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跑鞋,相信脚的感觉
“ 脚是人体中最辛苦的,应该善待它,给它穿合适的战靴。”
我过去穿的跑鞋,全部都是从朋友店里买的。朋友本人就是一位跑将,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试试鞋,交流一下心得,回家时在后备箱里扔进几双鞋。
这个过程,既能从他那里把用户们对某双鞋的反馈接收下来,以便对该鞋有针对性地使用,也能把自己的体会反馈给他,供他以后进货时的参考。
现在朋友改行了,我所屯的库存,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尝试着在网上买了两次。
在网上买鞋,本着两个原则:一是价格不高,二选受众比较多,评价比较趋同的鞋款。其中,一次是曾经在公号里晒过的多威3900,这个品牌我第一次碰。第二次,是我曾经穿过、且对其印象非常好的特步,当然不是穿过的同款。
那么,问题来了。以什么为鞋子大小的尺寸标准?
一、以码数为鞋的尺寸标准
买鞋第一个问题就是鞋的大小。
有的人说,几十年下来,买鞋都是凭“码数”啊。我们来看看一般每双鞋里都有什么标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图是著名的BROOKS RAVENNA的次顶级GUIDANCE指导系跑鞋。我曾经说过,在没有怎么磨合,它还几乎新的时候,穿它跑过马拉松全程,脚感十分满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图是Asics 缓震系顶级Nimbus。穿了几次,因为体重减轻了后,感觉不如原来大体重时穿顶级鞋舒服,才跑了100多公里,目前算9成新吧。
借此机会再鼓吹一下老调:大体重穿顶级鞋合适,如Mizuno预言,Saucony胜利,Asics Kayano,当年穿都很合适。但体重减轻后,最舒适的反而是如上面说的Brooks Ravenna,刚退役不久的Saucony Ride等次顶级。
我们看这两个著名品牌的鞋,有欧码,美码,厘米数。而Brooks多一个英码。大多数都是跟Brooks一样,有四个码。
我的光脚长度26.5厘米,一般穿美码9/英码8/欧码42.5/厘米27的鞋合适。
现在回过头来说码数。
我买多威的时候,店家很负责,说“这个鞋的码大,建议买小一码”,我按照码数,买了42的。没有完全小一码,而是小了半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还是大,26.5厘米的鞋,脚感比27厘米的鞋都大。好在它定位是竞速鞋,缓震弱鞋体轻,我加了一双第三方鞋垫,总共两双鞋垫,穿起来似乎刚刚好,缓震也加强了一些-----反正我也不竞速。
二、以厘米为基准
事实上,我们说的“码”是欧码(也叫法国码),不同的厂家,在标码数的时候,经常会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能看到消费者的讨论,某款鞋的“码大”或者“码小”。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商场里卖贴身穿的短裤。基本都是XXXL起步,连小朋友短裤都是2XL,我猜测是不是以刚出生的婴儿作为M码的基准?
所以,我后来学乖了,“码”容易变,厘米数总归统一了吧?!我就认厘米数。
我买鞋应该就是27厘米。如果碰到鞋型窄,就买大半厘米。
问题又来了。究竟厘米怎么丈量的?理论上讲,应该按照鞋的内长,这样就可以剔除鞋的款型、用料厚度、鞋头和鞋跟部分的设计(突出或者凹进)等因素。
我把在穿的跑步和休闲鞋放在一起(每对选一只),大小和码数还真的令我意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图中:
美码 | 英码 | 欧码 | 厘米 | 备注 | |
左1 | 10 | 9 | 44 | 28 | nike freerun |
左2 | 9.5 | 9 | 45 | 27.5 | xtep |
左3 | 9.5 | 8.5 | 43 | 27.5 | nike airmax |
左4 | 9 | 8 | 42.5 | * | Saucony kinvara |
右4 | 9.5 | 8.5 | 43 | 27.5 | nike lunar |
右3 | 9 | 8 | 42.5 | 27 | asics nimbus |
右2 | 8.5 | 8 | 42 | 26.5 | do-win |
右1 | 9 | 8 | 42.5 | 27 | brooks revenna |
我的直观体会:
1、国外品牌的标号比较统一,42.5欧码,27厘米,基本上就是我的基准。上述有两双偏离这个基准的鞋,右4(43码,27.5厘米)脚感就是比基准宽大。而左1,因为是free系列,鞋很薄,适合赤足穿,虽然外观最小巧,但是脚穿在里面,的确是最为宽大,符合其44码,28厘米尺寸的逻辑。
2、左三和右四是两双耐克鞋,他们比基准值大0.5厘米,可能是因为鞋型偏瘦的缘故。
3、国产两双,都是比较著名的品牌。多威的书面尺寸小于我的基准,但是反而显得大,要垫两双鞋垫,跑起来才能跟脚。
而特步曾经是我印象非常好的国产品牌,因为这双鞋是air的,我本来为了这段特殊时期,尽量加点缓震的因素,平生首次用air来跑步。于是参考着左3的Nike Airmax的尺寸来买的,27.5厘米,结果比耐克的27.5要大。
同样的27.5厘米,耐克标43码,特步标45码。
三、以脚为基准
由于过去穿的鞋比较统一,基本上在Saucony和Asics之内选,鞋型比较熟悉,所以,买鞋基本上按照一个约定的尺寸,即27厘米,42.5码这样的标准去买。
不同的鞋厂之间,除了尺寸的标法,有着这么大的差异(如上文所述)外,其实还有鞋型的不同。像我这样的宽脚,就无法穿修长型的鞋,否则,鞋就要很长(码数大),反之亦然。
此外,慢跑鞋和竞速鞋,支撑型和缓震型,高落差和低落差,都需要用脚去感受。有的人可能认为低落差就是竞速鞋,高落差就是慢跑鞋,恐怕还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非顶级品牌的运动鞋,大多都会有休闲跑步都兼顾的鞋,这些鞋可能落差比较小,但未必就适合竞速。
总而言之,以后买鞋还是到专卖店里,慢慢试。其实也比在网上一旦买的不合适,要退换,来得简单。
小学时,我们都知道有个《郑人买履》的故事,说郑国有个人去买鞋,量了尺寸后,起身出去,到了鞋店,才想起忘了拿量好的那根尺子,又回去拿。
农民笑话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这个故事,在那个年代,是用来从劳动人民(劳力者)的角度讽刺 劳心者 的愚蠢的,从而突出人民群众的智慧。但是,从实用的角度,的确是自己用脚试试最管用。
毕竟,所谓回弹力啦,脚底反馈啦,鞋底是偏硬还是偏软啦(我就喜欢偏硬),等等,每个人的观感都是不一样的,体重大小不同,从同一双鞋里所读出来这些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跑鞋
这个话题,过去应友号之约,写过几篇文章,就不一一去说了,可以翻看以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