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露寒烟冷蒹葭老,重阳遥寄锦书来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0月7日,重阳节。
清明折柳,端午采艾,中秋望月;重阳,少不了菊花与茱萸。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孟浩然则在《过故人庄》时,道出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怡然自得。对于这一战国时期就已开始流行的传统节日,一直到唐朝算是有了正式的身份:因其恰在丰收时节,又兼具“久久”的谐音,一时成为对德劭年高之人的祝福。新中国的法律中,还将九月初九明确规定为“老年节”。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敬老尊贤,永不过时。
《易经》之中,“九”为“老阳”,即阳数之最。九月九日,两“阳”相遇,故称之为“重阳”。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充分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之外,登高饮酒、赏菊郊游......用开阔豁达的心境,拥抱温暖静好的岁月,表达对“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深秋的赞叹。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在《醉花阴》中描绘了自己“重阳节”的活动: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女儿家的小忧愁,都流淌在一炉馨香与一壶美酒之中。
相较之下,杜牧的《九月齐山登高》则更为舒朗: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或许不少,但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所谓的“烦恼”,似乎也没有了必要。恰如那句“望峰息心”,层峦叠嶂中,追名逐利之心似乎也平静了不少。
重阳,秋风划过,不见萧瑟,唯有久久安康的声声祈愿。
大好河山,历经几千年岁月沧桑积淀;四季更迭,唯有光阴描摹春秋烙印。
二十四节气,便是这光阴乐曲中的休止符。
明日寒露,10月8日。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
如果说“唇亡齿寒”讲的是邻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厚积薄发”则是寒露、霜降两个相邻节气的关系。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季节中我们感受到的冬天脚步,无疑是“寒露”不断积淀的结果。穿着夏装出门游赏的我们,归来时已是秋深露重。
电影《攀登者》中关于登山最佳“窗口期”有一句台词:
“窗口期就如同嫁人的姑娘,一旦骑马远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这句话用来形容“寒露”也十分恰当:至此后,无论南方北方,气温再也不会反复了!夏天,是真的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鸿雁南迁的工作,至寒露渐近尾声。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古人误以为飞雀此时化作了蛤蜊,美妙的误会中,是对生命轮回的坚信不疑。
三候菊有黄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露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四季更迭中,大自然总在为我们指点迷津。
寒露时节,时空序列中恰在“雷山小过卦”。“小过”,有何含义?
“小过”,代表此时若有所行动,需正道而行,把握尺度;甚至可以在正确尺度之上稍微“过度”——更加恭谨,更加节俭。
这也是圣人的观点。孔子曾经指出“奢侈”与“节俭”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
“奢则不孙”,奢侈就会不恭顺;“俭则固”,节俭就容易固陋。
一般人总难免极端地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那么:
“与其不孙也,宁固。”
“矫枉”或许会“过正”,但总好过误入歧途;“矫枉”也有“尺度”,“小过”恰当时。
如果无法把握“适度”,那不妨做到极致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