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患者的主诉 王辉武
患者坐下来,就开始倾诉他(她)的所苦,这是所谓的“主诉”。一般认为,患者或其亲人所介绍的能代表其疾病的主要症状感受称为主诉,即最重要的临床信息;对于痛与苦,医生仅仅是旁观者,而患者才是亲身体验者。其实,“主诉”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患者所说的任何情况,都应叫做“主诉”,因为对症状感受来说,患者本人是唯一权威的“主体”,他所说的虽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主症”,但其中必然包含有主症。因此,作为医者,临床上对患者所提出的任何诉说都应该认真对待。
临床多年,笔者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要想获得准确无误的主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主诉是每一位医者,特别是中医的必修课,这是一项临床基本功。临床上,因为对主诉的错误判断,导致辨证结果有天壤之别的情况经常发生,不得不引起警惕。
“诉者,告也”,是患者原味的切身感受,非常重要。但是,患者有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也有文化程度的差异,还有语言交流的能力等问题,主诉五花八门,主诉的水平与准确性也因人而异。常常出现偏离主题,所诉非所问的情况,如有的主诉全是医学病名,说:“我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首先呈上报告单,或支吾不清、不知所云,或全身不适、难以用语言描述;甚至有的患者不愿开口,只让切脉等,导致问诊困难,这就要我们认真对待了。因为西医尚可靠检查诊治,中医得不到准确的主诉,就没法辨证论治了,怎么办?
首先,主诉需要引导,要做到不失时机,巧妙应对。有一些久病患者,如果从十年前的病史开始诉说,或过多介绍前医的诊治过程,或者只说检查结果,一句亲身感受都没有,医者又不便强行制止,这就需要引导了。在实施语言引导中,应通过望诊,察言观色,或通过已有的检查结果,判断可能会有的症状体征,予以简明的提示。对于某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切忌反复追问,甚至“寻信”逼供,如小便黄吗?口渴是喜热饮还是喜冷饮?以免患者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回答!
其次,是要耐心地聆听,以诚恳的态度,让患者体会到你对其痛苦的关切,从而增强其信心,乐于配合,尽量回忆,表述其感受。
第三,是确立主诉。当通过全面四诊以后,还需要回头复习主诉,抓住其中属于主症的部分,再搜集资料,充实主症的核心地位,以便对“症”下药。
第四,就是要解读主诉。患者多数不懂医学,所告之言皆俗语,不可能是医学术语,更不可能与经典教材上的语言一样,但只要医生认真听,并努力去解读,这些朴素的家常话中,有的与经典相似,有的经过翻译后,就能与经典暗合,有助于启发思维。如有患者主诉说:“我脑袋晕,经常眼花,起床时加重,严重时常有要跌倒的样子,站不稳。”经解读,联想到《伤寒论》“头眩,身[插图]动,振振欲擗地者”,遣用真武汤,疗效显著;还有患者诉“经B超发现肾积水,多方治疗不愈,且饮水干哕频发”,此与“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伤寒论》)相似,用五苓散后,症状缓解,而肾积水也得到减少。临床这些实例太多了,诸如《伤寒论》的“寒热往来”“翕翕发热”“反复颠倒,心中懊[插图]”“心下痞”等,都需要我们去解读与翻译,这样才能使方证相应,发挥经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