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理论及其应用(转)

作者:海武士

Ø       研究的现象

   某个因素的连续变化(往往还是光滑,理解为无限次可微)的变化可能导致系统性台的突然变化。
Ø        突变现象的研究工具
   分叉理论——处理参数变化时某些定性性态的改变;
   突变理论——系统处理并成功地解决大量实际问题。
Ø        突变理论的数学基础
   常微分方程的解有三个要素(Poincare,19世纪):结构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和临界性。
“粗”系统(Ahupohob和Nohtprtnh,1937)的提出确定了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Morse引理(1930)对突变理论的数学基础是一个重要贡献。
    论文“曲面到平面的映射”(Whitney,1955)中指出:空间曲面到平面的投影只可能有两种奇异性,即折叠和尖点。这是突变理论分类表中最低阶的两种突变(Thom突变理论创始人)。
        50年代——引入横截性概念研究结构稳定性,并证明梯度系统的结构稳定系统是稠的。(Thom)
        60年代——对梯度系统即一类特殊的映射 的奇点进行分类,并称之为“初等突变”,导致突变理论的建立。(Thom)
        70年代——突变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出版(Thom,1972)。但没有对分类定理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
   以后——证明分类定理(Mather,Malgrange);应用和普及(Zeeman)。
          突变理论不是一个独立的数学分支。
Ø        分叉理论与突变理论
   分叉理论的最一般形式:关于非线性方程平衡解的理论。平衡解:常解(即平衡点)、时间周期解和概周期解。分叉理论的研究对象:非线性微分方程支配的演化问题的平衡解的分叉;及第四种平衡解或定常运动形式——混沌。目前已经研究比较透彻的关系(如图1)。
 
图1 四种定常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突变理论研究多个参数变化时平衡点附近分叉情况的全面图像,特别是其中可能出现的突然变化;属于静态分叉,即平衡点之间相互转化问题。突变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静态分叉,而广义的分叉理论又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突变理论。
Ø        突变理论的研究对象
   一般的,可以用定义在 中的K个微分—积分方程来描述一个时间演化的系统,其中带有参数(见表1)。
   第一次简化,不考虑积分项,将得到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第二次简化,不考虑对位置的导数,即不考虑位置的影响,得到一个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
         上述这些情况都难以给出一般性的结论。
   第四次简化,得到一个动力学系统。已有较多研究。 
   第五次简化,得到一个自治动力学系统。当参数很少时( ),已经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结果。
   第六次简化,导致一个梯度系统,已有相当多的结果。
   第七次简化,考虑的是梯度系统的平衡点,即突变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由 解出的诸平衡点 如何随控制参数 的改变而改变。这种理论被称为初等突变理论。
   对非梯度系统中平衡点和其他现象进行的研究有不少发展,如广义分叉理论、奇异性理论、动力学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