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正月禁忌

正月禁忌

正月里,各种禁忌较多。首先忌讳的是说了不吉利的话, 所谓“祸从口出”。一是不能出现“鬼”“穷”“杀”“死”“病”“败”“倒”“破”这些不吉利字眼, 全家一年都要走背运;二是要学会委婉说话, 或者说代用词。如果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若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如煮饺子时饺皮破了, 说“饺皮挣开了”;三是要学会及时补救。如果一不留神说(做)错了, 则要赶紧说句讨喜的话。最典型的是将碗打碎了,要赶紧高声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就可以化凶为吉了;

其次是,行动上有禁忌。年夜饭就餐前,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回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祭祖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对其不利。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这时也有一些守岁的禁忌需要遵守。如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

还有,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后不能扫地,扫地会招来众多的虫子。还有认为初一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大人不能打骂孩子,会让孩子一年不开心、不顺当;正月初一水火不出门,这是一家财运的象征;正月初一忌打碎碟子碗茶杯酒具;初一不能睡懒觉,“初一懒,懒一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大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能洗衣服。

正月十三杨公忌日,忌出门。这其中缘由有多种版本,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杨公十三忌”自古以来即受到玄空家的重视,在玄空家的眼里,这十三个日子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等。不过,在乾县,一般来说,人们比较注重正月十三这一天,也许是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的日子;也许是正月人农活不忙,所以能做到。其他时间农活忙起来就没有个完了,忙起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其中还一种版本为纪念宋代的抗辽名将杨家将一家的。老令公一直打胜仗,可总有几天老打败仗,后来总结出杨公忌日不能打仗。传到民间,这几天不能办大事,不能走亲戚....

正月里,无论是男女老少都不能理发,民间有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他舅”。查满清朝《礼书》书中记载说,正月理发原意为“思旧”后传成了“死舅”。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却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正月理发和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

其实在乾县,对于广大妇女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禁忌——忌不当,“不当”即指行为的不当,是不应该或不适当的意思。比如说某日要忌针(不能做针线活儿),扎针会害眼;某日不能洗衣服。有些人说这是懒婆娘为偷懒自己编出来的,还说“馋汉子盼过年,懒婆娘盼正月”。其实这话对也不对。

笔者以前看到一个说法,说这个“忌不当”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因为春节期间,皇帝会有大量的祭祀活动要参加,衣服经常弄脏弄破。衣服破了要宫女们补,脏了要宫女们洗,而且还要赶时间要完工。过去的洗衣服、补衣服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那是很麻烦的。工作量大,宫女们不睡觉也要完工;但是遇上阴雨天,衣服洗了不睡觉也不一定让衣服变干。但是皇帝不管天阴下雨这些事情,到时间没有洗好衣服,那宫女们可就惨了,打骂是小事,杀头也是有可能的。在这时候有一个宫女就壮着胆子寻求公公帮忙。公公也是个好心肠,就联合掌管占卜祭祀的官员编出这样一个一个瞎话。

其实,对于广大的妇女而言,她们一生都是非常辛苦的,她们除了要照顾家里老少的衣食住行,有时候还要和男人们一起下地干活,所以她们也太辛苦了。这个不当可以使她们稍微歇口气。

每到忌针日,女人们都放下手里的针线活,悄悄告诉女儿们:今儿忌针,不敢缝。为了求吉祥祈平安,妈妈们不仅要身教,还要极尽所能地把知道的有关忌讳的传说故事讲给女儿们听。这使得整天跟着妈妈学针线活儿的女儿们守忌讳,更期盼忌针日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空着手串串门儿,聊聊天儿,玩往自己想玩的。

从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忌针的日子有十六天。不忌针的日子也有十六天,且大都是相互间隔着,仿佛整个正月都是串在针线上似的,今儿该缝,明儿不该缝,后儿又必须好好地缝。而串在针线上的这些日后面的传说故事,又是女孩们究根问底、津津乐道的趣事。

所以,实际上,排除一些迷信的成分,“忌不当”是一种以风俗习惯作为外壳,来强迫妇女们进行休息休整,劳逸结合的手段。是一种保护妇女儿童的较有约束的习惯形式,是一种人类自我调节,优化类种的观念行为方式。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因此,人们的除夕禁忌,是源于传统对年的特殊认识。除夕的禁忌极多,也极其重要,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尤其是这些吉利话是民俗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会不顺。

(0)

相关推荐

  • 想念我那平凡伟大的母亲

    肖旭 快过年了,每当佳节倍思亲,想念我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呀! 说她平凡,是因为她就是一位居家过日子的家庭妇女.母亲其貌不扬,满脸的麻子(小时出天花得的),一米五八的个儿,一双半放的小脚.就是这位小老太 ...

  • 散文||针与线

    针与线 当兵要会针线活,这是一种常态更是一种本领. 记得小时候看过<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里面有描写母亲对针线活的描述很是记忆深刻,造成了我"一看到针线就怕被刺破手指,而引起公主 ...

  • 【行走在乾县】(二十)乾县正月三十燎花花再考

    乾县正月三十燎花花再考 一是解释临平人关于"放火"的说法.按范紫东<乾县新志>记载:正月晦日,甫昏,燔柴与大门,人争逾之,俗谓"燎煌煌".按:礼,& ...

  • 【行走在乾县】关于正月三十“燎花花”的补充

    关于正月三十"燎花花"的补充 今天是正月三十,按照旧例是乾县城乡民众"燎花花"的日子.所以,作者就补充几点关于"燎花花"的传闻.这些传说和习 ...

  • 【行走在乾县】正月为何要忌针

    正月里忌针线,忌洗衣服,这不仅仅是乾县才有的风俗,但是乾县却叫做"记不当",小时候不知道这"不当"两个字的写法,后来看书时,才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应为" ...

  • 【行走在乾县】正月初九送灯笼

    正月初九送灯笼 正月初九以后,凡是新出嫁未有小孩的媳妇,娘家都要为女儿送灯笼(大红灯笼,一般是纱(绒布)的那种宫灯),也有类似于玻璃的那种.夫家高高悬挂于门楣之上,看起来非常的喜庆. 个别村镇还有给新 ...

  • 【行走在乾县】袁富民: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袁富民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乾陵博物馆杨云洪打来的,他说他是杨正兴的儿子,要给父亲出一本纪念文集,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欣然答应. 杨正兴先生原是乾陵博物馆馆 ...

  • 【醉翁专栏】 屈建修:巫山一段云·“行走在乾县”四年祝贺

    [前言]张发奇老师的<跨年献词>发布以后,有感于乾州蕞娃的<前言>,屈建修老师发来了<巫山一段云·"行走在乾县"四年祝贺>,感谢屈建修老师的贺词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秦方言汉字之注音及其他(十一)

    [前言]近日杨汉高中杨欣老师的<乾县方言荟萃>一书印刷出版了,这是近年来乾县出版的第二部方言研究专著.这激发了远在西安的许劲文老师的兴趣,他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整理<秦方言汉字之 ...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

    [内容提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留下足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相关佐证,因此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左宗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乾县驻足的历史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二零一九年诗词选(二)

    (6)七律·金婚抒怀(新韵) 许劲文 己亥新年初五日, 童颜鹤发庆金婚. 荆钗敝履常相守, 淡饭粗茶永不分. 堂上椿萱同奉膳, 膝边子女共操心. 古稀恩爱福如水, 欢乐和合寿若春. 己亥正月初五于曲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