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常理出牌,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安慰记作者/店员Tanny

小时候父母一定对我们说过这样的话——

“我不在家的时候希望你自觉学习。”

我们通常嘴上连连答应,却在父母关上门的一瞬间开启狂欢模式。

而当父母回家后质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学习时,我们大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完成这个指令“。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指令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啊!要我学习和自觉学习本来就自相矛盾嘛。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悖论,例如理发师悖论,比如“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和说谎者悖论,比如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谎”。

苏格拉底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也是一个悖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类似的悖论。当我们说服自己要接受自己的时候,那么我们要不要接受自我中“不接受自己”的那一部分?

如果我接受全部的自己,即是接受了“我不接受自己”,那么我到底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自己呢?

又或者和恋人相处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Ta似乎不那么重视自己了,而当我们告诉对方希望Ta怎么做时,又会因为觉得对方不是自发的而感到不开心,这其实也是一种悖论性的思维。

当这种悖论被运用到心理治疗中时,就变成了一种“非主流”的治疗方式——悖论干预。

悖论干预是什么?


悖论干预(paradoxicalintervention)一般运用在应对具体的不寻常的行为,最常运用在治疗失眠上。与传统心理治疗方法不同的是,悖论干预不以减轻症状为目标,反而故意以相反的方式,最后达到一个反效果,以看似矛盾的方式减轻了症状

有一个经典的利用悖论干预治疗失眠的案例。一位来访者深受失眠的痛苦,每天都失眠到两三点,治疗师让他每天设一个凌晨三点的闹钟,只要闹钟一响,必须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去工作一小时后再上床睡觉,这样坚持一个月。

来访者一开始觉得很荒唐,但还是照着去做了。不过在坚持了一周之后,来访者就觉得这样做又辛苦又没有意义,于是放弃了设置闹钟。结果大家应该能猜到,那一天他完全没有失眠,一觉睡到了天亮。

悖论干预的类别


悖论干预已经发展到了拥有较为广泛的理论体系。最经典的一个分支是症状处方(Symptom Prescription):让来访者表现甚至夸张症状。由于之前来访者是将症状视为失控的,这种方式会让来访者重新获得对于自主行为的控制感。

重构(Reframing)也叫积极赋义(PositiveConnotation):主要是将症状的含义从负面转为正面,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例如将抑郁情绪重新解读为对内心情感的敏锐和愿意为他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焦虑可以被重构为对工作成果的强烈关注。通过重构让来访者的问题正常化,同时能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抑制策略(RestrainingStrategies):告诉来访者不要试图改变症状或是非常缓慢地改变。有一个最常见的抑制策略的应用是在“性行为治疗”上,让性无能或性冷淡的情侣一段时间内不要试着去进行性行为,当没有了之前的压力后,性行为通常能自发地发生。

悖论干预的原理


悖论干预的背后原理其实是运用症状,不像普通的疗法为了直接改变行为而努力,悖论干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悖论式的方式允许症状的存在,让其不再成为困扰。

改变症状的方式其实是打破循环,当我们陷入某一个问题行为的怪圈,我们的思维定式会让我们难以逃离出来。当一个症状是不自主的无意识的,通过悖论干预让它成为有意识的自主的行为,反而容易被控制。

悖论干预实际上导致了两层改变——

第一层改变是表面的行为上的改变;

第二层改变便是更深层的对背后暗示的改变

当更深层的系统的改变发生后,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态度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第一层行为上的改变就容易很多了。

自行运用悖论干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悖论干预只能通过权威人士来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起效果,其实不然,我们自己也能够在心理暗示上利用悖论干预来改变自己的心理或行为。

悖论干预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是让你利用一些小把戏来“骗过“你的大脑,让以前似乎不受大脑控制的行为,亦或是潜意识下形成的恶性循环,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提醒大脑说其实这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心理干预其实都是一个原理,那就是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系,打破思维里的定式和恶性循环。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平时也能对自己进行心理干预,随时检讨检讨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思维定式而产生烦恼。

“Open-minded”(思想虚心开明)是我出国后非常看重的品质,但渐渐地我也发现,不光对别人要open-minded,更是要对自己open-minded,在发现自己陷入那些思维定式的死胡同时,一定要使劲把自己敲醒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