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双多威3900跑鞋
前天的文中提到,在所谓“四大名跑”之外,偶然的机会,在外地因为带的鞋不合脚,临时买了一双XTEP,结果十分惊艳,多年来对它的感觉颇好。
《一些跑鞋的实战心得》里特地有一个段落给了xtep这双鞋。
自从XTEP退役以后,一直想再找一双国产名鞋试试。无意中遭遇了这双多威MR-3900。
这双鞋不是下单次日就送达的,而是用了大概三四天的邮寄日程。而恰好在到达前的两天,腿伤了。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试跑它,直到昨天才去真实地跑了跑。
已经反复说过了,现在是在伤的康复期,所以,跑步强度小,因此对鞋的体验,肯定也是有所欠缺的,起码“高速状态下”的体验是没有的。
出于对工具比较尊重的惯例,先说说对它初步的感受,算是立此存照。
此鞋定位为马拉松跑/赛(缩写MR就是这鞋的系列名称,鞋名MR-3900)。
1、鞋号比我常规穿惯了的品牌大一号,因此店家有提示“请买小1号”。我平时买42.5,美码9,欧码8,根据网店提示“建议买小1号”,我按照42买的,结果鞋还是大。
我想细心的朋友可能在第一眼就注意到,上面的照片里,鞋中垫的是一双索康尼的鞋垫。没错,就是因为大了一号,所以我在它自身的鞋垫上,加了一副Saucony的垫子。
2、因为是竞速鞋,所以包括鞋后跟在内,都比较薄。这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冬天的确很冷(我在昨天午后暖阳下跑步还差不多)。二是,穿惯了其他跑鞋的人,乍一穿,会有“不跟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是因为鞋大,因为我已经用双垫子+厚袜子解决了鞋大的问题。这种猛然感觉不跟脚的感觉,类似于乍一穿nike free-run的感觉。
照片是架起二郎腿的位置,因此图右悬空的是左脚,地面支撑的是右脚。
3、此鞋最大的宣传点是全底碳板。打开鞋垫,豁然有一行字映入眼帘,云:
前段时间碳板这个概念被炒得很火,很多人盲目追捧。碳板被大家理解成“有助于出成绩”,这话没有错。但是出成绩来源于“蹬地力量的高效利用”,而要高效利用蹬地力量,说白了,就像汽车的悬挂一样,要“避震比较硬”。简单来说,就是脚感偏硬。
我因为年轻时候练武术养成的习惯,脚必须与地面有很好的互动(无论静止时抓地也好,还是打拳踢腿的发力动作也好,都是鞋底越硬反馈越好),所以,我习惯性喜欢“避震偏硬”的感觉。这个完全是个人爱好。但是对于追求踩屎感的人来说,此鞋可能不适合。
过于软的鞋,长距离跑时,后程会非常累。所以,既然此鞋定义为跑马鞋,天然就应该比较偏硬,这点厂家没有错,设计和定位是相吻合的。
就碳板而言,维持一定的硬度,保障蹬地力量的反馈,是它的天然使命。
因此,对于不打算穿某双鞋做长距离奔跑的人来说,碳板是一个你压根就不该去追求的因素。
4、奔跑感觉。即使是以630配速的慢慢跑,也能感觉到较强的反馈,这就是来自碳板参与的较硬脚感。尤其在离地高度很小时,这种感觉依然存在,跟其他鞋有所差别。但是,有的试跑者说,小腿受力会比较重,亦即容易导致小腿疲劳,我因为跑的距离短,没有发言权。但是隐隐有这种感觉。所以,在腿伤彻底康复之前,我暂时先把它放一放。
个人总结:
1、以200多元买到的碳板鞋,这是市场上最低价格。
2、的确有比较明显的反弹力,长距离跑起来可能会有很好的体验。同时,也请大家明白,所谓较强的反馈,一定意味着较硬的脚感。本来脚感偏硬偏软这个问题,就像衣服素雅和艳丽一样,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但是与个人穿着偏好却是有关的。如我,历来喜欢脚感偏硬的鞋,我穿它就觉得不错。换个人,可能就不合适。
3、因为是竞速鞋,所以在支撑、缓震等方面就会有所减弱。这点国际大厂也难以例外,区别在于,当材料减少时,厉害的厂家,通过技术来弥补支撑、缓震方面的不足。
4、以前有体验者说,可能会导致小腿受不了,我暂时没有机会长距离实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小体重的跑者,可能比大体重的跑者,在穿这双鞋奔跑时,更容易感到小腿累。
5、买小1个号。我其他穿42.5,买了它的42,还是偏大。不过竞速鞋既然缓震方面天然比慢跑鞋弱,借此机会,我正好多用一双鞋垫(好的鞋垫都有不可忽视的缓震性能,并且可以随时更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乐见买大了一些,毕竟我不大关注竞速。
6、做功不错,不亚于一些大牌。扁的鞋带,有助于系牢。我有好几双跑鞋都是在开穿后,自己换上扁的鞋带。
7、是吸引我试试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它宣传跑1500公里不是梦。此前我跑得最长的鞋的记录,是925公里。它把已经跑了多长距离的记录,也做在鞋垫里,最长记录是1500公里。说到底,买它,就是为了试试这个累计距离。等它退役时,我还要做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