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小村,十年乡愁
十年前,3岁的叶子兴跟奶奶到地里,父母在外地打工。
十年后,叶子兴已经读小学五年级,只是父母依然在外打工,十年里,他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这是皖南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一条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小村10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这也是皖南境内一个美丽的村庄,芜湖繁昌中分村,群山环抱,一条小溪潺潺流过。
早晨,灿灿的阳光翻越山岭洒向小村。村边油菜花灿灿地开着,散发出清香随着薄雾慢慢散开,沁人心扉。溪边的垂柳、山间的果树也尽情地打着苞儿,使小村显得勃勃生机。
回到中分村,已经时隔10年。漫步村口,往昔的沙土路已经变成水泥路,曾经孩子们放学玩耍的土堆已经被用石板铺成广场,几个放学的孩子在健身器材上开心地荡着秋千。村口两棵硕大的连理树也已经变得更加粗大,据说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和妻子1938年就在中分村结婚,并在这棵连理树下拍下合影,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这两棵连理树一直常青,当地人因此也将这棵树叫做爱情树。
十年前的中分村和普通的村庄没有任何区别。
十年后的中分村虽然和普通村庄没有多少区别,但道路和配套实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踏入村子,白墙灰瓦,当年的村中小道都已经被石板路取代,村子中的楼房也多了起来。时值周末,孩子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一片热闹景象。
村子中央的小卖部依旧是村子里热闹的地方。早饭后,一些忙过家务的中老年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或站或坐,嘴里唠叨最多的除了自己在外务工的孩子,还有村子这一年多的变化。而妇女们说的则是昨天晚上跳广场舞时发生的一些趣事。不过现在的小店只有白天还有一些村民,晚上人们大多聚集到距离小店几十米远的村中心广场上,那里已经成为村子最热闹的地方。
十年前,徐木水的老伴带着孙女小静雅在村口玩,那时留守的女人们闲暇间除了忙农活都是聊天打发时间。
十年后,每到天黑,村子中央的广场上就会音乐响起,女人们也和城里人一样跳起广场舞。
在老伴出去走亲戚之后,只留下徐木水老人和小儿媳妇以及小孙子在家。徐木水刚刚从地里忙碌回来,在客厅里泡着一杯茶,独自享受。与十年前相比,69岁的徐木水明显老了很多,牙齿也少了好几颗,不过家里的生活也比过去殷实许多。徐木水全家8口人住在一栋上下8间小楼里,去年刚刚忙完装修。地砖、新式家具、厨房以及家用电器,全部都是新的。有时候徐木水甚至有不忍心在房子里呆着的感觉,害怕自己弄脏了房间。
中分村户均耕地不足三亩,村民的主要收入就是耕地和一些山林,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摆脱一个“穷”字。二十多年前,有人开始走出村庄外出打工,并盖起了楼房,于是外出的人越来越多,楼房也多起来,村子也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空巢村。徐木水共有两个儿子,都在南京打工,全家生活起初也不是很好,房子都是依靠孩子们打工盖好的,一直没有装修,还欠了一屁股债。那时只有大儿子结婚,并有了小孙女静雅,2005年小儿子结婚,随后就有了小孙子。
“现在的日子终于好起来了。”想想现在的日子,徐木水很有满足感,最让徐木水老两口感到骄傲的是,全家8口人相处都很好,孩子们成家后都没有分家,一直都是在一起过,这很难得。
“这几年村子变化太大了。”徐木水说,“村里的广场上健身器材,还有图书室。”在徐木水看来,自己家生活好了并不算什么,村子的变化也很重要。
“13岁的小静雅在铜陵读书,15岁徐鑫在镇里读书,17岁的昌杰在县城读书,爬树的那个孩子现在已经外出打工了,还有那对双胞胎,在南京读书……”在村口的理发店里,36岁的理发师童管翠一边给一个老人剪发一边说。“村子里生活条件好了,出门也更方便了,孩子们大多在外面读书了。”十年前童管翠才26岁,就在村子里开了这个理发店,这十年目睹了村子的变化。“那时理发才收2元钱,现在涨到7元了。”童管翠说,“原来的学校因为人少,改成了村部,现在的学校在原来的村部办公楼里,只有三四个学生。”
那时的童管翠26岁,在自家门前开起理发店,是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之一,理一个头发也不过2元钱。
经过十年,理发店依然在。现在理发一人7元钱。虽然每个月收入并不高,但童管翠还是觉得挺不错的,毕竟在家门口,方便别人也可以照顾孩子。
当然,村子面貌的变化也带动了村民观念的变化。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开始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伴随着村子面貌的变化,双休日很多城里人纷纷来到村里休闲,于是一些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做起生态旅游村庄的文章,一些年轻人也返乡创业。空巢村已经热闹了起来。
十年前,67岁的徐孝弟老人带着孙子在村口。
十年后,徐孝弟身体也还硬朗,岁女已经长大随着儿子在铜陵读书。
十年前,这些孩子在村子里的小学读书,当时村小学150名学生中,93位是留守儿童。
十年后,这波孩子都已经长大在县城读高中。徐鑫、 徐浩然、徐翔和昌杰(从左至右)在周末回到村子,聚集在一起打篮球,他们的父母现在都在村子里,不再外出打工。
当年5岁的徐鑫光着膀子在门前的沙土路上玩耍,妈妈在帮人理发,他似乎有点“寂寞”。
十年后,徐鑫已经15岁,在镇子里的中学读初二,每天早出晚归,而他家的理发店十年依然在那里。
十年前,7岁的徐敏(中间蓝衣女孩)和同学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那时这条路还是泥土路。
十年后,这条路已经用青石板铺成,徐敏和小伙伴们也已经长大。她现在在县城读高一,通常在周末才回家。
十年前,村口大路上,打柴的老人和放学回家的学生。那时中分村并不富裕,村子里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一群老人结伴出门。十年后,村口这条路已经用水泥铺成,村民出门方便了很多。
那些年,孩子们的游戏都很单调,放学路上几个男孩在爬树。
昌杰和徐浩然在曾经的学校操场上打篮球,十年后,因为村小学人太少,已经废弃。
十年前,孩子们放学回家通常在路上玩耍,泥巴和石子都是自己的玩物。
十年后,村口和村子中央的广场上都建有健身器材,这里成为孩子们放学的好去处。
十年前,老人们闲暇时间还出去打柴或者忙农活。
十年后,闲暇里,老人聚在村口的广场上聊天看报,享受春天的阳光。
那时,村子中的道路都是沙土路。
十年后,村子中所有的道路都被用石板铺成。
十年前,村口接孩子回家的老人。
十年后,这个地方已经被开辟成一个当家塘,将溪水引入,成为村口的一道风景。
十年前,村中扛着柴火回家的老人。
十年后,中分村已经成为城里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周末会吸引很多城里人。
十年前,村中的小店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人们喜欢聚集到这里唠嗑。
十年后,白天小店门前依然热闹,不过逐渐多了很多年轻人。
摄影师手记)十年之变弹指间
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中分村,记忆中的中分村,村子很老,少量的白墙灰瓦,和皖南普通村庄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这里曾经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的指挥部所在地,谭震林和妻子田秉秀结婚的地方。
而印象最深的则是,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村,漫步在村庄里,除了在村口闲逛的家禽和见了陌生人狂吠并露出凶光的家犬,很少有行人,即使有,也多是老人,只有在放学后,村子里因为多了一些孩子,才显得一丝丝生机。
再次踏进这个村,已经相隔十年。上次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但进入村中,还是有很让我吃惊。如果不是依靠着童管翠所在的理发店位置的判断,已经分辨不出连理树的位置,而十年前光着膀子在村口闲逛的小徐鑫已经出落成一个帅气的小伙子。
与十年前比童管翠稍微胖了一点,模样变化不是很大。在童管翠的理发店,当我描述十年前曾经来拍过她的小店,曾经拍过中分村,她竟然回忆不起来,更想不起来那一年她自己曾经留的是短发。直到我打开电脑,翻看10年前她帮村民理发,还有村子中的画面时,她才恍然大悟。她似乎有些激动,在翻看电脑中的画面同时,她的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这个孩子在县城读书,徐老已经不在了……”
当然,让我吃惊的不仅仅是人的变化,整个村庄变化也很大。除了道路变成了石板路,还多了一口水塘和两个休闲广场。最重要的是村民观念的变化,徐木水就无不自豪地告诉我,“我现在的家里生活条件比城里并不差,吃的都是自己种的,空气还比城里好,晚上也比城里安静,要不你们城里人咋喜欢到我们这里来转悠?你说我们全家日子怎么样?”
的确,如今的中分村,不仅仅是安徽省“美好乡村”试点村,还成为农业部“美丽乡村”的试点村。其实,无论是美好乡村还是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乡村环境好,田园风光美,民俗民风纯,乡土气息浓。最终的目的,还是村民生活和谐,拥有幸福感。
离开中分村已经又有两年,中分村已经深在我的记忆中,不知道再过5年或者10年,中分村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而那些村民们又会变成一个怎么样子?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深深地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