足阳明胃经,石关 属足少阴肾经。古时认为,血液流行发于左而回右,左升右降。胃宜降,脾宜升,故 取左梁门、右石关,止浊气冲,易于取效。

定痛术

(1)远隔取穴法:百会虽为治疗头部诸病总穴,但治头痛时必兼取列缺、昆仑及 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若头痛在百会部位(名为头顶心痛),须在头部按摩后,再加 用拇指顶按两足心涌泉穴,气主下达,头痛即止。治偏头痛,须将病人之腿搁起,用 一手食、中指扣住同侧膝外阳陵泉穴部位,拨筋3〜5次。治牙痛,常取合谷(治上 牙)、足三里(治下牙)以取效。治牙龈肿痛及上颚肿胀作痛,必取太溪、昆仑两穴的 筋以拨之。治牙周炎及下颁骨髓炎,必取跟后“女膝(经外奇穴,在跟腱下赤白肉 际)”反复治之。治诸痛可先用太冲(止肩痛)、跗阳(止诸育)、阳溪(止诸痛)等穴, 以指拨筋,使局部产生酸胀痛感。

牵穴止痛法:凡人体各部受伤肿痛、后遗诸症或无形伤之痛异感觉,其伤部 之上下相近关节即为揉按之处,其中伤位以上为“截”穴,伤位以下为“牵穴”。平乐 郭氏对此研究甚详。现将常用牵穴介绍于下。

双大抒、双肩井、双附分(项部)。

肩井、肩髁、曲池(肩胛部)。

曲池、手三里(肩髁、肩头、肘部)。

内外关、合谷(肘关节、肘上、中肱)。

内外关、合谷、阳谷(肘臂部)。

合谷(腕关节、腕上)。

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腰部)。

双承扶、双委中、双承山(腰胯部)。

阳陵泉、委中(髀枢、胯股、腹中部)。

阴陵泉、委中(膝关节、髀锤)。

⑪解溪、丘墟、冲阳(上臁、中臁部)。

截穴止痛法:“截”有割断、弄断、阻拦、截止之意。在伤位以上取穴止痛为 “截穴”。《串雅》指出:“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顶串截为走方医三大法”,据 述有“七十二截等目”。现将常用截穴介绍于下。

双新设(项部、肩胛部)。

双大肠俞(腰跨部、臀部)。

环跳、新建、髀关(膝关节、髀锤)。

血海、风市、鹤顶(上臁、中臁部)。

阴阳陵泉、足三里(踝部、跗关)。

昆仑、解溪、中封(足部)。

内外关、阳溪、神门、阳谷(手部)。

曲池、曲泽、少海(腕关节、肘臂)。

肩髁、肩贞、极泉(腋前、肘关节、中肱)。

肩井、附分、天宗(肩关节、肩胛部)。

阿是穴止痛法:“阿是穴”是指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穴位。《千金要方》 云:“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使快或痛止。”

七、收法

1.安神法

“神”乃自身神识之神。安神,即使心神安定,意不外驰。患者安卧,医位上方。 先以栂指开天门,分阴阳,揉太阳,捻眉,运目,牵耳轮,点眉弓、印堂、上星,掐头缝,

压头角,掌心分按(以掌分推天庭),跪按(以拇指根节按压)耳门,雀啄天庭。

2.拿晕法

“拿晕”即以拿点之法,作用于人体特殊部位,使能当即晕睡。该法效速,然操 作要求极高,施术者必先自习“解法”方可施行。旧谓“晕穴七十二”,而今临床所用 不过五六,即人迎、天突、肩井、肩眼、凤尾、白海(经外奇穴,在肩胛内侧沿1/2处) 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人迎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