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好的人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文/宋清辞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从同一个起跑线出发,到了中年差距逐渐拉大。有人先发制人,事业有成;也有人缓缓而行,落于人后。但正如林语堂所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中年不是终点,只是中点。好的人生,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才有滋味。
没有谁会一路风光无限,也没有谁会一直失意潦倒。只要“熬得住”,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更新认知,“熬”宽边界
《周易》中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拉开人生差距的并不是财富多少,而是认知的不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只会让人原地踏步;若不断自我反省,修正认知,就会看到更多可能。
唐朝时,尉迟恭因曾多次救过李世民,便自负其功。他以为,李世民继位后会高官厚禄于他,最后等来的却是冷板凳。
他去问李世民为何如此待他,李世民回答道:“人不要总活在过去,要往前走。现在的你如此居功自傲,我怎敢重用你?”尉迟恭听后幡然醒悟。
自此,他就像变了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朝堂上尽心尽力,在生活中约束行为。李世民念其功德,将其画像陈列于凌烟阁之中,后来的尉迟恭成为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认知低的人,就像在山脚下看世界,目之所及不过山石花草,难免狂妄自大;认知高的人,则是在山巅处观红尘,极目远眺是会当凌绝顶,于是胸中纳百川。
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唯有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开拓眼界,才能“熬”宽人生的边界。
不断尝试,“熬”出自我
常听身边有人抱怨生活无趣,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然后一边悔恨一边茫然地过着日子。走到中年,人生已然过半,与其囿于过去的平淡,不如勇敢尝试,实现人生华丽转弯。
清华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总结其个人科研经历时用了四句话:“两次考研的失败,七年读研的坎坷,八年留学的苦乐,十五年创业喜悦。”
薛其坤三战考研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能在41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当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
薛其坤教授科研之路的背后,是屡战屡败后的尝试与坚持。
这个世界上,真正天赋异禀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过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罢了。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
不要害怕多走路,重要的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坚持走好每一步。停留原地,只能守住一片死水;往前一步,才能走出一片光明。敢于尝试,不言放弃,才能“熬”出真正的自我。
主动出击,“熬”赢人生
曾国藩曾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谋居半。”
要办一件事,靠的是见识和才能;但要做成一件事,机遇必不可少,把握机会和主动创造机会非常重要。
唐代有个人叫马周,出身贫寒。二十多岁时,马周辞掉乡村学校助教的工作,离开家乡到长安谋生路。他投奔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门下,默默地包揽了替常何写奏折的工作。
别人写折子都是敷衍了事,马周却一丝不苟。唐太宗知道常何身为武将,不可能会有如此见解,通过询问他人,便知道了马周这个人。
后来唐太宗召见马周,几次闲谈,马周都把握住了机会,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隐藏时,安心处事,为自己做好积累;该显露时,抓住机遇,厚积薄发。这就是马周的成功之道。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方能无往而不利。”锋芒毕露之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让机会白白错过;深自缄默之人,其实都是在默默积累,谋定而后动。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轻易显摆自己的才能,而是出其不意,剑走偏锋。创造机会,乘风而上,才能“熬”赢最好的人生。
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回顾自己一生时,将三十万字的自传浓缩成一个字:熬。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无论身在什么样的年龄,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熬”。
熬,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日子太苦,就用勤奋与汗水,熬出甜味;生活太淡,就用积累与沉淀,熬出浓香。
文章来源:有书(ID:yoush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