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冠脉造影,病人就活不久了?警惕副作用,4种人别轻易尝试
上星期,65岁的陈大爷因胸部不适被儿子送去医院检查,一听到要做“冠脉造影”,躺在床上的陈大爷立马坐了起来,穿上鞋子想要离开。
医生叫住陈大爷:“还没做检查呢,你要去哪里?”
陈大爷听后十分不满:“一上来就做冠脉造影,你们有良心吗?我不做这个,听说做了就没命了。”
医生听后笑了笑,劝说了大概半小时,陈大爷才愿意接受检查。
在老年人的心目中,冠脉造影到底是怎样“可怕”的存在?为何会有“做了造影就活不长”的说法,让不少老人宁愿顶着病痛,也不愿意检查?
一、做了冠脉造影就活不长?
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主任介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有创诊断技术。
检查时,医生会将一根细细的导管插入到患者的主动脉里,通过导管向主动脉注入造影剂,造影剂沿血管流动,使X射线可以显示出血管及心脏的形态。
图源网络
冠状造影十分可靠,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在检查时可能刺激诱发心绞痛,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项“要命”的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以下几类人来说,是必须进行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
3、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
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5、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年龄>50岁;
6、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从事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二、“副作用”需要了解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心导管检查术中一种既常用又安全的临床检查方法,但它毕竟是有创检查,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
过敏
冠状动脉造影需局部浸润麻醉,患者术中全程保持清醒,常见的风险为麻醉剂过敏和过敏性休克。但麻醉剂用量和使用范围很小,发生率也极低,仅为0.07%。
术中穿刺
通常心脏病造影会选择右上肢桡动脉作为穿刺入路,但动脉血管可能存在先天发育异常、后天狭窄痉挛等情况,但风险发生率较低。
射线辐射
冠脉造影会使患者暴露于电离辐射中,不过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冠脉造影辐射会对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影响。
心脑肾血管意外
冠状动脉造影需要在心脏内反复进行机械操作,有可能诱发心肺不良事件的发生,比如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但发生率小于0.4%。此外,急性肺水肿、心衰的发生率均小于0.1%。
三、术后要注意什么?
合理饮水
术后,医生和护士都会建议患者多饮水,尽快将造影剂排出,建议4小时内饮水800--1000ml,术后4小时尿量≥500ml。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少量多次饮用。
注意饮食
经手腕处穿刺的患者和平常饮食相同,经大腿根部刺的患者,因需卧床10--12小时,要避免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12小时后,患者可下床活动,即可恢复正常饮食(低盐低脂或糖尿病饮食)。
适当运动
术后的伤口在手腕或大腿根处,一般创面极小,因此不用担心伤口愈合情况,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平卧、制动、压迫伤口等即可。
安静休息并定期复查
术后安静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尽量让患者保持在非嘈杂的环境中。即使出院后,患者也要定期进行复查,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四、这些人不建议做
出于安全性考虑,医生不会盲目让所有患者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例如以下几种人群。
心绞痛Ⅰ级、Ⅱ级:心绞痛也是分等级的,若是处于Ⅰ级心绞痛,由强度大、速度快、时间长的体力活动引发,这种情况无需做造影;而Ⅱ级心绞痛患者,若是在彩超、平板测试等检查后,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再建议做造影检查。
有严重肾脏疾病:造影剂使用后对肾脏有一定的伤害,对于已经有严重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造影检查会对肾脏造成一定伤害,需要谨慎考虑。
有甲亢发展:出现甲状腺疾病的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过量分泌会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时会用到碘剂,因此不宜进行冠状造影,以免对病情造成影响。
对碘剂过敏:造影检查需要用大量的碘剂,碘过敏的患者不宜采用造影技术,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诊断。
对于心脏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冠状造影是帮助医生尽快诊断的检查,通过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能将生命线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