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诫: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古人的智慧有道理吗?
从古至今,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尤其是语言文化,更是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成语、谚语、俗语等等,都是简短而精辟的语言文化,这些语言都是老祖宗们在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每一句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体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很多俗语,比如说“正月不剃头”“春时东风双流水,夏时东风旱死鬼”“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还有一些比如说是“男怕摸头,女怕摸腰”、“男无性如铁,女无性如麻”等等。这些俗语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祖宗的智慧,也随着这些俗语一并传承了下来。
俗语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老祖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啥可以借出去米粮、衣服,却不将柴火、鞋子借出去呢?其所蕴含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借米不借柴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样的生活用品,为什么米可以借出去,而柴火不行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首先,老祖宗们都十分讲究避讳。比如说在《琅琊榜》中有这样一幕,胡歌饰演的林殊为避讳母亲的名字,在给书籍做注的时候,特意将母亲的名字少写了一个笔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避讳情况;还有便是杜甫为了避讳父亲杜闲的名字,在他的众多诗歌中,没有用到一个闲字。
除了避讳亲长之外,还有便是对帝王的避讳,《论语》中有一句“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了避讳刘邦的“邦”字,将之改为“何必去父母之国”。有些帝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硬是让别人改了名字,比如说为了避讳李世民,将李世勣改为李勣,将王世充写作王充。这样的避讳数不胜数。
老祖宗们之所以不将柴借出去,就是因为柴和财发音相似,为了避讳家里的财富流出去,古代的人很少有将自己的柴火借出去。
其次,老祖宗讲究“救急不救穷,帮困不帮懒”。在过去柴火随处可见,只要自己肯花点辛苦,到山里、野外坎点柴火不是难事。老祖宗认为,如果家里连柴火都要借的人,就是懒到家了,人们都不会愿意帮助这样的懒人。但是米粮不同,米粮从种植到成熟,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民以食为天,借人米粮等同于救人一命,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儿,所以大家在自己比较富裕的情况下,也还是比较愿意伸出援手的!
古代粮草
借衣不借鞋
这句俗语中的第二句“借衣不借鞋”中的道理和“借米不借柴”是一样的。
首先同样是因为避讳,在一些地方,鞋子和“孩子”是同音的,需要避讳一下,尽量不将自己的鞋子借出去。
另一个原因同样是因为帮困不帮懒。古代穷人家的鞋子一般都是用草编织而成的,草随处可见,三国时期人们将刘备成为织席贩履之徒,说的就是刘备太穷了,只能卖点草鞋、草席来糊口。如果自家连草鞋都没有,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
老祖宗还有一句话是“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说的也是一样的。棺与官同音,老祖宗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好寓意。但是鞋子就不同了,老祖宗常说“鞋上有玄机,切莫随便穿”,在古代人看来,鞋子上还蕴藏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玄机,是不可以随便外借的。
老祖宗总结的这些俗语中,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对我们的人情往来都有着很大的指示作用!