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志林泉丨冯国飞

松风烟峦 ║ 205cm×200cm ║ 绢本设色 ║ 2020年怡志林泉——略谈我的山水画创作文/冯国飞郭熙《林泉高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遁迹山川,怡志林泉,涤除玄览,独抒心灵。中国山水画从六朝发端,到五代北宋成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吟游于山林、丘壑间取诸怀抱,放浪形骸,陶冶情性,成为自然的莫逆之交,更多的是“自适其性”、“卧以游之”。心与物游,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笔为形迹,墨呈其阴阳,一笔始发,复千笔万笔,隐隐然而有连绵不绝之势,若青天中风雨变化,任其自然,不期然而然,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巴蜀遗珍-大足石刻 ║ 180cm×190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张璪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学理,自然法则,内在感受的自我认知健全是每个时代山水画家常向往的。而造化的体认并非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乃要以天地之心,攫取自然之奇妙,予与神遇而迹化,故元代黄公望“置描笔于皮袋内,终日于丛林深筱中坐,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造化需用心去感应,离开自我,造化就不能成立,面对造化要有心源,既对传统学理的认知,正所谓“心师造化”、“应物感心、因心造境”。万物由心,故目遇心会也,无心则不会,明代王履《华山图》序中曾言:吾师心,心师目,目视华山。自然山川之境处处生机,造化纵肆多变。清代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总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即精工,墨即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故董其昌有言:“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从景到境的生成,画境的产生是建立在“景”的基础上,对景的形态、结构的选择与表现是内在心源与自然交融的产物,对景“性情化”提炼是画家独特笔墨形成的基础。艺术创作过程中自我、心灵、自然三者不可分割。即物理、画理、与心理的融合,这是一个参悟的过程,诸多不同的次第层次的境随着自我体认而呈现,这个看似“传物造境”的过程,实则是对笔墨品质的核心判断,即是画家学养、视野、性灵等全方面的体现。

姑苏记游-归云洞 ║ 33.5cm×22.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画山水从目睹到观想,我们常常因为视觉的局限,知目睹的不可靠,无法真正的认识,眼见的不实,使得不能真切感受山川与自然,因此古人有“目有所及,故不能周”。我们要还原人在山里的感觉,跋山涉水,俯仰高低,远近观察,了悟真山水的规律,故有宗炳“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之感。所以必须“以大观小”,“游走”、“鸟瞰”才能得山水得真面目。对物象的感知(即所表现自然山川)作为笔下呈现的参照对象,在具备上述“游走”、“鸟瞰”进入物我相触的过程。亦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说的:“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物与心绪的内在互动,笔随心运,画家以心(思想)统御用笔,描绘物象才能心有主见,做到取象不惑,进一步要求物与我之间不是静止关系,而是对天地自然的全方面观照。石涛讲:“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予(心)与山川(物)相互交融而迹化。它要求观者对物象提炼,使对象内在之理与画家内心之感相融、相化。需身体力行寻找自然山川、内心依据的深度与纯度,所以荆浩“凡数万本,方得其真”。置身于自然中,搜尽奇峰,获得山川之蒙养,拓我心胸,从而感悟真山水之魅力。

姑苏记游-留园 ║ 33.5cm×22.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我将自己近年的画分为三个主题一、云山幻影,是前些年,做个展时定下的题目,这一类主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大概我的出发点,还是“怀古之思”,“宋米南宫《诉衷情思归》词有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后世董香光论米家山:“至洞庭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宋人二米独善其法多写江南烟雨平淡天真之景,脱去唐宋人各家法而一任自然,后世谓“云山草笔”.从宋迪、王洪的《潇湘八景》到米友仁的《潇湘奇观》亦或《云山得意》,宋人笔下那种含蓄悠远、清旷、闲和之意的抒发,笔墨之间,一遍又一遍,不经意间昭示者淡淡的忧思之情,宋人此种对于笔墨幽微、从容的诗意表达常常深深的打动我。这个主题有着自己对巴蜀山川的体认和游离在外的怀乡。巴蜀山川烟云明灭、气象万千,多与江南雨后云山相类,这种烟岚之气在山林与丘壑间极尽迷离之意象,缥缈如幻,一派真境,亦如水与墨关系之微妙,极尽之可能,郭熙《林泉高致》:“以水墨再山而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痕”。这种造境空旷迷离、精微幽妙颇具匠心。这个主题的创作一直在延续,从早期的纸本有意的追溯米氏潇湘系列,到近年许多绢本设色的尝试。

姑苏记游-耦園 ║ 44cm×30.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二、心印莽苍,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莽苍大野,萧疏迷茫,千岩万壑,雄浑浩渺,使人观而壮之,这个主题是对自己游历过太行山、陕北黄土高坡等地的印象,大抵是对北方山川的一种向往。太行山坚凝挺峭,峰峦奇崛,层岩群嶂、危崖欲坠,幽谷回响,气象苍古,不失为中州巨镇,洪谷为荆浩晚年退隐之地.属林虑山系.林泉高致谓:"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谷中有唐塔,北齐、唐造像,塔林等名物.依小径盘旋数十里,有荆浩画苑,甘露谭,观瀑亭上云上草原.此景不类中州.十里之外,云山之巅当为金灯古寺,一路跋涉,路途崎岖殊不易,巨崖当空,深谷之中远望金灯古寺,頗有神游之思。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绵延亘长,苍茫恢宏中,又隐含着几丝凄然以悲凉,颇似陕北民歌《信天游》、《走西口》质朴无华的曲调中所承载着浓浓的乡情,黄河水在香炉寺下环绕,浑浊而激荡,窑洞里一缕缕炊烟,山峁上成群的羊儿和满山的红枣相映成趣,黄土坡上的梁、峁、沟纵横叠起,蜿蜒起伏,四野八方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清新怡人,气象雄浑而荒疏,宽博而凝厚,尘土飞扬间有若海似深楼般的幻境。心印莽苍,蕴含着我对荆关、李郭、范宽的北方山水雄浑、峭拔,其内质古朴,深厚,沉静的理解。而宋人在山水里行旅往来,四时朝暮变化与理想性的追求常常触动我去探賾宏伟、浩荡的山川与丘壑,试图呈现出笔墨上的恢宏、荒寒之境,对这个主题的尝试从早年的《太行山写生》《陕北写生系列》系列到近年的大的创作《松风烟峦》、《万松金阙》、《信天游》。

姑苏记游-天池山 ║ 34cm×20.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三、江南曾谙,这也是近年足迹所至,也是记忆里熟悉的景物。无论是姑苏、梁溪、广陵、金陵、泉唐、山阴、永嘉。这些年似乎更乐于花较多的时间置身于自己的家乡,江南的风物意趣更多能表达自我心性的追求,无论是每一次下乡采风,或是每置一地饱游饫看,或三五友朋,读画品茗言欢,总能兴之所至,不亦乐乎。沈括《梦溪笔谈》描写董源:“多写江南真山,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着景物粲然。”这种不拘泥于固定状态,不经意间自由、入微的笔墨生成是理想的笔墨表达方式。江南园林,湖石罗列,峰峦如屏,亭台楼榭错落,石径隐隐,古木修篁。士人以俗世之外,开门见山,咫尺之间,得山石林泉之乐,思古寻幽之情油然而生。江南风物平淡、质朴、自然,常常触动我,这几年闲暇常往来于湖上、巴蜀,回杭总免不了去西湖周边看看,一个人漫步于茅家埠、郭庄、曲院风荷、孤山。四时之西湖,我尤其喜欢秋冬或是雪后的西湖,曲水林峦间、水杉、芦苇、红枫墅野林立,显得格外寂静,处处都是画意,五年前画过一套《苏杭记游》册,一半是姑苏园林,一半是湖上所见,钩摹出一个阔别多年的念想“江南曾谙”。有对美好往昔怡然自得,亦有心心念念古意之求。这个主题大多是写生如《雁荡高致》册、《姑苏记游册》等。

姑苏记游-怡园 ║ 34cm×20.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存环境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去体认和关照自然、社会现实,使笔墨具有穿透力,符合自然理法,进一步去寻找传统学理、自然法则、内在情怀、时代的母题的契合,试图呈现中国山水画通达、精微、超脱的精神和诗性品质仍是这个时代山水画家最最重要的。

蜀中写生-圆觉洞 ║ 33cm×23.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虎丘 ║ 22cm×3023.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留园 ║ 45cm×30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狮子林 ║ 34cm×20.5cm ║ 绢本设色 ║ 2018年

姑苏记游-石公山 ║ 33.5cm×22.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天池山禅房 ║ 20cm×3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网师园 ║ 33.5cm×22.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姑苏记游-怡园 ║ 33.5cm×22.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黔中写生-排云关 ║ 29cm×44.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黔中写生-印斗阁写生 ║ 29cm×44.5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

蜀中写生-舍利塔 ║ 23cm×33cm ║ 绢本设色 ║ 2019年艺术简历 / Art resume冯国飞|Feng Guofei 号积风 斋号: 积风堂、系园、挹云山房,  1984年生于浙江海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大学讲师。先后学习于西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曾参与策划出版:《钱君匋获印錄》《二弩精舍印谱》《退庵印寄》《探幽索微-积风堂书画篆刻》、《冯国飞中国画作品选》《岩泉叙画》中国画作品《好风相从》画箑作品,作品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大匠之门》《中华书画家》《美术大观》《艺境》《大美术》等杂志,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学术展览并获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