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上天梯》

【原  文】

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注  解】

张三丰先生《上天梯》词,是祖师苦求金丹大道,修炼有成的过程自述。曲名《上天梯》的意思,是祝愿有缘者,能够顺着这首《上天梯》,修得道家的天仙成就。

《上天梯》基本可以分作上下两部分来讲解,上半部分是陈述祖师未遇真师前的苦恼,以及在出家前,为完成修道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张三丰祖师的家庭情况、背井离乡了全大道的愿望、别妻弃子一心修道的破常格道理,从他的这些现身说法可以看出张三丰先生的金丹大道理论的源头。

《上天梯》的下半部分,是祖师陈述幸遇火龙真人后的修道秘密,主要陈述了祖师怎样经历了“内丹成,外丹就”的了命修为;了命后的十月怀胎,是成就法身,即内丹学的金液大还丹,再到饮刀圭的脱胎神化,完成移胎换鼎的顿悟,先了命,后了性,以至于“身外有身”而超凡入圣,这一道家金丹文化的性命双修大道原理,在《上天梯》中基本得到呈现,故《上天梯》的下半部分内容最为关键。

“大元飘远客”一句,据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这句“大元飘远客”与“汉终唐国飘蓬客。”(吕洞宾《敲爻歌》),两位祖师都称自己是“客”,这跟现代通俗的客的含义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称作“客”,是出家无家,抛弃世俗的一种谦称。“大元飘远客”有版本也写做“大元飘蓬客”,将“远”字改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为蓬莱仙客的意思。而史实证明,张三丰先生主要是活动于明朝,若改为“蓬”字,则应该是“大明”飘蓬客,比较妥当些。所以,《上天梯》这句“大元飘远客”,比较符合祖师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岁入终南山出家的这个时间跨越的。

“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张三丰先生的自画像。史载张三丰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异,龟形鹤背,大耳圆睛”。 拂拂,胡须茂盛样。说明祖师是一个两腮长有浓密而茂盛,如戟般坚硬胡须的美髯公,颇有一派仙风道骨风范。

“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一句,是祖师感叹后世有缘者,若有幸从《上天梯》获得真知,就不要感谢我这个清虚道人(张三丰先生号清虚道人)了,就当作是上天所赐吧。我国道士们极其尊师重道,从来不把自己的真传据为己有,都认为是天垂宝露,是天机天命而非人意。故这句抒发的是一种广度有缘的胸襟。“锡”通“赐”,意恩赐。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一句,表达的是祖师云游四海,苦求至道的坚韧毅力,是海枯石烂,永不改移的意思。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一句,记录了张三丰先生,曾经还是一个候补官员,他之所以放弃这个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云游四海,目的是为了寻找真师,以获得金丹大道的真传。

“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一句,陈述了祖师中年丧考妣,为了苦寻丹秘,违背祖训未丁忧,就离开了家乡。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一句,陈述了祖师是中年出家修行的。为了减轻出家给妻儿带来的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无声息的离家了,走的时候,儿子尚且年幼,还扎着小辫子(丱角儿)。祖师狠心别离中年妻与幼年子,这样的决心,是源于修道的破常格理论。祖师在其《道言浅近说》中,曾反复强调一个修道者,是要破常格、要把道当作奇货去对待的即“绝人心、复天理”的道理。也就是古人修道,必须有着极大、极强的信心、持久的恒心与毅力去绝人情,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人情人缘未了,是不能修行的。

在古代这只是一般的道士出家的基本条件,而对于道家金丹文化来讲,只有做到“行禅唱咏胭脂词”般的在尘出尘,才不至于被世情所迷惑。一个道士只有抛弃世俗那种重重压力下的平凡生活,把一心修道,当作一种生活常态,通过这样的苦行,才能让的“本真”出现,才是道士修仙的开始。

一般人理解的道士的这一苦行思想,实际上这样的努力是为了获得“本真”的。这一愿望成为一个道士甘愿出家,苦修修行的精神信仰。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与道相契。

《上天梯》的这一思想,张三丰先生在《道言浅近说》中说的极为明白:“学道人原有常格要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现,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道士之所以要打破常规,掉头离火宅的根本缘由,是为了实现“引心入理”,获得道心,从而实现修真。

所以,祖师《上天梯》这样说:“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他作为一个修行人的坚韧毅力,是为了得到修行的“长生果”,实现道家金丹大道的白日飞升。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一段,是祖师走出了缘闻声觉的执着,因道心完成“以铅制汞”,从而心不妄动而精固,获得后天形体的培养,他的躯体已经很坚实了,这是炼金丹的“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的三全。史书记载张三丰先生有硕长而伟岸的身躯,这里的意思是感叹自己已经通过炼己于尘世,有了硬朗的身板这个修道的根基,到处云游而未逢真师点化。《诗经》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祖师在这里感叹其慕道的艰辛,以及他渴求得道的惆怅,祖师的这种心情,就好比哪个在城阙望眼欲穿,等候着情郎的女子般煎熬。而生命是如同白驹过隙般那样的稍纵即逝的虚度,担忧生命的无常,已经67岁了,还不能得道,他只能抬头仰望终南山,对天长叹,这种渴望真师的复杂心情。

(0)

相关推荐

  • 全真道

    全 真 道 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 ...

  • 张三丰为何终身不娶?金庸:把他7名弟子名字连起来看,就明白了

    金庸先生是当代有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老人家已经走了两年,但他的作品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中,他曾刻画出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韦小宝.张无忌.乔峰.令狐冲等,还有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张三 ...

  • 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六首

    当道士张三丰,历史上有两位都叫张三丰这个名字,,武术圈所说的张三丰是指明代这位.李天骥先生有一幅张三丰的画像(全身),据说是张三丰本人的自画像,弥足珍贵.(真假不辨) 民国前期,多数练太极拳者都把张三 ...

  • 这个扎根武当山的美国小伙儿,成了张三丰的传人

    国术馆 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要学习正宗的中国武术" 武当山.玉虚宫,听到这些,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总会联想到凡间仙境或是仙风道骨.但恐怕很少会有人想到,一个地道的美国小伙子, ...

  • 张三丰手书《跋冷谦蓬莱仙弈图》,你见过吗?

    张三丰(1247-?),名通,又名金.全一.君宝,号三丰子.玄玄子,世称"隐仙":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辽东人,宋末元初至明永乐时期显世道教学者.思 ...

  • 关于张三丰个人学籍问题的调查情况说明

    "顾秋水的江湖" 张三丰同学的学籍问题由来已久,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彼时,张三丰还不能称之为张三丰,咱们叫他君宝,张君宝. 张君宝同学的学籍,一直都挂靠在少林寺,但是没有入少林寺僧 ...

  • 【民间故事】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武当教派开山祖 太极拳法第一人 从辽宁走出的邋遢道人张三丰 金庸小说 <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神奇的邋遢道人--张三丰.小说中,张三丰武功盖世,超凡脱俗,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开创了武当派,发明 ...

  • 武当派道人张三丰书法欣赏

    张三丰书法<跋冷谦(传)蓬莱仙弈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武当派道人,武当山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 永乐壬辰孟春三日,三丰遯老书.(张三丰的跋故做仙家语气,甚可疑 ...

  • 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本意(一)

    编者感悟 武当张三丰祖师,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所以他改变了太极拳的练功方式和难度,所谓去难就易,去秘就明. 专尚无为 当今太极拳因诸多偏于武技,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武功拳架.与当年的张三丰祖师所创的原架 ...

  • 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本意

    (文章来自网络,出于公益而转刊.如有侵权请给本公众号留言告知,将予以删除.) 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之本意 张三丰祖师 当今太极拳因诸多偏于武技,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武功拳架.与当年的张三丰祖师所创的原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