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三要素”的医学原理
生命存在的条件,不但要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也要求与外环境保持和谐与统一。但是外界环境又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为了维持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以及生命活动的秩序,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信息、能量与物质,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事实上这是在变化中求稳定,是维持动态平衡表现出的生命的另一个特征——周期性节律。生命过程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又是同一的,正是在调节新陈代谢同化与异化作用平衡的过程中,才表现出生命的节律。生命本身的调节机能是生命固有的本质属性——主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完善,气功的基本原理就在于此,即主动地自我调节与控制,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动态平衡。
传统中医理论是用阴阳五行来说明这一原理的,这是关于宇宙物质运动形式的一种假说。认为大至天体的运行,小至微观粒子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节律地旋转或振荡。人与环境这个巨系统的动态变化虽然十分复杂,但其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有节奏地周期性变化,现代时间生物学把这种生命的节律形象化地称为生物钟。阴阳升降和五行生克所描述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是一种抓住系统动态特征的简化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往往使人们精神活动过多而体力活动过少,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营养过剩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三个突出的问题,使许多人处于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的亚健康状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因此气功功法多从外动内静着手,动中求静,紧中求松,这是某些动功的特点。即使静功也并非绝对的静,而是外静内动,静极生动,如此才能调整阴阳于相对平衡之中。
一、关于调心
(一)调心可调节阴阳平衡调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入静。首先是保护人体的“君
主”——心神,避免外界纷扰,于是神清气爽,身体安康。意守这种意念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轻松的专一,不要求对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的认识,所谓“似守非守”。所谓“元神主事,识神退位”,就是在入静条件下,让人体自动调节系统不受干扰地发挥作用。练气功是以最少的消耗,从外界获得最多的物质和能量,可保养阴精。现代科学实验表明,意守部位的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电位上升,微循环改善。意守头部时,血压上升,意守足部,则血压下降。美国学者杰克生发现,当受过放松训练的人幻想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时,肌电图显示肱二头肌有动作电位,只是比真正动作时幅度小、次数少而已。这说明意守、入静可以主动地调节血液分配,调动某些机能,达到调整平衡的目的。所以调心可调节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实验和事实证明,人的意念活动也能间接支配植物神经系统管理的内脏活动,通过意守、入静这种“反身注意”和心理暗示,可调节许多生理功能。意守、观想确能调和阴阳,如阳盛宜意守水与寒的意境,阴盛则存想火热的意境。意守在下的“阴窍”(俞穴)可以潜阳,意守在上的“阳窍”可以升阳;意守阳经可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益阴。一般地说,动的意守属阳,静的意守属阴;守外景可以退火,守内景可以温养。例如高血压者意守涌泉,低血压者意守百会;阳虚者存想太阳或大火等温暖意境,如“采日精法”;阴虚者反之,如“吸月华法”。
练功的意守和入静对脑电图有明显的影响,有十年以上练功史者,其练功中的脑电图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气功调心使感觉、知觉、记忆等许多心理活动有改善,如对动作灵活性、动作速度、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自制力、情绪稳定性、意志坚强性等指标,都有良好的影响,练功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总之,气功态是一种特殊的整合功能态,是机体处于有序化程度更高的状态。练功能改善人的心理品质,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进入气功态时,会出现气功快感,使人长久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这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标志。
气功锻炼的“入静”就是倾听右脑的声音,而“意守”则是锻炼注意力集中与分配的方法。气功的“观想”就是锻炼想象力的一般方法。大脑就是最大的谜,有的学者估计,人脑有100~140亿个神经元。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不过十几亿,90%左右的神经元没有开发利用。气功应当为促进人类进化、提高人类素质服务。
总之,就是要运用注意力和想象力两方面的功能。从内外来说,“内守”则人体之腧穴、经络、肢体、内脏皆可意守,所谓“专其一处,可止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一般指脐下小腹的下丹田,可使元气归根,故有交通心肾、培补元气的作用。经常练习三、五遍,久之皮毛润泽、耳聪目明、能食强健、百病皆去。默念字句,意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词句,也是一种有力的刺激,即所谓“第二信号系统”。这属于自我暗示性意守,内容是很丰富的,无论内、外、动、静,都可随症选择,如默念放松、快乐、温暖、冰凉、沉重、有力、容光焕发等等。静的意守,无论内、外,对过度疲劳,有阴虚阳亢表现的人比较适宜。入静的佳境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定能“功到自然成”。
(二)调心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调心的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定静生慧”,产生“顿悟”,对体内外事物了了分明。提高了认识能力,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就气功养生的规律来说,概括起来就是心理、饮食、动静三大平衡,一句话:“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世界卫生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与我们祖先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FUN生活方式即:
F—运动:5分钟预备,20分钟运动,5分钟整理;每周3~5次。标准:运动后,P(脉搏)=170/分—年龄。
U—和谐:家庭和睦,亲密无间;亲情友情,多多交流,关怀理解。
N—营养:简朴平衡,绿色多样。
二、关于调息
胸式呼吸是利用肋间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胸廓起伏,称为后天呼吸,有升气作用。腹式呼吸是利用膈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腹部起伏,称为先天呼吸,有内脏按摩作用和降气作用。胸腹式呼吸同用,称为完全呼吸或混合式呼吸,肺活量最大。吸气时腹肌收缩,为逆腹式呼吸,也有内脏按摩作用和升气作用。呼气时腹肌收缩,为顺腹式呼吸,降中有升,内脏按摩作用最大。
(一)调息能宁神养气
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到匀、细、深、长,可宁神养气,有利于健康。腹式呼吸或完全呼吸多用于养气。古今中外都认为肺活量大则寿命长。静功使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增加,呼吸运动曲线平缓圆滑,这就提高了呼吸效率,表现为肺活量增加,潮气量增加,肺泡气与呼出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曾对21例练功者进行观测,通气量较功前平均减少26%,而潮气量增加78%;血氧饱和度由功前的97%,降至87%,功后10~20分钟才复原。这说明虽然深而慢的呼吸使机体暂时处于低氧状态,但是由于放松和入静,使代谢水平降低,耗氧量下降,所以不会出现窒息性反应,反而刺激了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逐渐增多,更易耐受低氧环境。曾观测100例练功者,三个月后,红细胞平均增加了60万,血色素平均增加2克。
(二)调息能调节阴阳、调畅气血
吸为阳,呼为阴,调节呼吸的比例,就可以调节阴阳。存气闭息,可以去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调息可以加强心肺和胃肠功能,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调整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物质和能量。
1984年11月14日,前苏联《劳动报》刊载了《深呼吸有害健康》一文,其理由是过度换气造成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比例失调,由于二氧化碳大量减少,会出现或加重各种痉挛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胃肠病等等。因为大脑、心肾等脏器平均需7%的二氧化碳,只需2%的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到1%,氧却多10倍。所以专家们提出,正常呼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屏气,以超过一分钟为优,否则说明身体适应能力很差,这与我国气功调息十分相似。可见调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的平衡,并不完全是为了吐故纳新。全苏母子健康保护研究所的教授们还发明了“低氧疗法”。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不仅消除或减轻了病痛,而且改善了睡眠,使脉搏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他们还做了动物实验,受过“低氧疗法”的小白鼠,对有害剌激的耐受能力强。说明“低氧疗法”能提高动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千金方》记载的“胎息”和“止息”法,能使人体润泽,面色光泽,耳目清明,食美力健,百病皆去,不但“疗万病大患”,而且使人“寒暑不能侵,万虿不能毒”。这些都不是虚谈,从高山地区居民多长寿来看,胎息所造成的低氧状态,可能对健康长寿有利。胚胎学家己经证实,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低氧状态,与海拔5000~5800米的高原缺氧环境相似,因此,用“胎息”来概括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和气功状态,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胎息这种比喻,绝不能把胎息说成是不用口鼻呼吸,否则会以为人们可以停止后天的呼吸,而返回到先天的内呼吸,误导初学气功者,造成不良后果。50年前我国有的医学杂志上就报道过一些“气功病”,包括胸闷、憋气、胸膈痛、头晕头疼、幻觉以及精神失常、阳萎等等,其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求成,过于控制呼吸,造成急性缺氧。在入静较差、代谢没有降低的情况下,缺氧会导致出偏。
现代生理学知识表明,植物神经系统主宰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其中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阳盛的表现,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代谢增强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阴盛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唾液分泌增加、胃肠功能加强等。前者是耗能的动员状态,后者是储能的休息状态。吸气时呼吸中枢的兴奋广泛地向交感神经中枢扩散;而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抑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气功生理效应研究已经证明了气功调息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在第二届世界医学气功大会上,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用动物实验方法,证明动物被动吸气时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以呼吸运动曲线与血管运动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化,吸气时血管收缩,呼气时血管舒张。国外还发现,在降低心率的各种方法中,调息疗法最好,平均降低5.92次/分。当然这也与放松、入静有关。此外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不仅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仰制也起调节作用。这些就是吐纳法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生理学基础。
上海第二结核病院报道,有36例在气功治疗前膈肌活动幅度平均为3cm,练功两个月后平均为6cm,胃也随呼吸而升降。对照组虽然也用腹式呼吸,但变化不明显。可见调息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功夫较深的一例,功前膈肌活动幅度为
2.5cm,练功中高达9cm。有10例膈肌活动幅度平均增加5cm。这不仅增加了肺活量(约600~1200cl),而且是一种柔和的内脏按摩,改善了胸腔、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例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练功后供血改善;胃痛者,计波摄片观察到蠕动波减慢,症状同时消失;胃动力弱者,运动加强,出现有节律收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麻醉兔呼吸时,其膈肌收缩力、对腹腔内脏(肝、胆、胃等)产生明显的脉冲压力,肝脏活动度达4~6mm。阻遏膈肌的冲击压力,则胆汁分泌明显下降;同时还证明了这主要是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使胆汁分泌功能加强的结果。有报道静功使胆汁分泌量增加2.8倍,而且胆红素水平较功前明显。气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抵抗力,也与内脏按摩改善脾脏血液循环有关。有5例入静良好者,其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了40%,吞噬指数增加了99.3%。外周血红细胞的增多,则与按摩肝脏有关。
三、关于调身
调身的内容可概括为动、静、松、紧四个字,调身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形正、体松两方面。
(一)调身有利于入静养神
维持一种姿势和动作,必须全神贯注,可帮助意守、入静。
(二)调身能调节阴阳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刚为阳,柔为阴,可以根据自己的反应状态进行调节;通过调身之动静开合、松紧刚柔、俯仰屈伸、上下升降等等,也可以调整阴阳。
(三)调身可调畅气血
气功的三调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调身的各种功法如导引、按摩、拍打等等,其行气活血、强筋健骨的作用不讲自明。由于卫气宣发于体表,增强了抵抗力,所以气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许多人练功后,多有皮肤温暖微似汗出的感觉,还有人
感到“热流”沿经脉流动,即所谓“内气运行”。这可能是反应灵敏、内感受性提高的缘故,但初学者不要追求这种气感,以免走火入魔。
(四)调身能柔筋健骨
气血流畅,自然筋柔骨壮。各类健身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良好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和报道,但是气功调身除具有一般体育运动的健身意义外,还有其特殊的作用。“用意不用力”的训练方法,可以最少的消耗产生活跃全身机能的效果。曾以遥测心电图和红外热象图观测了16例练功一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结果表明:快节奏的体育运动,使心率加快了35次/分,部分病例气促胸闷,血压上升,热象图手部辉度变暗。但是作气功调身时,心率仅增加8次/分,无任何不适感,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热象图手部辉度变亮。这说明气功调身既不增加心脏负担,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更适合康复医疗。调整骨骼肌的松紧变化,也能影响血液循环和血液分配,从而调整内脏功能。练松静功者,血管趋向舒张,而练站桩功者,产生血管收缩反应。练坐功者,耗氧量下降,大体相当于基础代谢水平;练卧功者,较功前静卧耗氧量显著下降,低于基础代谢水平。唯独练站桩者,耗氧量明显增加。皮肤温度也有相应变化,均较功前明显升高,以坐功最显著,卧功次之,站桩最少。在5例7次练静功中发现,代谢率平均较基础代谢低19%,最好的一例低37%,这与放松入静使交感神经趋向抑制有关。哈佛大学本森教授的“松弛反应疗法”类似松静功,这不同于睡眠或静坐,所以能有效地对抗某些有害的心理——生理反应,使失调的机能恢复动态平衡,从而预防和治疗许多心身疾病。
总之,“三调”的有机结合,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呼吸、血液、泌尿、生殖、运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调整了新陈代谢过程。在休息状态时,把代谢水平降至极低;而在“紧急动员”状态时,又能迅速应急,提高了机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适应能力,不但使病体康复,保健延年;而且能提高人类健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练习健身气功能加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对人体的调控,往往呈双向调节效应,完善了人体巨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因而使气功科学建立在牢固的现代科学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