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学研究 之四 赋集
转自:小薇的博客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五》:诗赋前三种之分家,不可考矣,其与后二种之别类,甚晓然也。三种之赋,人自为篇,后世别集之体也。杂赋一种,不列专名,而类叙为篇,后世总集之体也。
(按:文学选集包括赋集编纂之起因,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受经学选本的影响;二是文学观念的自觉;三是以史传文而文繁难载,文集应运而生;四是文学辨体意识的凸现与文学总集或选本编纂相辅相成。)
《隋书·经籍志》:谢灵运《赋集》92卷、崔浩《赋集》86卷、无名氏《赋集钞》1卷、《续赋集》19卷、梁武帝《历代赋》10卷以及《五都赋》6卷、《皇德瑞应赋》1卷、《杂都赋》11卷、《杂赋注本》3卷、《献赋》18卷、《百赋音》10卷、《述征赋》1卷、傅毅《神雀赋》1卷、梁武帝《围棋赋》1卷、《观象赋》1卷、《洛神赋》1卷、《枕赋》1卷等。(《五都赋》集张衡《二京》左思《三都》;《杂都赋》目下又署《相风赋》7卷、《迦维国赋》2卷、《遂志赋》10卷和《乘舆赭白马赋》2卷。今仅存萧统《文选》“赋类”分“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15类别)
《新唐书·艺文志》:李德裕杂赋2卷、陆龟蒙赋6卷、李商隐赋1卷、薛逢赋集14卷、卢献卿《愍征赋》1卷、谢观赋8卷、卢肇《海潮赋》《通屈赋》各1卷、林绚《大统赋》2卷、高迈赋1卷、皇甫松《大隐赋》1卷、崔葆数赋10卷、宋言赋1卷、陈汀赋1卷、乐朋赋1卷、蒋凝赋3卷、公乘亿赋集12卷、林嵩赋1卷、王翃赋1卷、贾嵩赋3卷、李山甫赋2卷等。
《宋史·艺文志》:徐锴《赋苑》200卷、《广类赋》25卷、《灵仙赋集》2卷、《甲赋》5卷、江文蔚《唐吴英秀赋》72卷、《桂香赋集》30卷、杨翱《典丽赋》64卷、《类文赋集》1卷、谢壁《七赋》1卷、许洞、徐铉《杂古文赋》1卷、王咸《典丽赋》93卷、李祺《天圣赋苑》18卷等。(按:宋人辑录重唐人,宋初李昉等编纂《文苑英华》收赋1378首唐律赋,姚铉编纂《唐文粹》辑录55首唐古赋。又范仲淹辑《赋林鉴衡》主选唐律赋,以为科场龟镜,书佚序存。)
清人钱大昕《元史·艺文志》:郝经《皇朝古赋》1卷、虞廷硕《古赋准绳》1卷、祝尧《古赋辩体》8卷、无名氏《元赋青云梯》1卷。
(又,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增录有冯子振《受命宝赋》1卷、《古赋题》10卷、《后集》6卷;另著录《古赋准绳》为10卷,《古赋青云梯》为3卷。又据宋濂《渊颖先生碑》,吴莱有《楚汉正声》2卷。上录诸集,今存祝尧《古赋辩体》与《元赋青云梯》两种。另有赋专集如杨维桢的《丽则遗音》与《铁崖赋稿》)
《明史·艺文志》:刘世教《赋纪》100卷、俞王吉《辞赋标义》18卷、陈山毓《赋略》50卷。(按:俞编、陈编尚存。另,明代赋集存目者尚有:佚名辑《赋苑》8卷、李鸿辑《赋苑》8卷、施重光辑《赋珍》8卷、袁宏道辑、王三余补《精镌古今丽赋》10卷、周履靖、刘凤、屠隆辑《赋海补遗》30卷、无名氏辑《赋学剖蒙》2卷、无名氏辑《类编古赋》25卷、余绍祉辑《赋草》1卷,叶宪祖《青锦园赋草》1卷等。)
清代赋集数量巨大,据笔者寓目所及约五百余种,择要选录于次:
(1)赋总集:陈元龙编《历代赋汇》184卷、赵维烈辑《历代赋钞》32卷、陆葇辑《历朝赋格》15卷、王修玉辑《历代赋楷》8卷、张惠言辑《七十家赋钞》6卷、张维城辑《赋学鸡跖集》30卷、关槐辑《赋海类编》20卷、黄滋爵辑《赋汇海续编》8卷、二云楼主人辑《增广赋海统编》30卷、鸿宝斋主人辑《赋海大观》32卷等。
(2)赋选集:以通史性质分者如王冶堂辑、雷琳、张杏滨注《赋钞笺略》、鲍桂星辑《赋则》4卷等;以断代性质分者如佚名选《六朝赋钞》、马传庚选《六朝唐赋读本》4卷、邱与凡选《唐人赋钞》6卷、汪宽辑《宋金元明赋选》8卷、沈德潜辑《国朝赋楷》6卷等;以主题性质分者如李元度辑《赋学正鹄》10卷、徐斗光选《赋学仙丹》1卷等;以地域性质分者如杨浚辑《闽南唐赋》6卷、欧阳厚均辑《岳麓赋钞》3卷、姜学渐辑《资中赋抄》2卷等;以文人团体分者如景祺浚辑《四家赋抄》4卷、宋景关辑《赋稿合编》11卷等;以馆试赋性质分者如法式善编《三十科同馆赋抄》32卷、孙钦昂编《近九科同馆赋抄》等;以体类性质分者:如选古体赋者则有王芑孙辑《古赋识小录》8卷、梁夔谱辑《古赋首选》1卷、丁履恒辑《骚赋杂文》1卷等,专选律赋者则有潘世恩辑《律赋正宗》2卷、朱一飞辑《律赋拣金录》4卷、吴纯辑《律赋凤楼集》4卷、任聘三辑《律赋选青》4卷等。
(3)赋专集:按:明以前赋专集甚少,至清编纂赋集之风始盛,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张士焘《味兰轩百篇赋抄》4卷、杨恩寿《坦园赋录》1卷、潘尊祈《小松鳞书屋赋存》1卷、江璧《子笙赋抄》1卷、程祥栋《东湖草堂赋抄》2卷、朱骏声《竹笑轩赋抄》4卷、朱一新《佩弦斋律赋存》1卷、沈叔埏《剑舟律赋》2卷、郑德璜《师竹斋赋抄》1卷、冯熙《蒙香室赋录》2卷、熊琏《澹仙赋抄》1卷、王再咸《泽山赋抄》1卷、刘岳云《食旧德斋赋抄》1卷、王宝庸《律赋效颦》1卷等。
萧统《文选序》: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以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居邑,则有凭虚无是之作;戒田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范仲淹《赋林鉴衡序》:叙昔人之事者,谓之叙事;颂圣人之德者,谓之颂德;书圣贤之勋者,谓之纪功;陈邦国之体者,谓之赞序;缘古人之意者,谓之缘情;明虚无之理者,谓之明道;发挥源流者,谓之祖述;商榷指义者,谓之论理;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述其理而咏者,谓之述咏;类可以广者,谓之引类;事非有隐者,谓之指事;究精微者,谓之析微;取比象者,谓之体物;强名之体者,谓之假象;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叙其事而体者,谓之叙体;总其数而叙者,谓之总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词有不羁者,谓之变态。区而辩之,律体大备。
祝尧《古赋辨体序》:诗人所赋,因以吟咏情性也;骚人所赋,有古诗之义者,亦以其发乎情也。……古今言赋,自骚以外,咸以两汉为古,已非魏晋以还所及。心乎古赋者,诚当祖骚而宗汉,去其所以淫而取其所以则可也。
周履靖《赋海补遗序》:或载庚前韵,或独创新裁,譬圭璧之蝉联,俨宫商之迭奏。言玄象,不必梁园雪月之奇;咏坤舆,非借江海天台之笔。至于侈宫室之壮丽,则追踪鲁殿铜台;指人事之烦多,则媲迹思玄感士。其诸文史珍奇,冠舄器用,音乐之部,服食之需,林峦草木之繁,鸟兽鱼虫之异,即使王、谢濡毫,曹、刘伸纸,共绮合而芊眠,互弦挥而凄响,未知席列谁左也。
《历代赋汇·凡例一》:秦汉六朝及唐以前之赋,有梁昭明文选、汉魏一百三家集、赋苑、修文御览、文苑英华、唐文粹六种书内所载甚多,咸为类次。其宋元止有文鉴、文类二书,至明文并未有专书。即近时所刻赋抄、赋格、赋楷等书,殊未详备。此外散见杂出者不少,今从各人文集及别种书内广加搜罗。(按:《赋汇》正集分“天象”等30类,外集增“言志”等8类)
陆葇《历朝赋格·凡例》:古赋之名始于唐,所以别乎律也,犹之今人以八股制义为时文,以传记词赋为古文也。……若由今而论,则律赋亦古文矣,又何古赋之有?(陆编因“格”分三大类:文体、骚体、骈体[包括律体])
鲍桂星《赋则·自序》:夫赋有古有律,为古而不求之律,无以为法也;为律而不求之古,犹无以为法。
李元度《赋学正鹄序》:曰层次,曰气机,入门第一义也。曰风景,曰细切,曰庄雅,曰沉雄,曰博大,皆应区之品目也。曰遒炼,曰神韵,则浸浸乎进于古矣。曰高古,则精择古赋以为极则。由六朝以上希两汉,其道一以贯之。此循流溯源之术也。(按:李编分赋为“气机”等10类)
探讨:一、历代赋集的编纂原因及特色
二、赋集与赋学史
三、赋集与赋格、赋话
四、赋学评点学的出现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