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巴黎,本片“浪漫的”少儿不宜

很多时候,国别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以及信仰,有时候,还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态度,当你被打,期间的疼痛只有你自己知道,然而旁观者是不会理解这种痛苦,以及你想要迫切复仇的渴望的。这个时候的旁观者如果要劝你大度,你一定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他没有参与,自然不能体会你的痛苦,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要有总揽全局,设身处地的视角。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讲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戏梦巴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优秀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电影本身套用的很多经典电影的桥段,然而这种套用是最让影迷们倾心的,因为影片的几个主人公就是影迷,且对于世界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数家珍。这也是《戏梦巴黎》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当然,对于国人来说,片中出现的一些红色元素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重心。比如说随处可见的领袖的海报以及塑像,还有片中演员阅读的小红书。领袖对于革命的论述也从片中演员的口中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剧情来说是必要的,同时也是顺畅的,但是对于国人来说这一点也是兴奋的,刺激的。它所带来的那种刺激,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戏梦巴黎》本身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戏梦巴黎》的背景,是法国的五月风暴,这其实跟国内的同时期的运动有相似之处,自然,这样的运动的发起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这个话题的重点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主义兴起。当然,这股风潮下,全球各地都有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国内自不必说,美洲范围内,古巴的革命独立使得美洲的其他国家都看到了希望。苏联的社会主义更是在欧洲深入人心。

当然,在欧洲,有着传统文艺复兴历史的欧洲,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敏感度自然高于其他地区的人。欧洲新浪潮导演们此时此刻就积极的投身于这样的革命中。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四个重量级的导演,戈达尔,特吕弗,罗曼波兰斯基,路易马勒等新派导演直接喊出了“要电影更要革命”的口号,最终迫使电影节终止。

在这一举措的影响下,学生们的思想具有多么跳跃先进,这一点可想而知。当时的五月风暴使得学生们和法国的工人们联合起来要做一番事情,然而这样的声势浩大的行动最终被戴高乐所瓦解。五月风暴最鼎盛的时候,法国的大街小巷各处都是我们国人熟悉的革命气息。而本片就是在这样的气息中比较理智的去讲述这个故事的。

为什么说比较理智,因为片中的主人公除了两个法国姐弟之外,还有一个美国年轻人。而本片中的这个美国年轻人,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种声音,一种理智的看客的声音,因为法国发生的一切美国人没有太多的感觉,美国人希望的欧洲是动荡的,因为越是动荡,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很符合美国人当时的利益。而这种价值观也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

姐弟两个邀请这个美国朋友来自己家中居住,然而居住的结果就是这三个年轻人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整个过程中,美国人发现了姐弟两不伦恋的秘密,然而他并没有感觉到太过于稀奇,反倒是当作为一种利益的交换来加入其中。因为这段恋情一定意义上伤害的是法国姐弟两本身,对于美国人而言,并没有任何太多自己的利益被触及。

而影片的结局也预示着这种思想蔓延开来后,终将会发生什么。当姐弟两执意要去和警察对抗的时候,美国人便开始退缩了。他站在理中客的角度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当他之前享受这样激进的思想带给自己便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任何的质疑。这就是一个利益相关的故事,《戏梦巴黎》描述的梦境一定意义上带给我们深入思考,换位是一件非常不可多的事情,然而参与者与旁观者永远都不能彻底的相互体谅。

美国人崇尚自由,自然不会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损,然而对于参与者法国人来说,情感澎湃的激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的。不论是影片中的故事,还是五月风暴本身,这一切就好像是一场梦,人们做梦的时候,总喜欢用自己的最好的期望来装点梦境,然而梦境总是会清醒。

有的人清醒之后,就不会再做梦,有的人还会有点回味在里面,但更多的人不过是看一看别人的梦,自己所不能做出来的别人曾经的梦有多么的美好。眷恋之余不乏保持清醒,理解不了别人,自然不会认可这样的梦。这种超越立场的梦固然可贵,然而超脱于时代之后,便再难发生。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