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案例篇④ | 深圳市红岭实验小学——基于理论和学习基础的未来感学习空间建设
导读
本蓝皮书包括总报告、理论篇、人物篇、案例篇等多部分内容。
案例类别:智慧环境>校园空间变革
案例单位:深圳市红岭实验小学
案例名称:基于理论和学习基础的未来感学习空间建设
案 例 背 景
实 践 成 果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大量使用身体和校园环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探究,这将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表现,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每一个空间都是孩子学习的场所,孩子们随时都可三五围聚,开始探讨交流。
每一个场景都在培养孩子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如下沉式篮球场、三楼操场、顶楼农场、错层联通教学楼的花梯等等,现代与自然的融合,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得到了极大的浸润。
每一处环境节点都在支持孩子的项目化学习。多功能、小剧场、操场、篮球场、食堂……各种空间都成了孩子学习的课堂。空间开放的教育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每一间教室都为师生的创新课堂设计。教室可分可合,给小组学习、混合学习、项目探究、团队展演带来了更多的协作和空间。
从生活出发,老师的办公室就在课室,每天和孩子学习生活在一起,给师生提供更多“不经意”的自由交往、沟通交流的机会。
应 用 场 景
01
支持交际的物理空间
红岭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早上进入校园后,有的从鲜花盛开的花梯进入教室,有的从宽敞的楼梯进入教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专属行走路线”,他们一路上欣赏风景、一边跟同学、老师问好。来到教室后,先到隔壁的“养殖区”观察自己养的蚕宝宝,看看蚕宝宝食物是否充足,长大了多少?做好观察日记后,又回到隔壁的“小教室”开启一天的晨读。教室可以分割成两个“小教室”,作为不同的区域使用。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室是非常神奇的设计,一个大教室约有90多平方,中间可以隔开变成两个教室,而且中间不是固定的墙壁,而是可以活动的折叠门,展开之后可以两个班合二为一,进行合班教学,或者关上门将一个大班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小组教学。教室灵活多变,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工具。灵活的空间设计,为我们的探究式、互动式、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晨读结束,孩子们需要围坐在一起进行分享,互相介绍自己家中小动物的生长情况时,老师就会把中间的“隔板”打开,让孩子们有充分的空间,围坐在一起,展示自己的观察收获。
02
支持探究的物理空间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他们吃什么?带着这些小问号,学生们可以到隔壁教室“养殖区”去观察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走廊上的“微型花园”、花梯上的植物角也都隐藏着好多动物的秘密呢?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去观察,他们看到蚂蚁在树叶上忙碌,看到蜜蜂在嗡嗡采蜜,看到落叶变成肥料,滋养着这一方“小天地”里的动植物。校园里天然的动植物栖息地和教室里营造的“养殖区”都是学生们开展探究活动的场所。学校变成他们研究、交流、展示的场所。
03
支持制作的物理空间
通过一个主题的研究,孩子们对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需要完成表现性任务——“制作一个动物栖息地”,于是,他们会来到学校的功能室,在陶艺室制作一个底盘,作为动物栖息的“土地”,在美术室利用各种手工制作完成动物栖息的“森林”、“草原”、或者“沙漠”的制作。在这个“栖息地”里,还会有哪些动植物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呢?遇到困难了,我们还可以随时利用电脑进行查询。动物的家建成了,我们可以在宽敞的走廊上做一个“展区”,来向同学们和家长们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
04
支持艺术创作的物理空间
《动物》主题的单元展示活动,除了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动物“栖息地”,还有他们在探究中学到的动物故事、诗歌、陶笛等收获也需要展示给大家,所以在“红岭剧场”,孩子们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这个表演可不同于一班的“文艺汇演”,这是我们主题结束的“庆祝活动”,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庆祝自己在《动物》主题的收获,展示自己的理解。除了红岭剧场里的精彩表演,教室、走廊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他们拉着参观老师、家长的手,如数家珍般地一一介绍自己的画画作品、写话作品、认识的生字,每个孩子脸上都张扬着自信的笑容,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工具。
从孩子们对《动物》主题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出,红实小的校园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同伴交流、开展探究、动手制作、艺术创造的过程。除了《动物》主题,红实小的孩子们还研究了《服装》《校园》《游戏》《植物》等单元,他们在学校里一起研究校园的功能、采访校园里的人们;一起研究服装的变化历史、动手设计制作服装;他们一起体验游戏带给人们的慰藉,一起设计新的游戏,发起首届校园游戏节……
建 设 基 础
01
理论基础:
物理空间学习环境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昆士兰州政府(2009)认为学习空间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英国JISC通过对全英16个教育机构的700多份调查,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技术的发展对学习空间设计的影响,并最终发布了《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指南》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学习空间要满足“以老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两种教学模式的不同需求;结构、通风、采光等设计要有弹性,可根据未来需要随时调整;要能支持个人自学和小组学习等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精心设计的学习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在设计学习空间之时,就应该把学习者考虑进去,这样会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可以控制环境,进而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
02
区位情况:
高密度特点和学位紧缺现状
高速度和高密度已成了地处亚热地带的南中国城市深圳的代名词。这座沿着珠江口出海口东侧滨海带状规划的超级城市中的人口和建筑密度依然与日俱增,超高层建筑中的居住和工作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日常。
红岭实验小学及其周边城市的所在地原本是福田区西北部的一座名为安托山的小山。这座小山在城市中广为人知是因为它供给了大量用于城市填海扩张的花岗岩土石方,以至于山体被基本削平,仅剩在小学西侧的一座孤独的小山包。其余场地在采石行动逐步退出后被平整为城市开发用地。
红岭实验小学的建设用地约100米见方,原规划24班小学,后因学位缺口巨大而增容至36班。现建筑面积约为原规划的两倍,建筑容积率超过3.0。加上用地东南角基础对地铁线路的避让、道路退缩以及规范上对日照间距的规定,使得建筑设计面临诸多空间上的挑战。
因此,校园垂直向度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超过24米的高层校舍在深圳小学建筑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但相应的副作用是垂直方向的交通过多以及楼梯间需要被封闭和增加前室而阻隔了小学生们的交往。建筑师在红岭实验小学的设计中努力把建筑总高控制在24米以下,以创造水平交往和在建筑/景观空间上回应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
03
课程基础:
“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红岭实验小学采用的是全新课程体系,课程完全是理解本位、问题导向、真实情境、深度探究,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中遇到问题,展开深度探究,并获得学科理解或跨学科理解,进而发展学科素养或跨学科素养的过程。其中,跨学科课程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观念或学科方法(两种或以上)在多种情境下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完成表现。
理解力课程框架由三大关系(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四个特征(观念聚合、逆向设计、真实情境、深度探究),两个核心要素(知识结构和过程结构)构成。实施理解力课程的一般设计路径是从三大关系中提取具有生活价值的观念,并以此聚合学科概念,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逆向设计,然后搜集事实性资源,选择真实情境,进行深度探究。这种探究以学科的视角探究生活,利用生活主题为学科探究提供真实的情境与经验素材,将学科生活化与生活学科化融为一体。它让教师和学生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让世界成为教材。
Q&A 经 验 分 享
合 作 指 南
审阅指导
关 于 我 们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智库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与北京一零一中共同发起成立的未来智慧校园研究平台。
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已有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和20余家教育头部企业相继加入,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北京一零一中等重点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及教育领军企业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产学研三方智慧,解决传统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