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早起了一会儿,学习了一下倪海厦的...

今天早上早起了一会儿,学习了一下倪海厦的视频。倪海厦在讲到猪苓散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正说到我心里去。

倪海厦说:”经方里面用到散剂,都是肠胃方面的,希望在肠胃里停留的时间久。”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散者,散也”,我一直也不明白该怎么理解,而且隐约觉得不对,但没敢说出来。既然倪海厦这么说了,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快问中医超能团# @快问中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散剂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点是治疗肠胃的病。比如瓜蒂散,就是要吐,用散剂刺激胃黏膜;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道脓疡;诃梨勒散治疗气利,病变部位也在肠道。

第二点,多用于治疗水液代谢相关的疾病。比如五苓散、猪苓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文蛤散、滑石白鱼散等,这类最多,占了绝大部分。

第一点自不用多解释,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治疗水液相关的疾病,多用散剂呢?

《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孔光一教授提出了”三焦膜系”的概念,认为人体上下内外的各类膜层形态各异,总体来说具有协调脏腑、运行精微、供养全身、代谢决渎的作用。

因此,水液相关疾病,与三焦膜系关系密切。治疗水液相关的疾病,就要调理三焦膜系的功能。消化道黏膜是三焦膜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药物可以接触到的一部分。因此,治疗水液相关疾病,采用散剂就成了最佳选择。

药物可以触及的三焦膜系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鼻黏膜了。前面些天提到的倪海厦用搐鼻法治疗脑积水,也是同样的原理。(搐鼻法治疗头部寒湿,也是出自《金匮要略》)

可见,张仲景在剂型的选择上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我们在用经方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剂型。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我们永远挖不尽的宝藏,倪海厦的讲解对于我们理解张仲景确实有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